..續本文上一頁叫“月藏”,法名則稱“吉祥燃燈智”。他是由古格王拉喇嘛益西沃于公元1042年從印度超戒寺邀請到西藏西部的阿裏地區,振興西藏佛教。阿底峽尊者在阿裏地區傳法叁年,贏得當地佛教徒的信任和擁戴,而且西藏中部的佛教信徒也聞聲紛紛趕來迎請阿底峽尊者。這樣尊者在西藏西部阿裏駐錫叁年後沒能如願回印度超戒寺,而應仲敦巴之邀從西藏西部啓程,漸次東下,先後到過桑耶、塘布伽、聞、倫巴吉布、聶塘等許多寺院,所到之處,尊者都以廣泛而卓有成效地傳授和解難許多教法,還傾注極大的熱情爲衆多的寺院、佛塔、佛像舉行開光典禮,同時廣收徒弟並耐心地爲他們灌頂和傳授各種法門,最後他沒能回故鄉,于公元1054年在距離拉薩西南方數裏遠的聶塘寺內示寂,終年七十叁歲。總之,阿底峽尊者在藏族地區巡錫約達十叁年之久,對西藏中、西部佛教的複興,發揮了巨大的作用。
阿底峽尊者在西藏期間翻譯和著述了許多顯密兩宗的經書,比如他翻譯的經書有解脫軍的《二萬光明論》、世親的《攝大乘論釋》、清辯的《中觀心論的解釋》、無著的《大乘寶性論釋》等;親自撰寫的著作有《密咒幻鏡解說》、《中觀優波提舍》、《中觀優波提舍寶箧》、《菩提道炬論》等等。其中《菩提道炬論》是阿底峽尊者的代表作。也是奠定噶當派教義的經典著作,而且它還是一部融彙貫通顯密之大乘學說的不朽力作,書內闡明了顯密教義不相違背之理和修行應遵循次第的重要性。爲宗喀巴大師著《菩提道次第廣論》和《密宗道次第廣論》二部名著提供了理論基礎。
但是,噶當派的正式建立者應該是阿底峽尊者的大弟子仲敦巴•嘉威窮乃(1005—1064年)。仲敦巴是西藏堆垅地方一個富豪人家的兒子,從小受到良好的教育,年長後拜師修習佛法,于1045年初,赴阿裏邀請阿底峽尊者。從此仲敦巴一直沒有離開阿底峽尊者,直至阿底峽在聶塘去世。因此,仲敦巴成爲阿底峽尊者的諸多弟子中最資深的門徒。正如“當阿底峽尊者在桑耶寺時,曾把密咒行的多種方便和朵哈(密宗歌曲名)等教授完全傳給仲敦巴;但仲敦巴認爲一般人對密法如言取義的粗行過失的緣故,深加隱密,不輕易示人。”(注:《法尊法師佛學論文集》)第76頁)。1055年仲敦巴在聶塘舉行阿底峽圓寂一周年紀念活動,並在當地修建了一座寺院;1057年受當雄地方封建主的邀請和支持,仲敦巴在熱振修建一座寺院,即著名的熱振寺。噶當派就是以熱振寺爲根本道場而逐漸形成的。
仲敦巴去世後,熱振寺的住持由南覺欽波O015—1078年)擔任,他也是阿底峽尊者的一位弟子;南覺欽波去世後,又有阿底峽的另一位弟子公巴哇(1016—1082 年)繼任住持。之後,則有仲敦巴的弟子們相繼擔任熱振寺的住持。仲敦巴的弟子中有叁位著名人物,即博多哇•仁青賽(1031—1105年),京俄哇•次成拔(1038—1103年),普瓊哇•旋努堅贊(1031—1106年)。博多哇修建一座寺院,稱博多寺;博多哇的後繼者中有一個名叫恰卻喀巴(1105—1175年)的高僧在拉薩附近的墨竹建立卻喀寺;賽•基布巴(1121—1189年)于公元1164年左右在卻喀寺附近又建立了一座新寺,叫基布寺;敦瑞(1106—1166年)于公元1153年建立了納塘寺;阿底峽的弟子俄•雷必喜饒(生卒年不詳)于 1073年建立一座寺院,最初叫乃托寺,後改稱桑浦寺。另外,還有嘉域寺、洛寺、崗崗寺、仁欽崗寺等許多噶當派寺院。
在噶當派的諸多寺院中,除了熱振寺外,尚有兩座對後世影響很大的寺院,即桑浦寺和納塘寺。桑浦寺位于拉薩以南,聶塘以東,它以提倡因明、辯論而著稱,在藏傳佛教史上占有一定的地位;納塘寺是最早編纂、修訂藏文大藏經(甘珠爾和丹珠爾)的寺院,故此部大藏經叫納塘版,納塘寺也以此著稱于世。
由于格魯派主要建立在噶當派教義的基礎上,某種程度上,甚至可以說噶當派是格魯派的前身。因此,十五世紀,格魯派興起後,噶當派的寺院都逐漸地並入格魯派的寺院中,從此,噶當派作爲一個獨立的宗派也在藏族地區慢慢地消失了。
B、“叁士道”的修煉次第及其深遠意義
“叁士道”是噶當派的主要功法。
公元十一世紀,阿底峽大師針對當時藏傳佛教在修習次第上出現的混亂狀況,創作了《菩提道炬論》一書,推行修習經典,強調“先顯後密”,調整了顯宗與密宗的關系。“叁士道”就是在《菩提道炬論》中提出來的,而且貫串于全書的始終,是該書的核心或中心思想。“叁士道”主要在修習方法上作了系統的條理化,並把修習佛法的人分爲叁類:第一類人被稱作“下士”,這類人只求今生後世的利樂爲目的,不知“生死輪回”之苦,這在佛學中叫作“人天乘”;第二類人被稱作“中士”,這類人只追求個人解脫“生死輪回”之苦,而沒有普渡衆生的思想境界,這仍然局限于自利之心,在佛學中叫作“小乘”;第叁類人被稱作“上士”,這類人不僅要求解脫自己,而且願普渡衆生,有利他之德,這在佛學中叫作“大乘”。人分叁類,在修習次第上又成爲叁道,即下士道、中士道和上土道,簡稱爲“叁士道”。
1、“叁士道”的修煉次序及其深遠意義
“叁士道”認爲:欲求學佛的人,首先必須訪求名師,在師長的教導下,自己身體力行,以師教爲先決條件,避免誤入邪道。一旦具備了這個條件之後,即可從“下土道”開始依次修習。
“下士道”講,凡人皆有死,而死時又不能將自己所有的名利財富以及親屬帶走,因此,修習佛法的人應該愛惜自己難得的一生,要發願心,皈依“叁寶”,做“止惡”“行善”之事,以便積德積福,遠離地獄之苦。這就是“下士勤方便,恒求自身樂”的說教。
按“下士道”修法,雖在來生可以不受地獄、餓鬼、畜牲“叁惡趣”的痛苦,能在人、阿修羅、天即“叁善趣”中投生,但這還不是真正的樂,更不是終極意義上的樂,這只是與“叁惡趣”相對比意義上的樂。如果自己的“下士道”修持得不好,還有可能墮入“叁惡趣”的苦海之中。爲了徹底超脫六道輪回之苦,就必須學“中土道”,兼修佛經中的“四聖谛”(注:四聖谛,即苦谛、集谛、滅谛、道谛。這是四條神聖的真理,能徹底解決宇宙人生總是的真理條目。)、“十二因緣”(注:十二因緣,即無明、行、識、名色、六入、觸、受、愛、取、有、生、老死。這是原始佛教極其重要的觀念,以十二個因果的條件而成一系列,解釋人生的種種苦痛與煩惱的起源),最後在“戒、定、慧”叁學中,達到“涅槃”的境界。但是,這樣做仍不能從根本上把一切苦滅掉,因爲“中士道”只是求得自身的解脫,還不能普渡衆生。所以,以“中士求滅苦,非樂苦依故”來稱謂“中士道”。
普渡衆生,只有佛才能辦到,爲了成佛,就得修習“上士道”,這樣才能實現最終目的。修習“上士道”,要求發菩提心,作菩提行。發菩提心就是發普渡衆生的願望,菩提行也就是普渡衆生的一切善良行爲。這樣還要做到六度(布施、持戒、忍耐、精進、禅定、智慧),最後才能既渡己成佛,又可普渡衆生,永遠離苦得樂。所以,以“上士恒勤求,自苦他安樂,及他苦永滅,心他爲已故”來稱謂“上土道”。
總之,“叁士道”的創立,不僅爲噶當派奠定了修習佛法的思想基礎,而且爲整個修煉藏密的人士指出了一條光明正大的道路。
2、大慈大悲之觀世音本尊法
觀世音是佛教中的一位著名菩薩,據說這位菩薩聽聞世人的聲音,即施救度,使之解除苦惱,故稱觀世音。也就是說,觀世音之意,是聽聞到世間衆生的呼救聲,即直下施以救援。觀世音菩薩與勢至菩薩,同是阿彌陀佛的肋侍,他住于胎藏界曼陀羅中臺八葉院的西北,又是蓮華部院的主尊。
藏傳佛教認爲,觀世音菩薩具有大慈大悲心性,其救度衆生不可限量,正如《法華經》觀世音普門品中指出:“若有無量百千萬億衆生受諸苦惱,聞是觀世音菩薩,一心稱名,觀世音菩薩即時觀其音聲,皆得解脫。”後來,藏傳佛教還將DL喇嘛視爲觀世音菩薩的化身。
由幹觀世音菩薩在藏傳佛教中具有無可估量的崇高地位,噶當派也奉觀世音菩薩爲自己密法中的本尊(神)之一。觀世音本尊法的具體修煉方法是,修持者先結手印,即雙手先合十,後張開如花開放。唯兩拇指、兩小指均相觸,此印叫“蓮花合掌印”。然後,手印置于胸前。
觀世音菩薩在藏傳佛教中常以六臂觀世音、十一面觀世音、千手千眼觀世音等多種形象出現。因此,修持者在觀想觀世音本尊時,最好按自己所見過的或適合于自己性格或喜好的觀世音形象(像)來作觀。其觀想的步驟是,修持者觀想自己心際化爲月輪,射一道白光升空,變化成一尊觀世音,身最好爲白色,著盛裝天衣寶飾璎珞,端坐于蓮花臺中,他莊嚴慈祥,並有無量白淨光芒照射,然後觀想大明六字真言“唵麻呢叭咪吽”圍繞觀世音本尊放光明亮。
其次,依法器灌頂:
修持者觀想觀世音本尊若手持經卷,則經卷化爲一條白光,並形成一個弧度,照灌修持者本人頭頂。
然後,念誦觀世音本尊心咒:
即修持者念誦一百零八遍:唵、麻呢、叭咪、吽!
最後,修持者再觀想觀世音本尊化爲白光小點,入于修持者頂竅,順中脈至修持者心中蓮臺,再放大與修持者全身相等,二者融爲一體,修持…
《西藏佛教神秘文化——密宗 第八章 藏密諸派及其理論與實踐》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