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華經卷六 上元叁年十一月
32 斯2956號 法華經卷七 上元叁年十二月二十一日
33 李盛铎舊藏 法華經卷五 儀鳳二年正月二十七日
34 上海博物館 法華經卷五 儀鳳二年二月十叁日
35 斯3094號 法華經卷二 儀鳳二年五月二十一日
上述諸卷之題記包括書手、裝潢手、初校、再校、叁校、多位詳閱、監護者等, 對研究宮廷寫經製度、皇家頒賜佛經以及敦煌與內地的關系提供了重要資料。
羅什譯《妙法蓮華經》已爲曆代大藏經所收,敦煌本文字與入藏本互有優劣, 可供校勘。
由于《添品法華經》是在《妙法華經》的基礎上校定的,與《妙法華經》區別 較小,因此,除了確有上面指出的幾個特征,因而可以鑒別的少數卷子外,兩經的 寫卷一般無法區別。但敦煌遺書中確實保存有《添品法華經》,敦煌研究院與俄國 均有收藏。收藏在其余各地的敦煌遺書中,究竟哪些屬于《添品法華經》,還需仔 細鑒定。
叁
除了《法華》經本外,敦煌遺書中還保存了一批關于《法華》的注疏。現簡介 如下:
一、《妙法蓮華經論》,古印度著名論師世親著。此論元魏時曾先後兩度翻譯: 即沙門勒那摩提譯《妙法蓮華經論》一卷,侍中崔光、僧郎等筆受;沙門菩提流支 譯《法華經論》二卷,或一卷,昙林筆受並製序。兩種文本均已經收入大藏經。敦 煌遺書存2號。(1)斯2504號,系菩提流支譯本,一卷本。首殘尾全,有尾題, 作“《法華論》一卷”。全文基本完好,僅殘缺昙林序及論首約500字。(2)傅增 湘舊藏,現下落不明。尾有題記:“大魏永安元年(528)歲次戊申十二月,洛陽永 甯寺譯。執筆人比丘僧辯。”又有題記雲:“東魏大乘經論本,開元五年(717)歲 次己巳叁月十四日寫。”該號屬哪一種譯本,現無法考證。
二、《法華經疏》,作者不詳。原著卷數不詳。北圖存2號:(一)玉26號, 首尾均殘,存337行,所疏爲《譬喻品》第叁(首殘)、《信解品》第四(尾殘)。(二) 暑70號,首尾均殘,存98行,所疏爲《法師功德品》第十九(首殘)至《如來神 力品》第二十一(尾殘)。上兩號體例一致,筆迹相同,當爲同一人所書之同一種 經疏。原卷無標題,今題系據內容所擬。因卷首已佚,本疏科分不清。釋文較精。 從行文風格看,似爲六朝時作品。本疏未爲曆代大藏經所收。
叁、《法華經疏》,作者不詳。原著卷數不詳。敦煌遺書存2號。均無名題,現 題系據內容所擬。(1) 伯4567號,首尾均殘。現存文自“分別功德品第十七”(首 殘)至“法師功德品第十九”(尾殘)。(2)斯2439號,首尾均殘。現存文自“如 來神力品第二十一”(首殘)至“普賢菩薩勸發品》第二十八”(尾殘)。本疏非逐 句疏釋經文,重點在闡發每品大意。疏中《普門品》缺少對後補“重頌”的釋文, 不避“世”字諱,字體亦爲南北朝寫本。釋文極少引用其他論師的論述,通篇幾乎 均由作者本人敘述。本疏未爲我國曆代大藏經所收,敦煌出土後,《大正藏》據斯 2439號錄文收入第85卷。現可據伯4567號補充。
四、《法華經疏》,作者不詳。原著卷數不詳。斯2463號,首殘尾全。原卷無 題,現題系據內容所擬。所疏爲羅什譯《妙法蓮華經》;自《隨喜功德品》第十八 (首缺)至《普賢菩薩勸發品》第二十八。本疏不是逐句疏釋文句,而是就每一品 敘述其大意、要點。釋文簡明扼要。如對《觀音品》,先指出“此品何由而來?娑 婆衆生,道悟不同,宜應普現諸門,救危拔苦,乘音齊物,當如觀音,故有此品來 也。”然後從“顯觀世音德行”“爲流通方軌”、“諸人德(得)道”叁個方面對全品 進行疏釋,綱目清楚。據研究,本疏《普門品》缺少對隋譯“重頌”的釋文,故可 能是隋以前的作品。本疏未爲我國曆代大藏經所收,敦煌出土後,被收入日本《大 正藏》第85卷。
五、《法華經疏》,作者不詳。原著卷數不詳。斯4107號,首尾皆殘,現題系 據內容所擬。所疏爲羅什譯《妙法蓮華經》,自《如來壽量品第十六》(首殘)至《常 不輕菩薩品第二十》(尾缺)。因首殘。本疏對《法華經》的科分不詳。據研究,其 科分似與現存其它《法華經疏》均不相同,而與唐窺基之《玄贊》相近。本疏對《法 華經》逐句進行疏釋,所引用的經典有《阿含》、《正法華》、《俱含》、《法華論》、《 攝 論》、《十地》、《大智度論》等,釋文時頗重疏釋名相。本疏未爲我國曆代大藏經所 收。敦煌出土後,被收入日本《大正藏》第85卷,編號作斯520號,系已經作廢 的舊編號。
六、《法華經玄贊》,又名《妙法蓮華經玄贊》、《法華玄贊》、《玄贊》、《法華經 疏》。唐窺基撰。十卷或二十卷。敦煌遺書藏有12號:(1)伯3832號,首全尾殘, 屬卷一。有首題“法花經玄贊卷第一”,並署作者名。(2)結48號(縮微膠卷號 8566),首尾均殘,屬卷一。(3)結43號(縮微膠卷號6203),首尾均殘,屬卷 一。(4)斯6474號,首殘尾缺,屬卷一。(5)昃68號(縮微膠卷號6502),首 殘尾全,屬卷二。(6)北新746號,首殘尾全,屬卷二。有尾題“法華經玄贊第 二”,並有題記:“開元五年四月十五日辰時寫了。”(7)河39號(縮微膠卷號 6207),首尾皆殘,屬卷四。(8)黃12號(縮微膠卷號6206),首殘尾全,屬卷 四。河39、黃12號兩號原屬同卷,現兩號間僅殘失二百余字。(9)伯2176號, 首殘尾全,屬卷六。有尾題“妙法蓮花經玄贊卷第六”。(10)斯1589號,首尾均 殘,屬卷七。(11)日本書道博物館藏一號,屬卷七。題記謂:“天寶十二載(753) 七月二十二日夜亥時記。”(12)北新910號,首脫尾全,屬卷十。
窺基是法相宗的大師。本《玄贊》站在法相宗的立場上闡發《法華經》之一乘 妙法,曆代評價很高。《玄贊》以六門科釋《法華》,(一)說明産生這部經的原因。 (二)闡述經的宗旨。(叁)解釋各品的品名。(四)說明該經怎樣由羅什最初 譯的二十七品演化爲二十八品。(五)闡述各品的先後次序爲何如此安排。(六) 逐句引用經文,詳爲疏釋。本《玄贊》我國曆代大藏經均未收入。後被收入日本《 B45A 續藏》及《大正藏》。敦煌本保存其古老形態,可供校勘。敦煌遺書中之《法華經 玄贊》有若幹草書寫卷,字體深得懷素小草《千字文》遺意,並兼有章草體勢,極 爲古雅澹宕。北新910號(卷十)即爲其中之精品。卷首新接天池,有近人收藏題 記五則: (一)“《法華玄贊》卷第十,草書,爲敦煌石室寫經特品。筆近章草, 尤爲難得。此贊中土久已失傳,近自日本流入,已見刊本。誰知原寫本尚在國 內也!初發見時,爲一敦煌縣幕友某君所得。後余至甘,價讓于余。(某君在 敦煌時,尚未經法人搜羅,故所得皆精品。余藏六朝唐人經卷及佛相,皆其所 讓。)尚有《法華玄贊》卷第二,首書“大慈恩寺沙門基撰”,末書“沙門瑜于 西明寺寫記”,亦系草書,而不及此卷之精。頻年避地,轉入日本,而此卷猶 存。行箧常有吉祥雲爲之擁護,誠至寶也。或以卷末贊詞前寫之數行,比後贊 少四句,或即當初沙門基自寫稿本也。並存其說。民國十一年(1922)壬戌十 月,衡山向炎記于申江。” 記敘了本卷之由來與考釋。北新746號亦爲《法華玄贊》,系卷二,正爲本題 記所提及之寫卷。 (二)“此卷共紙四十一張令(另)一條(計叁行)。每張二十五行,共 一千另二十八行。每行二十二、叁字不等。內有十四行全無字。從第一張“友 以爲名”至末“卷第十”止,約計二萬數千字。誠钜觀也。同日再記。” 記敘了本卷之行款、規模。 (叁)“敦煌石室發見草書經卷,只此一部,共十卷。曩在甘肅見同寅所 藏,尚有五卷,紙墨卷軸,長短如一。近聞爲日人以重值購去,存于國內者已 稀如星鳳矣。延年會合,不知何時,又爲之恨然矣。癸亥(1923)十一月抱蜀 子炎再記此。” 爲在日本尋訪同類寫經提供了線索。但謂敦煌石室草書唯此一部,則有誤。敦 煌遺書中草書卷子爲數不少。 (四)“此經十卷,聞多爲日人購去。昨晤羅貞松,雲伊尚藏一卷,紙墨 與此一如。張勳帛所藏二卷尚存,余在甘時曾見之。是國內者尚有四卷。保存 國粹,具有同心,誠爲快幸,故記之。丙寅(1926)七月,炎記于申江。” 爲在國內尋訪此經提供了線索。 (五)“敦煌石室草書《法華玄贊》卷第十,沙門基撰,不著寫經人名。 草有古法,且近章也。樂谷親家官隴時所得也。庚午(1930)初伏日衡陽曾熙。” 本草書《法華玄贊》亦有傳世本存世,現存于上海博物館,系卷六,上有明董 其昌題跋,謂此卷書風: “簡澹一洗唐朝姿媚之習,宋四大家皆出于此。余每臨之,亦得一斑。壬子 (1612,萬曆四十年)十月,晦禦湖舟中□,其昌。” 又有當代謝稚柳題跋: “草書寫經唯北魏有之,此《法華經玄贊》乃出唐人草書,經卷中絕少經 見。筆勢頗類懷素晚年體,尤爲奇妙。” 對該寫卷以甚高評價。本件钤有“古希天子”印,故知曾藏于清宮。
七、《法華問答》,作者不詳。原著卷數不詳。斯2662號,首尾均殘,現題系 據內容所擬。所疏爲羅什譯《妙法蓮華經》。現存問答共103條(首末兩條殘)。前 45條問答按照《法華經》各品的順序,就各品的主旨大意進行問答。如《方便品》 共十問,第一問雲:“《方便品》五分,破二明一。雲何五分?雲何破二明一?”答: “五分者,一歎妙…
《敦煌遺書中的《妙法蓮華經》及有關文獻》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