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华经卷六 上元三年十一月
32 斯2956号 法华经卷七 上元三年十二月二十一日
33 李盛铎旧藏 法华经卷五 仪凤二年正月二十七日
34 上海博物馆 法华经卷五 仪凤二年二月十三日
35 斯3094号 法华经卷二 仪凤二年五月二十一日
上述诸卷之题记包括书手、装潢手、初校、再校、三校、多位详阅、监护者等, 对研究宫廷写经制度、皇家颁赐佛经以及敦煌与内地的关系提供了重要资料。
罗什译《妙法莲华经》已为历代大藏经所收,敦煌本文字与入藏本互有优劣, 可供校勘。
由于《添品法华经》是在《妙法华经》的基础上校定的,与《妙法华经》区别 较小,因此,除了确有上面指出的几个特征,因而可以鉴别的少数卷子外,两经的 写卷一般无法区别。但敦煌遗书中确实保存有《添品法华经》,敦煌研究院与俄国 均有收藏。收藏在其余各地的敦煌遗书中,究竟哪些属于《添品法华经》,还需仔 细鉴定。
三
除了《法华》经本外,敦煌遗书中还保存了一批关于《法华》的注疏。现简介 如下:
一、《妙法莲华经论》,古印度着名论师世亲着。此论元魏时曾先后两度翻译: 即沙门勒那摩提译《妙法莲华经论》一卷,侍中崔光、僧郎等笔受;沙门菩提流支 译《法华经论》二卷,或一卷,昙林笔受并制序。两种文本均已经收入大藏经。敦 煌遗书存2号。(1)斯2504号,系菩提流支译本,一卷本。首残尾全,有尾题, 作“《法华论》一卷”。全文基本完好,仅残缺昙林序及论首约500字。(2)傅增 湘旧藏,现下落不明。尾有题记:“大魏永安元年(528)岁次戊申十二月,洛阳永 宁寺译。执笔人比丘僧辩。”又有题记云:“东魏大乘经论本,开元五年(717)岁 次己巳三月十四日写。”该号属哪一种译本,现无法考证。
二、《法华经疏》,作者不详。原着卷数不详。北图存2号:(一)玉26号, 首尾均残,存337行,所疏为《譬喻品》第三(首残)、《信解品》第四(尾残)。(二) 暑70号,首尾均残,存98行,所疏为《法师功德品》第十九(首残)至《如来神 力品》第二十一(尾残)。上两号体例一致,笔迹相同,当为同一人所书之同一种 经疏。原卷无标题,今题系据内容所拟。因卷首已佚,本疏科分不清。释文较精。 从行文风格看,似为六朝时作品。本疏未为历代大藏经所收。
三、《法华经疏》,作者不详。原着卷数不详。敦煌遗书存2号。均无名题,现 题系据内容所拟。(1) 伯4567号,首尾均残。现存文自“分别功德品第十七”(首 残)至“法师功德品第十九”(尾残)。(2)斯2439号,首尾均残。现存文自“如 来神力品第二十一”(首残)至“普贤菩萨劝发品》第二十八”(尾残)。本疏非逐 句疏释经文,重点在阐发每品大意。疏中《普门品》缺少对后补“重颂”的释文, 不避“世”字讳,字体亦为南北朝写本。释文极少引用其他论师的论述,通篇几乎 均由作者本人叙述。本疏未为我国历代大藏经所收,敦煌出土后,《大正藏》据斯 2439号录文收入第85卷。现可据伯4567号补充。
四、《法华经疏》,作者不详。原着卷数不详。斯2463号,首残尾全。原卷无 题,现题系据内容所拟。所疏为罗什译《妙法莲华经》;自《随喜功德品》第十八 (首缺)至《普贤菩萨劝发品》第二十八。本疏不是逐句疏释文句,而是就每一品 叙述其大意、要点。释文简明扼要。如对《观音品》,先指出“此品何由而来?娑 婆众生,道悟不同,宜应普现诸门,救危拔苦,乘音齐物,当如观音,故有此品来 也。”然后从“显观世音德行”“为流通方轨”、“诸人德(得)道”三个方面对全品 进行疏释,纲目清楚。据研究,本疏《普门品》缺少对隋译“重颂”的释文,故可 能是隋以前的作品。本疏未为我国历代大藏经所收,敦煌出土后,被收入日本《大 正藏》第85卷。
五、《法华经疏》,作者不详。原着卷数不详。斯4107号,首尾皆残,现题系 据内容所拟。所疏为罗什译《妙法莲华经》,自《如来寿量品第十六》(首残)至《常 不轻菩萨品第二十》(尾缺)。因首残。本疏对《法华经》的科分不详。据研究,其 科分似与现存其它《法华经疏》均不相同,而与唐窥基之《玄赞》相近。本疏对《法 华经》逐句进行疏释,所引用的经典有《阿含》、《正法华》、《俱含》、《法华论》、《 摄 论》、《十地》、《大智度论》等,释文时颇重疏释名相。本疏未为我国历代大藏经所 收。敦煌出土后,被收入日本《大正藏》第85卷,编号作斯520号,系已经作废 的旧编号。
六、《法华经玄赞》,又名《妙法莲华经玄赞》、《法华玄赞》、《玄赞》、《法华经 疏》。唐窥基撰。十卷或二十卷。敦煌遗书藏有12号:(1)伯3832号,首全尾残, 属卷一。有首题“法花经玄赞卷第一”,并署作者名。(2)结48号(缩微胶卷号 8566),首尾均残,属卷一。(3)结43号(缩微胶卷号6203),首尾均残,属卷 一。(4)斯6474号,首残尾缺,属卷一。(5)昃68号(缩微胶卷号6502),首 残尾全,属卷二。(6)北新746号,首残尾全,属卷二。有尾题“法华经玄赞第 二”,并有题记:“开元五年四月十五日辰时写了。”(7)河39号(缩微胶卷号 6207),首尾皆残,属卷四。(8)黄12号(缩微胶卷号6206),首残尾全,属卷 四。河39、黄12号两号原属同卷,现两号间仅残失二百余字。(9)伯2176号, 首残尾全,属卷六。有尾题“妙法莲花经玄赞卷第六”。(10)斯1589号,首尾均 残,属卷七。(11)日本书道博物馆藏一号,属卷七。题记谓:“天宝十二载(753) 七月二十二日夜亥时记。”(12)北新910号,首脱尾全,属卷十。
窥基是法相宗的大师。本《玄赞》站在法相宗的立场上阐发《法华经》之一乘 妙法,历代评价很高。《玄赞》以六门科释《法华》,(一)说明产生这部经的原因。 (二)阐述经的宗旨。(三)解释各品的品名。(四)说明该经怎样由罗什最初 译的二十七品演化为二十八品。(五)阐述各品的先后次序为何如此安排。(六) 逐句引用经文,详为疏释。本《玄赞》我国历代大藏经均未收入。后被收入日本《 B45A 续藏》及《大正藏》。敦煌本保存其古老形态,可供校勘。敦煌遗书中之《法华经 玄赞》有若干草书写卷,字体深得怀素小草《千字文》遗意,并兼有章草体势,极 为古雅澹宕。北新910号(卷十)即为其中之精品。卷首新接天池,有近人收藏题 记五则: (一)“《法华玄赞》卷第十,草书,为敦煌石室写经特品。笔近章草, 尤为难得。此赞中土久已失传,近自日本流入,已见刊本。谁知原写本尚在国 内也!初发见时,为一敦煌县幕友某君所得。后余至甘,价让于余。(某君在 敦煌时,尚未经法人搜罗,故所得皆精品。余藏六朝唐人经卷及佛相,皆其所 让。)尚有《法华玄赞》卷第二,首书“大慈恩寺沙门基撰”,末书“沙门瑜于 西明寺写记”,亦系草书,而不及此卷之精。频年避地,转入日本,而此卷犹 存。行箧常有吉祥云为之拥护,诚至宝也。或以卷末赞词前写之数行,比后赞 少四句,或即当初沙门基自写稿本也。并存其说。民国十一年(1922)壬戌十 月,衡山向炎记于申江。” 记叙了本卷之由来与考释。北新746号亦为《法华玄赞》,系卷二,正为本题 记所提及之写卷。 (二)“此卷共纸四十一张令(另)一条(计三行)。每张二十五行,共 一千另二十八行。每行二十二、三字不等。内有十四行全无字。从第一张“友 以为名”至末“卷第十”止,约计二万数千字。诚钜观也。同日再记。” 记叙了本卷之行款、规模。 (三)“敦煌石室发见草书经卷,只此一部,共十卷。曩在甘肃见同寅所 藏,尚有五卷,纸墨卷轴,长短如一。近闻为日人以重值购去,存于国内者已 稀如星凤矣。延年会合,不知何时,又为之恨然矣。癸亥(1923)十一月抱蜀 子炎再记此。” 为在日本寻访同类写经提供了线索。但谓敦煌石室草书唯此一部,则有误。敦 煌遗书中草书卷子为数不少。 (四)“此经十卷,闻多为日人购去。昨晤罗贞松,云伊尚藏一卷,纸墨 与此一如。张勋帛所藏二卷尚存,余在甘时曾见之。是国内者尚有四卷。保存 国粹,具有同心,诚为快幸,故记之。丙寅(1926)七月,炎记于申江。” 为在国内寻访此经提供了线索。 (五)“敦煌石室草书《法华玄赞》卷第十,沙门基撰,不着写经人名。 草有古法,且近章也。乐谷亲家官陇时所得也。庚午(1930)初伏日衡阳曾熙。” 本草书《法华玄赞》亦有传世本存世,现存于上海博物馆,系卷六,上有明董 其昌题跋,谓此卷书风: “简澹一洗唐朝姿媚之习,宋四大家皆出于此。余每临之,亦得一斑。壬子 (1612,万历四十年)十月,晦御湖舟中□,其昌。” 又有当代谢稚柳题跋: “草书写经唯北魏有之,此《法华经玄赞》乃出唐人草书,经卷中绝少经 见。笔势颇类怀素晚年体,尤为奇妙。” 对该写卷以甚高评价。本件钤有“古希天子”印,故知曾藏于清宫。
七、《法华问答》,作者不详。原着卷数不详。斯2662号,首尾均残,现题系 据内容所拟。所疏为罗什译《妙法莲华经》。现存问答共103条(首末两条残)。前 45条问答按照《法华经》各品的顺序,就各品的主旨大意进行问答。如《方便品》 共十问,第一问云:“《方便品》五分,破二明一。云何五分?云何破二明一?”答: “五分者,一叹妙…
《敦煌遗书中的《妙法莲华经》及有关文献》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