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法功德分,二叹法师功德分,三疑请分,四授记分,五断疑分。 破二明一者,破二乘执,明一乘道。”后58条问答则不管经文顺序,专门解释经内 法数及重要的文句。故本疏是一部比较简明实用的佛典注疏。本疏主要以世亲的《法 华论》为依据,此外引用《涅槃》、《楞伽》、《维摩》、《法句》 等不少着作。据研究, 可能是中唐人的作品。本疏未为我国历代大藏经所收,敦煌出土后,被收入日本《大 正藏》第85卷。
八、《法华经义记》,作者不详,原着卷数不详。敦煌遗书现存2号,均为卷三。 (一)斯2733号,首残尾存。从《药草喻品》(首残)到《劝持品》,共有八品。 卷末有题记:“比丘惠业许。正始五年(508)五月十日,释道周所集。在中原广德 寺写讫。”(二)、斯4102号,首残尾存,疏释至《从地涌出品》为止。有尾题与题 记:“《法花义记》第三,比丘法顺写记也。”本《义记》所疏为罗什《妙法华》,本 疏之《药草喻品》疏文中不包括罗什原本所漏之后部分,本疏也无《提婆达多品》, 可见所疏乃被后人修订以前的罗什原本。本《义记》疏释简明,在敦煌被发现后, 收入日本《大正藏》第85卷。日本矢吹庆辉在《鸣沙余韵解说》中有研究。编号 均作斯37号,系已经作废的旧编号。
九、《法华经义记》,利都法师撰。原着卷数不详。伯3308号,首残尾存,有 尾题,为卷一。本《义记》所疏亦为罗什之《妙法华》。为《方便品》末段重颂之 后部分。卷末有题记:“利都法师释之。比丘昙延许。丙辰岁,用纸三十八。大统 二年(536)岁次丙辰六月庚仵(午)朔三日□酉,写此《法华仪(义)记》一部, 愿令此福,逮及含生有识之类,齐悟一实无二之理。”本《义记》与《法华经义记》 卷第三字体相近,内容也可相补,是否同一部,有待研究。另外,斯113号背面亦 为同类文献,相互关系待考。本《义记》未为我国历代大藏经所收。
十、《法华经文外义》,作者不详。一卷。上海博物馆藏3317号。首残尾全。 有尾题。并有题记:“一校竟。大统十一年(545)岁次乙丑九月二十一日,比丘惠 袭于法海寺写讫。流通末代不绝也。”本文并非对《法华经》进行逐句疏释,而是 从中抽出若干理论问题,详加论述。文多口语。未为我国历代大藏经所收。已经录 文发表在《藏外佛教文献》第二辑中。
十一、《法华经疏》,一卷。日本京都博物馆收藏。有尾题及题记:“《法华经疏》 一卷。延昌六年(566)八月传写教读。”延昌是高昌的年号。本卷也可能是吐鲁番 出土。因未见原件,不知是否已经为历代大藏经所收,或即为前面已经介绍的几种 疏释之一。研究者或以为此题记的真实性可疑。
十二、《法华经注》,昙天明撰。卷数不清。日本书道博物馆藏。有首题“《法 华经注》第一”,并谓:“建章初首,故称第一。法华经王。天明许之。”尾有题记: “天和五年(570)四月五日沙弥昙天明写敬也。□遍(?)一校竟。释子天明撰 也。”因未见原件,不知是否已经为历代大藏经所收,或即为前面已经介绍的几种 疏释之一。但从名称看,应为未见着录之注疏。
十三、《法华经疏赞》,作者不详,卷数不详。日本京都博物馆藏。首部存况不 清,尾全。有尾题及题记:“《法华经疏赞》卷第一。开元十年(722)三月四日, 佛弟子王旷敬写《法华经疏赞》一部供养。”因未见原件,详情不清。从名称看, 应为未为我国历代经录所着录。研究者或认为该题记可疑。
十四、《法花经义疏》,隋吉藏撰。原着卷数不详。敦煌遗书中存3号。(1) 斯6891号,首残尾全,有尾题“《法华经义疏开题并玄义十门》”,下署作者名:“吉 藏法师撰”。现开题部分仅剩尾部几行,但玄义十门部分保存完好。(2)斯6789 号,首残尾存。所存内容为“信解品第四”(首残)至“见宝塔品第十一”。卷尾有 作者署名,作“吉藏法师撰”。(3)斯4136号,首尾均残,所存内容为自“授记 品第六”(首残)至“化城喻品第七”(尾残)。 本《义疏》未为我国历代大藏经所收。《大正藏》第34卷据日本古刊本收入吉 藏撰《法华义疏》十二卷。但该本从《序品》开始,没有开题部分,不符合中国古 代疏释的一般体例。因此,斯6891号有可能就是《大正藏》本所缺失的首部。但 是,斯6789号、斯4136号的内容与《大正藏》本并不能相合,因此,两种《义疏》 的关系如何?何者才真正是吉藏所撰,还值得研究。
十五、《妙法莲华经疏》,作者不详,原着卷数不详。敦煌遗书存斯6494号。 首尾均残,无名题。现名系据内容所拟。现存文自“序品第一”(首残)至“譬喻 品第三”(尾残)。疏释时,对每品先疏释其大意,然后逐句随文疏释。未为历代大 藏经所收。
十六、《妙法莲华经问答》,作者不详,原着卷数不详。敦煌遗书存斯4298号。 首尾均残,无名题。现名系据内容所拟。该号断为两截。所讨论为卷一“方便品第 二”末尾之偈颂。其形式是首先提问,然后作答。接着针对该问答,以多番“难” 与“解”,进行深入讨论。有较大参考价值。可惜残缺较甚,存文不多。
十七、《法华经疏》,作者不详。原着卷数不详。俄藏Ф359号,首尾均脱,无 名题,现名系据内容所拟。现存文自“嘱累品第二十二”(首残)至“普贤菩萨劝 发品第二十八”(尾残)。从内容看,卷末大致完整,所残缺的文字不多。 本疏一般均将每品科分为三:一解来意;二释品名;三随文解释。从这种科分 形式看,该疏受到窥基《玄赞》的影响。从行文看,也可以看到受窥基《玄赞》影 响的痕迹。但与《玄赞》相比,该疏在疏释时更倾向于条分缕析,由此显得纲目清 楚,是诸种《妙法莲华经》注疏中较为重要的一种。未为历代大藏经所收。
十八、《法花文记》,作者不详。原着卷数不详。北新998号,首残尾全。有尾 题,作“《法华文记》卷第一”。所释为“序品第一”。虽因卷首残缺,科分不清, 但释文委悉详尽。如将序品之别序又判为五重:众集序、瑞相序、疑念序、致问序、 答问序,一一详为剖分。又对全品经文逐句详解。值得引起注意。
十九、《妙法莲花经疏》,作者不详。原着卷数不详。伯2346号。首尾均残, 无名题,现名系据内容所拟。现存文自“信解品第四”至“授记品第六”。全经科 分不清。疏释诸品时对每品先分别数门,然后随文解释。如药草喻品分四门,授记 品分七门。释义详尽。未为历代大藏经所收。
二十、《妙法花经明决要述》,作者不详,原着卷数不详。敦煌遗书藏伯2118 号,为卷四。首残尾全,有尾题“妙法花经明决要述卷第四”。通卷章草。未为历 代大藏经所收。
二十一、《妙法莲华经疏》,作者不详,原着卷数不详。斯2700,首尾均残, 无名题,现名系据内容所拟。通篇章草。未为历代大藏经所收。
二十二、《妙法莲华经疏》,作者不详,原着卷数不详。敦煌遗书存2号,均无 名题,现名系据内容所拟。(1)伯3316,首尾均残。(2)伯3387,首尾均残。 字甚细,缩微胶卷较难辨认。未为历代大藏经所收。
二十三、《妙法莲华经疏》,作者不详,原着卷数不详。北图始53号(缩微胶 卷号6200号),首尾俱残,无名题,现名系据内容所拟。现存文自“序品第一”(首 残)至“方便品第二”(尾残)。释文较精。未为历代大藏经所收。
二十四、《妙法莲华经疏》,作者不详,原着卷数不详。北图致15号(缩微胶 卷号6202号),首尾俱残,无名题,现名系据内容所拟。现存文为“序品第一”(首 尾均残)。未为历代大藏经所收。
二十五、《妙法莲华经疏》,作者不详,原着卷数不详。北图淡32号(缩微胶 卷号6199号),首尾俱残,无名题,现名系据内容所拟。现存文自“譬喻品第三” (首残)至“信解品第四”(尾残)。未为历代大藏经所收。
二十六、《妙法莲华经疏》,作者不详,原着卷数不详。北图菜11号(缩微胶 卷6198号),首残尾全,通篇章草,无名题,现名系据内容所拟。未为历代大藏经 所收。
二十七、《妙法莲华经疏》,作者不详,原着卷数不详。北图号66号(缩微胶 卷6201号),首尾均残,无名题,现名系据内容所拟。未为历代大藏经所收。
二十八、《法华经杂释》,作者不详,原着卷数不详。北图字90号(缩微胶卷 8567号),首残尾全,无名题,现名系据内容所拟。未为历代大藏经所收。
二十九、《妙法莲华经玄赞复疏》,作者不详,原着卷数不详。藏于吉林省博物 馆,无名题,现名系据内容所拟。通卷章草,系对窥基《玄赞》的复疏。未为历代 大藏经所收。
三十、《妙法莲华经疏》,作者不详,原着卷数不详。南京图书馆藏。首残尾全, 无名题,现名系据内容所拟。未为历代大藏经所收。
三十一、《妙法莲华经讲经文》,作者不详,原着卷数不详。敦煌遗书存4号。 均无名题,现名系据内容所拟。(1)北制49号(缩微胶卷6204),首残尾全,所 讲唱为序品第一。(2)俄Ф365号,首尾均残,所讲唱为“药王菩萨本事品第二 十三”。(3)俄Ф365号背面,首尾均残,所讲唱为“观世音菩萨普门品第二十五”。 (4)伯2133号,首全尾残,所讲唱亦为“观世音菩萨普门品第二十五”。未为历 代大藏经所收。
三十二、《妙法莲华经讲经文》,作者不详,原着卷数不详。伯2305号,首尾 均残。无名题,现名系据内容所拟。该讲经文风格与前一种…
《敦煌遗书中的《妙法莲华经》及有关文献》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