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不同,应为另一种讲经 文。文中有“此唱经文慈恩疏科为求法随顺”云云,从内容看,正是依据《法华玄 赞》卷首仙人为国王宣说《法华经》的故事衍出。未为历代大藏经所收。
三十三、《妙法莲华经玄赞科文》,诠明撰。原着卷数不详。敦煌遗书所存为卷 二残卷。伯2159号背面,首全尾缺。有首题,作:“《妙法莲华经玄赞科文》卷第 二”;下有作者署名,作:“燕台悯忠寺沙门诠明科定”。原卷两纸,第一纸未抄写 完便放弃;第二纸重抄,仍然未抄完,故应属错抄废卷。
本文献是对窥基《妙法莲华经玄赞》的科文,但与《妙法莲华经玄赞》原文的 结构略有不同。在此,到底是诠明所依据的原本与现在的传本不同;还是诠明的科 分没有机械地依据窥基《玄赞》原文,而是有所发展;这是一个需要研究的问题。
本科文的作者诠明是辽代着名高僧。敦煌遗书中现知年代最迟的题记为1002 年,而根据研究,本遗书传入敦煌的年代约在1006至1020年之间。因此,本号遗 书对于我们研究敦煌藏经洞的封闭具有特殊价值。
四
鸠摩罗什所译《妙法莲华经》之第二十五品为《观世音菩萨普门品》,专门宣 扬观音信仰。由于观音信仰在我国广泛流传,所以后来该《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别 出单行,成为所谓《观世音经》。
《观世音经》,又名《观音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经》、《法华经普门品》、《观 音普门品》、《普门品经》。一卷。敦煌遗书中这种别出单行的经卷,北图藏有重58 号等80号左右,英法等国亦有收藏。本经是我国观音信仰的主要经典。称凡一心 敬礼、念诵观世音名号者,均可蒙彼大威力而得救助,拔除苦厄,满足意愿。观音 以种种化身普济一切众生。敦煌壁画也多有以此经为题材者。敦煌别出本之首尾题, 一般作:“观音经”及“妙法莲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
该经不少写卷均有题记,颇有研究价值。现知最早的题记为日本书道博物馆藏 本,谓: “盖至道玄凝,洪济有无之境;妙理寂廓,超拔群品于无垠之外。是以如 来愍弱类昏迷,旃大悲于历劫。故众生无怙,唯福所恃。清信士佛弟子尹波, 实由宿福不勤,触多屯难。扈从主人东阳王殿下,届临瓜土。瞩遭离乱,灾夭 横发。长蛇竞炽,万里含毒。致使信表罕隔,以径纪年。寻幽寄矜,唯凭圣趣。 辄兴微愿,写《观世音经》四十卷,施诸寺读诵。愿使二圣慈明,永延福祚; 九域早清,兵车息钾。戎马散于茂苑,干戈辍为农用。文德盈朝,哲士溢阙。 铿铿济济,隆于上日。君道清明,忠臣累叶。八表宇宙,终齐一轨。愿东阳王 殿下,体质康休,洞略云表。年寿无穷,永齐竹柏。保境安蕃,更无虞寇。皇 途寻开,早还京国。敷畅神讥(机),位登宰辅。所愿称心,事皆如意。合家 眷大小,表亲内外,参佐家客,感(咸)同斯佑。又愿一切众生,皆离苦得乐。 弟子私眷,沾蒙此福。愿愿从心,所求如意。大魏孝昌三年(527)岁次丁未 四月癸巳朔八日庚子,佛弟子假冠军将军乐城县[开国伯]尹波敬写。”
该题记对研究北魏历史有一定的价值。题记中较多的还是为亡魂超度、为见在 祈福的内容。如日本书道博物馆藏本题记谓: “天册万岁元年(695)正月一日,清信士张万福并妻吕,先从沙州行李 至此,今于甘州并发心,为所生父母及七代父母及身并妻息等,减割资粮,抄 写《观音经》一卷。愿成就以后,受持转读,灾影远离,恒值福因。见存者永 寿清安,亡者托生静(净)土。乘此愿因,俱登正觉。”
又如北京大学图书馆藏本题记谓: “菩萨戒弟子令狐兰,知身非有,浅识苦空;知己非身,将知易尽。今有 男孙女观音,早纵风烛,永绝爱流。恐溺三途,重染胞胎之像。遂发心敬写《观 音经》一卷,庶使三途心苦,八难亭酸。亡者沐浴八池之水,常游净度之界。 见在安乐,俱勉(免)盖缠。法界苍生,恒念观音,咸同离苦。天授二年(691) 九月三十日写。写人上柱国子张晋朝,为阿娘敬礼常住三宝,故记之也。”
该题记中同时出现做功德人与写经人的愿文,分别祈愿,比较少见。
由于观音有救度的功能,因此,不少题记也有相应的内容。如北岗84号题记 谓:“辛丑年(821)七月二十八日,学生童子唐文英为妹久患,写毕功记。”斯2992 号题记谓:“清信弟子女人贺三娘,为落异乡,愿平安。申年五月二十三日写。”斯 4397号题记谓:“广明元年(880)肆月拾陆日,天平军凉州第五般防戌都右厢兵 马使梁炬,缘身戌深蕃,发愿写此经。” 北京图书馆藏有血书《观音经》一件,系新879号,题记谓: “天复贰年(902)壬戌岁七月二十五日,住持三危禅师愿会发心刺血敬 写此《金刚经》一卷、《观音经》一卷,今已终毕,故记。以此写经功德,并 将回施当真(今)圣主,保寿遐长。使主千秋,万人安乐。又愿四生九类,水 陆飞空,一切有情,舍种类身,各获圣位。未离苦者,皆愿离苦;未得乐者, 愿令得乐;未发心者,愿早发[心];已发心者,愿证菩提。师僧父母,各保 安宁;过往先亡,神生净[土]。囚徒禁闭,枷锁离身。凡是远行,早达乡井。 怀胎母子,贤圣沥(?)威。五逆男女,各孝顺。自遭离乱,伤煞孤魂。六道 三途,西方见佛。怨家欢喜,更莫相仇。诤讼推词,闻经善处。身无自在,愿 得逍遥。热恼之苦,值遇清凉。裸露伤寒,得生衣服。土地龙神,何(呵)护 所在。愿以此功德,溥及于一切。我等与众生,同生于佛会。”
反映了当时部分信徒的虔诚心理。伯3551号题记谓: “《多心经》一卷,开宝柒年戊寅(978)正月二十八日,金光明寺僧王会 长、张僧奴、令狐富通、阎延定四人等,舍《观音》、《多心经》一卷。后有人见 莫怪者。及是人来莫怪者。及怪者亡性,莫见佛面。舍经师兄僧奴记耳者(押)。 王会长、延定麦一斗。……戊寅贰月拾柒日,金光明寺僧张僧奴,写《观音 经》一卷(押)。”
反映了部分贫困信徒立会聚资写经的实际情况。英国并藏有图文兼备之本经写 本,与敦煌壁画有何关系,值得研究。 本经作为《妙法莲华经》之一品本来已为历代大藏经所收。 敦煌遗书中并存有二种关于《观世音经》的注释:
一、《观音经注》,金藏刚菩萨注释,译者不详。一卷。北雨51号,首残尾全, 存92行。原尾题“《观音经》一卷”,今题系据内容重拟。因首残,本注之科分不 详。注释自观音以种种化身济度众生至结尾。文内将种种化身各与佛教教义相联系, 将原文简单的信仰形态引申为深奥的佛教哲学,值得注意与研究。本注未为我国历 代大藏经所收。
二、《注观音经》,道微注,一卷。伯3904号,首尾均全。原卷为册子装,抄 写精美。有首尾题,前有序文。正文为大字,疏释为小字夹注。本注的特点是在注 释每句经文时,均分内外两种意义。如解释“世”之内外两意:“外即三才之间, 内即一身之内。”解释“无尽意”之内外两意:“外曰无尽意者,怜悯众生,不休不 息;内曰无尽意者,智慧灯光,明明不止,无有间隔。”本注未为历代大藏经所收。 敦煌遗书中还有一种从《观世音经》衍出之疑伪经《高王观世音经》,这儿就 不赘述了。
五
梵文《法华经》现仍保留于世,各国都曾刊布。我国近年也刊布了民族文化宫 所存梵文贝叶经《妙法莲华经》,并出版了蒋忠信先生的拉丁字转写本。梵文《法 华经》只有二十七品,罗什译本由于后人将关于提婆达多的内容作为一品加入,成 为二十八品。这本来已经不符合梵文原本了,所以才有《添品法华经》的出现。然 而,在敦煌遗书中还存在《妙法莲华经》的第二十九品与第三十品。现介绍如下:
《妙法莲华经度量天地品第二十九》,又名《妙法莲华经度量天地经》、《妙法 莲华度量天地经》、《度量天地经》。中国人假托佛说所撰经典。作者不详,约产生 于南北朝后期或隋初。一卷。北图藏有9号:(一)裳49号、首尾均残,存63行。 (二)生17号,首尾均全,存280行。(三)李71号,共抄二通,前者首残尾 全,104行;后者首全尾残,58行。前者末有题记:“天宝三载(744)九月十七日, 玉门行人在此襟禁,经二十余日,于狱写了。有人受持读诵,楚客除罪万万劫,记 之。同襟禁人马希晏,其人是河东郡桑泉县,上柱国樊客记。”(四)丽25号,首 残尾全,存60行。(五)闰18号,首残尾全,存250行。(六)成63号,首残尾 全,存226号,(七)丽27号,首尾均残,存24行。(八)岗25号,首尾均残, 存96行。(九)珠100号,首尾均残,存240行。尾题亦有径写作“《妙法莲华经》 卷第九”者。英国藏有斯1298号一件,首全尾残,仅存29行。本经内容为佛向观 世音叙述大地、须弥山之结构、大小。须弥山及向上直至三十三天的众生的寿命、 身长、生活情况。四大部洲、铁围山之大小,日、月、星宿之状况及冬夏之形成。 最后叙述四大部洲各自众生的寿命、身长及生活状况。卷末以偈颂将上述内容重新 复述一遍。内容大抵摘自有关佛典,亦有任意编造者。据研究,《道藏》中《太上 中道妙法莲华经》中《天地物像品第十五》颇类此经,则此经曾影响《道藏》。本 经为我国历代经录斥为“伪经”,亦为我国历代大藏经所不收。敦煌出土后,被收 入日本《大正藏》第85卷。惜所收为斯1298号,该号存文仅为全经之十分之一。 可根据其他诸号补充。
《妙法莲华经马明菩萨品第三十》,中国人假托佛说所撰经典。作者不详。一 卷。敦煌遗书存3号:(一)斯2734号中之一段,经文…
《敦煌遗书中的《妙法莲华经》及有关文献》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