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敦煌遺書中的《妙法蓮華經》及有關文獻▪P4

  ..續本文上一頁法功德分,二歎法師功德分,叁疑請分,四授記分,五斷疑分。 破二明一者,破二乘執,明一乘道。”後58條問答則不管經文順序,專門解釋經內 法數及重要的文句。故本疏是一部比較簡明實用的佛典注疏。本疏主要以世親的《法 華論》爲依據,此外引用《涅槃》、《楞伽》、《維摩》、《法句》 等不少著作。據研究, 可能是中唐人的作品。本疏未爲我國曆代大藏經所收,敦煌出土後,被收入日本《大 正藏》第85卷。

  八、《法華經義記》,作者不詳,原著卷數不詳。敦煌遺書現存2號,均爲卷叁。 (一)斯2733號,首殘尾存。從《藥草喻品》(首殘)到《勸持品》,共有八品。 卷末有題記:“比丘惠業許。正始五年(508)五月十日,釋道周所集。在中原廣德 寺寫訖。”(二)、斯4102號,首殘尾存,疏釋至《從地湧出品》爲止。有尾題與題 記:“《法花義記》第叁,比丘法順寫記也。”本《義記》所疏爲羅什《妙法華》,本 疏之《藥草喻品》疏文中不包括羅什原本所漏之後部分,本疏也無《提婆達多品》, 可見所疏乃被後人修訂以前的羅什原本。本《義記》疏釋簡明,在敦煌被發現後, 收入日本《大正藏》第85卷。日本矢吹慶輝在《鳴沙余韻解說》中有研究。編號 均作斯37號,系已經作廢的舊編號。

  九、《法華經義記》,利都法師撰。原著卷數不詳。伯3308號,首殘尾存,有 尾題,爲卷一。本《義記》所疏亦爲羅什之《妙法華》。爲《方便品》末段重頌之 後部分。卷末有題記:“利都法師釋之。比丘昙延許。丙辰歲,用紙叁十八。大統 二年(536)歲次丙辰六月庚仵(午)朔叁日□酉,寫此《法華儀(義)記》一部, 願令此福,逮及含生有識之類,齊悟一實無二之理。”本《義記》與《法華經義記》 卷第叁字體相近,內容也可相補,是否同一部,有待研究。另外,斯113號背面亦 爲同類文獻,相互關系待考。本《義記》未爲我國曆代大藏經所收。

  十、《法華經文外義》,作者不詳。一卷。上海博物館藏3317號。首殘尾全。 有尾題。並有題記:“一校竟。大統十一年(545)歲次乙醜九月二十一日,比丘惠 襲于法海寺寫訖。流通末代不絕也。”本文並非對《法華經》進行逐句疏釋,而是 從中抽出若幹理論問題,詳加論述。文多口語。未爲我國曆代大藏經所收。已經錄 文發表在《藏外佛教文獻》第二輯中。

  十一、《法華經疏》,一卷。日本京都博物館收藏。有尾題及題記:“《法華經疏》 一卷。延昌六年(566)八月傳寫教讀。”延昌是高昌的年號。本卷也可能是吐魯番 出土。因未見原件,不知是否已經爲曆代大藏經所收,或即爲前面已經介紹的幾種 疏釋之一。研究者或以爲此題記的真實性可疑。

  十二、《法華經注》,昙天明撰。卷數不清。日本書道博物館藏。有首題“《法 華經注》第一”,並謂:“建章初首,故稱第一。法華經王。天明許之。”尾有題記: “天和五年(570)四月五日沙彌昙天明寫敬也。□遍(?)一校竟。釋子天明撰 也。”因未見原件,不知是否已經爲曆代大藏經所收,或即爲前面已經介紹的幾種 疏釋之一。但從名稱看,應爲未見著錄之注疏。

  十叁、《法華經疏贊》,作者不詳,卷數不詳。日本京都博物館藏。首部存況不 清,尾全。有尾題及題記:“《法華經疏贊》卷第一。開元十年(722)叁月四日, 佛弟子王曠敬寫《法華經疏贊》一部供養。”因未見原件,詳情不清。從名稱看, 應爲未爲我國曆代經錄所著錄。研究者或認爲該題記可疑。

  十四、《法花經義疏》,隋吉藏撰。原著卷數不詳。敦煌遺書中存3號。(1) 斯6891號,首殘尾全,有尾題“《法華經義疏開題並玄義十門》”,下署作者名:“吉 藏法師撰”。現開題部分僅剩尾部幾行,但玄義十門部分保存完好。(2)斯6789 號,首殘尾存。所存內容爲“信解品第四”(首殘)至“見寶塔品第十一”。卷尾有 作者署名,作“吉藏法師撰”。(3)斯4136號,首尾均殘,所存內容爲自“授記 品第六”(首殘)至“化城喻品第七”(尾殘)。 本《義疏》未爲我國曆代大藏經所收。《大正藏》第34卷據日本古刊本收入吉 藏撰《法華義疏》十二卷。但該本從《序品》開始,沒有開題部分,不符合中國古 代疏釋的一般體例。因此,斯6891號有可能就是《大正藏》本所缺失的首部。但 是,斯6789號、斯4136號的內容與《大正藏》本並不能相合,因此,兩種《義疏》 的關系如何?何者才真正是吉藏所撰,還值得研究。

  十五、《妙法蓮華經疏》,作者不詳,原著卷數不詳。敦煌遺書存斯6494號。 首尾均殘,無名題。現名系據內容所擬。現存文自“序品第一”(首殘)至“譬喻 品第叁”(尾殘)。疏釋時,對每品先疏釋其大意,然後逐句隨文疏釋。未爲曆代大 藏經所收。

  十六、《妙法蓮華經問答》,作者不詳,原著卷數不詳。敦煌遺書存斯4298號。 首尾均殘,無名題。現名系據內容所擬。該號斷爲兩截。所討論爲卷一“方便品第 二”末尾之偈頌。其形式是首先提問,然後作答。接著針對該問答,以多番“難” 與“解”,進行深入討論。有較大參考價值。可惜殘缺較甚,存文不多。

  十七、《法華經疏》,作者不詳。原著卷數不詳。俄藏Ф359號,首尾均脫,無 名題,現名系據內容所擬。現存文自“囑累品第二十二”(首殘)至“普賢菩薩勸 發品第二十八”(尾殘)。從內容看,卷末大致完整,所殘缺的文字不多。 本疏一般均將每品科分爲叁:一解來意;二釋品名;叁隨文解釋。從這種科分 形式看,該疏受到窺基《玄贊》的影響。從行文看,也可以看到受窺基《玄贊》影 響的痕迹。但與《玄贊》相比,該疏在疏釋時更傾向于條分縷析,由此顯得綱目清 楚,是諸種《妙法蓮華經》注疏中較爲重要的一種。未爲曆代大藏經所收。

  十八、《法花文記》,作者不詳。原著卷數不詳。北新998號,首殘尾全。有尾 題,作“《法華文記》卷第一”。所釋爲“序品第一”。雖因卷首殘缺,科分不清, 但釋文委悉詳盡。如將序品之別序又判爲五重:衆集序、瑞相序、疑念序、致問序、 答問序,一一詳爲剖分。又對全品經文逐句詳解。值得引起注意。

  十九、《妙法蓮花經疏》,作者不詳。原著卷數不詳。伯2346號。首尾均殘, 無名題,現名系據內容所擬。現存文自“信解品第四”至“授記品第六”。全經科 分不清。疏釋諸品時對每品先分別數門,然後隨文解釋。如藥草喻品分四門,授記 品分七門。釋義詳盡。未爲曆代大藏經所收。

  二十、《妙法花經明決要述》,作者不詳,原著卷數不詳。敦煌遺書藏伯2118 號,爲卷四。首殘尾全,有尾題“妙法花經明決要述卷第四”。通卷章草。未爲曆 代大藏經所收。

  二十一、《妙法蓮華經疏》,作者不詳,原著卷數不詳。斯2700,首尾均殘, 無名題,現名系據內容所擬。通篇章草。未爲曆代大藏經所收。

  二十二、《妙法蓮華經疏》,作者不詳,原著卷數不詳。敦煌遺書存2號,均無 名題,現名系據內容所擬。(1)伯3316,首尾均殘。(2)伯3387,首尾均殘。 字甚細,縮微膠卷較難辨認。未爲曆代大藏經所收。

  二十叁、《妙法蓮華經疏》,作者不詳,原著卷數不詳。北圖始53號(縮微膠 卷號6200號),首尾俱殘,無名題,現名系據內容所擬。現存文自“序品第一”(首 殘)至“方便品第二”(尾殘)。釋文較精。未爲曆代大藏經所收。

  二十四、《妙法蓮華經疏》,作者不詳,原著卷數不詳。北圖致15號(縮微膠 卷號6202號),首尾俱殘,無名題,現名系據內容所擬。現存文爲“序品第一”(首 尾均殘)。未爲曆代大藏經所收。

  二十五、《妙法蓮華經疏》,作者不詳,原著卷數不詳。北圖淡32號(縮微膠 卷號6199號),首尾俱殘,無名題,現名系據內容所擬。現存文自“譬喻品第叁” (首殘)至“信解品第四”(尾殘)。未爲曆代大藏經所收。

  二十六、《妙法蓮華經疏》,作者不詳,原著卷數不詳。北圖菜11號(縮微膠 卷6198號),首殘尾全,通篇章草,無名題,現名系據內容所擬。未爲曆代大藏經 所收。

  二十七、《妙法蓮華經疏》,作者不詳,原著卷數不詳。北圖號66號(縮微膠 卷6201號),首尾均殘,無名題,現名系據內容所擬。未爲曆代大藏經所收。

  二十八、《法華經雜釋》,作者不詳,原著卷數不詳。北圖字90號(縮微膠卷 8567號),首殘尾全,無名題,現名系據內容所擬。未爲曆代大藏經所收。

  二十九、《妙法蓮華經玄贊複疏》,作者不詳,原著卷數不詳。藏于吉林省博物 館,無名題,現名系據內容所擬。通卷章草,系對窺基《玄贊》的複疏。未爲曆代 大藏經所收。

  叁十、《妙法蓮華經疏》,作者不詳,原著卷數不詳。南京圖書館藏。首殘尾全, 無名題,現名系據內容所擬。未爲曆代大藏經所收。

  叁十一、《妙法蓮華經講經文》,作者不詳,原著卷數不詳。敦煌遺書存4號。 均無名題,現名系據內容所擬。(1)北製49號(縮微膠卷6204),首殘尾全,所 講唱爲序品第一。(2)俄Ф365號,首尾均殘,所講唱爲“藥王菩薩本事品第二 十叁”。(3)俄Ф365號背面,首尾均殘,所講唱爲“觀世音菩薩普門品第二十五”。 (4)伯2133號,首全尾殘,所講唱亦爲“觀世音菩薩普門品第二十五”。未爲曆 代大藏經所收。

  叁十二、《妙法蓮華經講經文》,作者不詳,原著卷數不詳。伯2305號,首尾 均殘。無名題,現名系據內容所擬。該講經文風格與前一種…

《敦煌遺書中的《妙法蓮華經》及有關文獻》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