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藏經及其光電版編纂刍議▪P4

  ..續本文上一頁充分分析研究已經提出的各種分類方案的優劣,然後提出我們的方案。再召集有關專家多次論證,最後定稿。這樣製定出來的分類結構可能較爲科學,且較能適合現存佛典的實際情況,便於操作。這項工作可與入藏資料的搜集同步進行,即同時開始,同時結束。

  至於對某些具體典籍的歸類問題,一般可在解決上述藏經結構體系的過程中同時得到解決。個別難點則可視具體情況個別處理。

  歸根結底,分類的作用是叁條:一是通過分類反映佛教理論的總體框架並反映某一部典籍在該框架中地位;二是反映某一理論的學術淵源、流變及與該理論相關的具體典籍;叁是便於檢索。從這個角度講,上面所講的佛典的結構分類及其對策更多的是針對傳統的書冊本大藏經而言的。但目前書籍已經進入光電時代,新出現的書籍載體形式,有沒有可能對書籍的傳統分類方式及理論提出革命性的變革?光電版的大藏經是否可以采取完全不同於傳統的檢索方式?可不可以這樣設想:除了以傳統的版本項作爲檢索點之外,充分利用電腦高速運轉與字符串檢索的性能,通過檢索主題詞爲主,書目提要爲輔的方式來實現上述傳統分類的叁大功能。我想,只要大藏經總體的主題詞體系及每一部典籍的具體主題詞設計得科學准確,上述設想是有可能達到的。如果真的這樣做,入藏典籍便無需分類,只要按照普通的流水號進行大排行就可以了。原來一直困擾我們的,必須把大藏經全部編輯完成,才能按照結構次序逐部出版的問題也就不複存在。我們可以完全不考慮結構體系,僅以流水號爲順序,哪部典籍整理完畢,就先輸入那一部。我想,我們不妨依照這種設想先作試驗。如果能夠成功,則在光電版大藏經中,傳統的分類方法將予廢除。

  當然,這裏必須強調指出的是,光電版大藏經所廢除的只是傳統的書冊本大藏經外在的分類方法,而內在的對佛教理論框架的研究,對某一佛典學術淵源及思想傾向、學說內容的研究不但不能廢除,而且必須加強。只有這樣,才能真正科學地設定全藏的主題詞體系與每一部典籍的主題詞。從這一角度講,光電版書籍的主題詞體系的設定不是對傳統分類法體系的廢除,而是站在傳統分類法體系基礎上對傳統分類法的全面揚棄。因此,即使對於光電版大藏經來說,前面所述組織一個班子對大藏經的結構體系與某些典籍的具體歸屬先期進行全面研究,仍然是十分重要的。

  叁、使用方便

  藏經是一部收羅宏富的大叢書,篇幅浩大,內容龐雜。如何使管理者能夠有條不紊地管理它,使讀者能夠方便自如地使用它,就是一個很大的問題。古代,經過長期努力,人們終于創造出千字文帙號這樣有序的字號,以此來管理與檢索藏經。現代,隨著書籍載體的變化與學術的發展,所謂方便地使用藏經就不僅僅局限在外部帙號這一個問題上,它包括載體形式、校勘標點、目錄索引、實用辭書等四個方面。

  第一、載體形式

  古代,佛典的載體形式主要有紙抄與石刻兩種。紙抄者就其裝幀外形而言,又有卷軸裝、梵莢裝、蝶裝、包背裝、經折裝、線裝等等,近代又出現平裝、精裝、特精裝等等。石刻則有碑版、經幢、摩崖之不同。總的來說,載體與裝幀隨著時代的演進而不斷進化。一方面沿著更加方便實用前進,另一方面沿著更加豪華氣派發展。目前,世界書籍的載體雖然仍以紙質書冊爲主要形態,但光電版書籍正在迅猛發展。有的人預言,光電版書籍進一步發展,終將使紙質書冊趨於消亡。但我認爲,光電版與書冊版各有各的優勢,恐怕誰也不能取代誰。起碼在我們可以預期到的將來,書冊版必將繼續在人類文化生活中占據重要地位。此外,從佛教大藏經的角度來考慮,如前所述,它除了義理型、備查型的功能之外,還有信仰性功能。這種信仰性功能要求大藏經能夠外化爲某種能夠引起人們崇敬心理的形態。書冊版大藏經能夠起到這種作用,因爲當人們面對藏經樓上數百冊莊嚴精美的書冊版大藏經時,很容易産生"法海無涯"的贊歎之情。但不能想象人們會對一片薄薄的光盤也産生同樣的感情,並去頂禮膜拜。因此,我們現在編藏,必須兼顧當前與將來,學術研究與宗教供養,應該是書冊版、光電版兩種形式並重,不可偏廢。

  無論書冊版還是光電版,都可以有影印原典、校訂重排兩種形式。從保存原始資料、快速簡便來說,當數影印。目前坊間影印出版的大部頭佛教叢書不斷湧現,正是因爲出版商看中影印本簡捷易行,利潤豐厚的緣故。好的影印本的確起到提供稀有資料與稀有版本的作用。但是,目前不少影印的佛教叢書只是從常見大藏經中選取若幹典籍,所收既非稀有文獻,又沒有原原本本地完全按照原樣影印,而且任意修版、割版,還不作任何說明。這樣,不但沒有提供資料的價值,反而起到魚目混珠、淆亂版本、誤導研究的惡劣作用。是我們不應該提倡的。

  如果從學術性、普及性、影響力講,無疑要推重排。因爲只有重排,才能夠把對佛典的校勘成果直接反映在正文中,並進行標點,以向讀者提供一個具有較高學術水平精校標點本。只有重排,才能夠用正字法把各種版本佛典中的正俗字、古今字、異體字、錯別字等文字的問題解決掉,減少人們閱讀的困難。還有,由於底本來源不一,如果采用影印,則編成的大藏經必然是百衲本;只有重排,才能夠使它版式劃一,肅穆莊嚴。此外,單純影印,反映的只是編纂者收集資料的功夫;只有重排,才能真正反映出編纂者整理資料的水平。因此,我們要編纂出總結當代,開創未來的高水平大藏經,除了重排,別無他途。

  那麼,是否此次編藏,只考慮重排,完全不考慮影印呢?我以爲也不必那麼機械。實際上,如果我們能夠把曆代諸種藏經分別影印,則這些影印本不但可以成爲此次編藏的原始資料,成爲今後深入研究的基本依據,也可以成爲各寺院珍貴的供養本。可以設想,在爲編纂大藏經收集資料的過程中,會自然具備影印曆代藏經的條件,我們不應放棄如此難得的機緣。因此我建議:立足於重排,不放棄影印,重視配套,錯落發行。

  既然是書冊版、光電版並重;以重排爲主,不放棄可能條件下的影印。那麼,在電腦錄入的時候,是否可以不采用目前通行的人工打字,而采用掃描。即第一道工序,先將底本按照原樣掃描收入電腦。第二道工序,由電腦進行單字辨認,確定正字。當底校本均用這種方式掃描完畢,即可以利用電腦自動校勘程序校出各本的異同,然後送給專家審定,以選用正文,確定異文。采用這種方式的優點是:(一)、可以回避目前海內外在實施光電版佛典計劃中所遇到的錄入員不認識繁難漢字及校對瓶頸問題。(二)、可以減少錯誤率。(叁)、可以大大減輕校勘的工作量,從而大大加快校勘的速度。(四)、可以産生出一個重要的副産品:《漢字正俗字、古今字、異體字、錯別字大彙》,並對此進行各種數理統計。由於大藏經字數多,年代久,對全體漢字的覆蓋面無與倫比,因此,這一《大彙》一定會具有極大的學術性與權威性,從而對漢字本身的研究與規範化,對漢字的電腦化,都將是重大貢獻。(五)、可與前述影印曆代藏經的工作配套進行。

  當然,上述設想的前提是電腦有承擔這些工作的功能,或可以開發出這些功能,否則,只能是空想。這個問題,要請電腦專家來回答。

  第二、校勘標點

  當代,古籍整理中有無校勘與標點,其校勘標點的水平如何,是衡量這一古籍整理是否成功的重要標准。

  佛典校勘,指底校本對勘與中外文(即中文與梵、巴、藏文)對勘。校勘工作可以有各種做法。就底校本對勘而言,我們就可以設計出幾個方案。

  比如,(一)、象《大正藏》與《中華藏》那樣,對底校本只指異,不辯正。如果這樣,則如前所述,只要電腦有自動校勘程序,即可承擔,不必再由專家厘定。(二)、象我們《藏外佛教文獻》的各種整理本那樣,以既"精"且"博"爲標准,一律辨別正誤,並羅列異文。那麼,必須動員一批專家參加厘定。

  又比如,(一)、雖然校勘,但並不依據底校本原典一字一字去校,而是充分利用前人的校勘成果。這種方案是針對人工錄入而言的。這樣做的好處是可以大大加快速度;風險是如果前人校勘有錯誤,則我們也跟著錯。如果采用電腦掃描錄入,電腦校勘,則這種方案全無用處。(二)、雖然也參考前人的校勘成果,但自己照舊老老實實地一字一字地將底校本全部審校一過。這種方案,無論對於人工錄入還是掃描錄入,全都有效。

  就中外文對勘而言,也可以有不同的方法:(一)、凡有相應原本者,一律逐字核對。(二)、僅核對重要名相與專用名詞。

  同樣,標點也可以有不同的做法。比如:(一)、只斷句。(二)、加句讀。(叁)、部分采用新式標點(即采用部分適用於佛典的標點符號,廢棄部分不適用於佛典的標點符號)。(四)、全式標點。(五)、上述幾種形式並存,即哪種方式適用,就采用那一種。

  考慮到漢文大藏經總體規模達4.5億字,考慮到大藏經存在著的諸種不同版本,我們必須對校勘與標點的工作量之大有充分的估計。實際上,至今爲止,只要是重排本,則所有編纂大藏者的主要精力都是花費在校勘與標點上。我們也不會例外。但是,校勘與標點又是我們編藏,也是目前所有從事佛典整理的人不可回避的大事。應該怎麼辦呢?我認爲,考慮到電子文件的開放性、易於修改性與便於升級性,是否可以提出這麼兩條基本原則:(一),放眼長遠,必須堅持高標准,進行認真的校勘與標點;(二),立足當前,適當采取一些變通的辦法。

  就是說,一方面我們必須樹立高標准,堅持高標准;另一方面,我們可以把這個標准的實現分解爲若幹個階段,確立每個階段的現實目標。這種現實目標應該是適合我們每個階段的實際情況的,經過努力可以做到的,又必須是與下一階段目…

《大藏經及其光電版編纂刍議》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