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身命、精進苦行的才得![60]
印順法師雖尊重易行道的念佛法門,但更贊歎正常道的菩薩行。他在答曾宏淨居士的一封信中說:“我贊揚如實道,也不反對重信的方便道。如念佛行人,能正信叁寶,兼重施戒,有利于人間(也就有利于佛教),能于佛法中深植善根(佛法不是只說今生的);有的漸漸的轉入方便道,或修習信、施、戒──近于六念法門,不也是很好嗎?但如廢棄如實道,只要一句佛號;或誤解“易行”的意義,即使普及到從如此,無邊興盛,我也還是不會同情的,因爲佛法並不如此。”[61]確實是一位在冰雪大地撒種的愚癡漢,堅定地抱著自己對佛法的基本信念,總是以究竟佛法爲重。
若單從念佛法門來說,印順法師注重培植深厚的善根,增長種種福德,以作爲求生淨土的資糧,他批評一些念佛人:
有些念佛人,好是偏鋒,以爲生死事大,念佛都來不及,那裏還有功夫去修雜行。專持一句阿彌陀佛就得了。如告以“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的經文,他卻巧辯的說:“能聽到阿彌陀佛的,就是宿植善根,廣修福德因緣了。”這是多大的誤解!經說“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並非說“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聞佛名”。求生極樂淨土,助行還是需要的。但念一句彌陀的,只適用于“平時不燒香,臨(命終)時抱佛腳”的惡人,(見《觀經》);一般人平時修學,應該隨分修集福德因緣,以此功德回向淨土。永明大師的萬善同歸,是比較穩當而正確的說法。[62]
印順法師強調主行與助行並重,所以推崇永明大師的萬善同歸。以此奉勸淨土行者,在一心祈求往生之外,也應該注重現生的實際事務。這不但符合中國佛教與現代社會的實情,也是祖師所力倡的,念佛人豈能不遵守乎!
四、結語
印順法師致力于“人間佛教”理念的推廣,他認爲現代社會以“人間佛教”爲應機,他受太虛大師的啓發,進而研究佛法爲“人間佛教”提供理論依據。在《契理契機之人間佛教》第七節“少壯的人間佛教”中,印順法師說:
(民國二十九年)虛大師在《我怎樣判攝一切佛法》中,說到了“依之當機及叁依叁趣”,以爲現在進入“依人天行果,趣進修大乘行的末法時期”;在“依著人乘正行,先修成完善的人格,……由此向上增進,乃可趣進大乘行”。這是能適應現代根機的,但末法時期,應該依人乘而趣大乘行,沒有經說的依據,不易爲一般信徒所接受。反而有的正在宣揚:稱名念佛,是末法時期唯一的法門呢!所以我要從佛教的思想演化中,探求人間佛教的依據。[63]
印順法師對明清以來的佛教進行反思(當然包括淨土宗),而從印度的經論中,尋找現代社會的佛教模式,經過多年的探索,他提出“人間佛教”這一理念,這無疑是他研究佛法的動機,也是他得出的結論,必定將會受到更多人的重視,因爲癡漢的心是真誠的,必定會感人至深矣!
從他的獨特思想出發,印順法師對淨土思想作了一番研究與反思,最後他總結說:
淨土,應從阿彌陀佛極樂淨土爲圓滿,以彌勒的人間淨土爲切要。以阿閦佛土的住慈悲心,住如法性爲根本因;以阿彌陀佛土的行願莊嚴爲究極果。在修持淨土的法門中,首先要著重淨土正因。要知道,難行道,實在是易成道。如自己覺得,心性怯弱,業障深重,可兼修方便善巧的安樂道──易行道:時時念佛,多多忏悔。如機教相投,想專修阿彌陀佛的淨土行,可依傳說爲阿彌陀佛化身──永明延壽大師的萬善同歸。多集善根,多修淨業,這才是千穩萬當的!末了,善巧方便樂行道的淨土行者,必須記著經論的聖訓:“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阿彌陀經》)“欲得阿卑跋致(不退轉)地者,非但稱名憶念禮拜而已”(《十住毗婆沙論》)。這樣,才能得樂行道的妙用,不致辜負了佛菩薩的慈悲![64]
所以,他的淨土觀是以人間淨土爲基礎的,他的念佛觀是注重萬善同歸的。當然,提倡“人間淨土”,也不能忽略“彌陀淨土”,因爲講求人心安定、人類幸福、世界和平,這是一位佛教徒的基本工作;由于對生死的關懷,而達成往生佛國、解脫生死、圓滿自在,才是佛法的最高境界。人間淨土也不能取代彌陀淨土,人間淨土是改善生命現實的一種理想與實踐,彌陀淨土則是此一世生命結束後的一個理想的過渡,二者都不可偏廢,這是“人間淨土”與“彌陀淨土”提倡者所應注意的,這樣的佛教才能解決木村泰賢提出的二大使命。
印順法師的淨土思想博大精深而又獨具新意,許多是現代淨宗行者所糾正的地方。雖然盡量引用他老人家的話,可是我福慧淺溥,若有錯解之處,請海峽彼岸的印順法師多多包涵。不足之處,尚祈指正。阿彌陀佛!
注釋:
01、木村泰賢《現實與淨土》,《淨土宗概論》,《現代佛教學術叢刊》第64冊,279-281頁,大乘文化出版社,臺灣,1979年。
02、默雷《臺灣學術界對印順法師〈人間佛教〉思想之研究》,《法音》1997年第5期,25頁,中國佛教協會。
03、印順法師《遊心法海六十年》,《華雨集》(五),53頁,正聞出版社,臺北,1993年。
04、印順法師《念佛淺說》,《淨土與禅》(《妙雲集》下編之四),120-121頁,正聞出版社,臺北,1992年。
05、印順法師《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807頁,正聞出版社,臺北,1992年。
06、《遊心法海六十年》,《華雨集》(五),9-10頁,正聞出版社,臺北,1993年。
07、印順法師《淨土新論》,《淨土與禅》(《妙雲集》下編之四),9頁,正聞出版社,臺北,1992年。
08、《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807-808頁。
09、《淨土新論》,《淨土與禅》,9-14頁。
10、《彌勒大成佛經》,《大正藏》卷14,428c。
11、《淨土新論》,《淨土與禅》,17-18頁。
12、《淨土新論》,《淨土與禅》,26頁。
13、《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782頁。
14、《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782-783頁。
15、《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803頁。
16、《方便之道》,《華雨集》(二),219-220頁,正聞出版社,臺北,1993年。
17、《淨土新論》,《淨土與禅》,21頁。
18、《觀無量壽佛經》,《大正藏》卷12,343b-c。
19、《淨土新論》,《淨土與禅》,22頁。
20、《阿彌陀叁耶叁佛薩樓佛檀過度人道經》卷下,《大正藏》卷12,316b。
21、《淨土新論》,《淨土與禅》,23頁。
22、《叁寶感應要略錄》卷上,《大正藏》卷51,813c。
23、《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803-804頁。
24、《淨土新論》,《淨土與禅》,31-32頁。
25、《淨土新論》,《東方淨土發微》,141-142頁。
26、《遊心法海六十年》,《華雨集》(五),50-53頁。
27、 默雷《臺灣學術界對印順法師〈人間佛教〉思想之研究》,《法音》1997年第5期,25頁。
28、默雷《臺灣學術界對印順法師〈人間佛教〉思想之研究》,《法音》1997年第5期,24頁。
29、《遊心法海六十年》,《華雨集》(五),51頁。
30、《遊心法海六十年》,《華雨集》(五),20頁。
31、《淨土新論》,《淨土與禅》,30頁。
32、藤吉慈海《印順法師的〈淨土新論〉--現代中國淨土教的一個剖面》,溫金柯譯,收于《法海微波》,280頁,正聞出版社,臺北,1986年。
33、答蘇建武居士,《華雨集》(五),260頁。
34、同上,259-260頁。
35、《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827-828頁。
36、《淨土新論》,《淨土與禅》,28-30頁。
37、同上,32頁。
38、同上,32-33頁。
39、默雷《人間淨土與現代社會》,《法音》1997年第10期,21頁,中國佛教協會。
40、《淨土新論》,《淨土與禅》,35-36頁。
41、同上,36頁。
42、同上,38頁。
43、《維摩诘經》卷上,《大正藏》卷14,538b。
44、《淨土新論》,《淨土與禅》,39-40頁。
45、默雷《人間淨土與現代社會》,《法音》1997年第10期,21頁。
46、《淨土新論》,《淨土與禅》,41-43頁。
47、《觀無量壽佛經》,《大正藏》卷12,345c。
48、《淨土新論》,《淨土與禅》,43-56頁。
49、《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858頁。
50、《淨土新論》,《淨土與禅》,58頁。
51、《大唐西域記》卷6,《大正藏》卷51,900b。
52、《大智度論》卷7,《大正藏》卷25,109a。
53、《淨土新論》,《淨土與禅》,62頁。
54、同上,62-63頁。
55、《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867頁。
56、《十住毗婆沙論》卷5,《大正藏》卷26,41a-b。
57、《十住毗婆沙論》卷5,《大正藏》卷26,45a。
58、《十住毗婆沙論》卷6,《大正藏》卷26,49b。
59、《淨土新論》,《淨土與禅》,70頁。
60、《淨土新論》,《淨土與禅》,74頁。
61、答曾宏淨居士,《妙雨集》(五),293頁。
62、《念佛淺說》,《淨土與禅》,100-101頁。
63、《契理契機之人間佛教》,《華雨集》(四),44頁,正聞出版社,臺北,1993年。
64、《淨土新論》,《淨土與禅》,74-75頁。
參考文獻
佛教典籍:
1、《彌勒大成經》,《大正藏》第14冊。
2、《觀無量壽佛經》,《大正藏》第12冊。
3、《阿彌陀叁耶叁佛薩樓佛檀過度人道經》,《大正藏》第12冊。
4、《叁寶感應要略錄》,《大正藏》第51冊。
5、《維摩诘經》,《大正藏》第14冊。
6、《大智度論》,《大正藏》第25冊。
7、《大唐西域記》,《大正藏》第51冊。
8、《十住毗婆沙論》,《大正藏》第26冊。
專著、論文:
1、印順法師《淨土新論》,收于《淨土與禅》(《妙雲集》下編之四),臺北:正聞出版社,1992(修訂一版)。
2、印順法師《念佛淺說》,收于《淨土與禅》(《妙雲集》下編之四)臺北:正聞出版社,1992(修訂一版)。
3、印順法師《東方淨土發微》,同上。
4、印順法師《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臺北:正聞出版社,1992(七版)。
5、印順法師《方便之道》,《華雨集》(二),臺北:正聞出版社,1993(初版)。
6、印順法師《契理契機之人間佛教》,《華雨集》(四),臺北:正聞出版社,1993(初版)。
7、印順法師《遊心法海六十年》,《華雨集》(五),臺北:正聞出版社,1993(初版)。
8、印順法師,答蘇建武居士,同上。
9、印順法師,答曾宏淨居士,同上。
10、木村泰賢《現實與淨土》,《淨土宗概論》,《現代佛教學術叢刊》第64冊,大乘文化出版社,1979年(初版)。
11、默雷《臺灣學術界對印順法師〈人間佛教〉思想之研究》,《法音》1997年第5期,中國佛教協會《法音》雜志社。
12、默雷《人間淨土與現代社會》,《法音》1997年第叁者10期,中國佛教協會《法音》雜志社。
13、藤吉慈海《印順法師的《淨土新論》──現代中國淨土教的一個剖面》,溫金柯譯,收于《法海微波》,臺北:正聞出版社,1986年(初版)。
《論印順法師的淨土思想》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