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净土”,这是从菩萨行的大乘佛法出发,而其基点在“人间净土”。这也是受太虚大师的影响,即不否认“他方净土”的信仰,只是重点提倡“不必定在人间以外,即人间亦可改造成净土”,因而着力于“建设人间净土”。印顺法师批评净土宗,并不是否定弥陀净土的信仰,而是强调建设“人间净土”的重要性,所以他的净土观是以人间净土为基础的净土观。
印顺法师的净土思想是直接契入印度佛教经论而回归到人间净土。佛法是世谛流布的,中国佛教自然有其时空价值,中国净土宗的祖师对弥陀净土的推崇,毕竟对中国佛教的发展产生巨大的影响。所以,我想作为净宗行者应该在自身的念佛进修中,“随分随力”地从事利他,而以此功德回向往生,则品位亦高,对佛教与社会则尽现世的一分责任,这是我的想法,我想海峡彼岸的印顺法师应该也会同意!
三、万善同归的念佛观
净土是清净而理想的环境,菩萨庄严净土,为了摄化众生;众生受了菩萨恩德的感召,即向往而来生其中。中国佛教徒一般提起往生净土就是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弥陀净土,而往生的方法也只有念佛──持佛名号吧!印顺法师在《净土新论》中讲到“往生净土”的法门,有通有别,“通是修此法门,可以往生十方净土;别是特殊的方便,著重于往生极乐世界。”印顺法师对于往生净土的通门,引用《维摩诘经》的八法及《除盖障菩萨所问经》的十法门,这些是菩萨的常道。印顺法师认为如果能完成这些菩萨道,“不求生净土而自然的生于净土,这是往生净土的必备资粮。”[46]近几年来,海内外大德弘扬净土多偏向专特名号,“一句佛号即是三藏十二部”从理上讲是可以的,可是现实差别仍然是有的,而印顺法师从菩萨的正常道及“人间净土”出发,提出往生必须具备一定资粮,这对净宗行者是有警策意义的。
中国流行的求生净土的念佛法门,即是往生极乐世界的殊胜方便行,不同经典有不同的方便。印顺法师在《净土新论》中举《般舟三昧经》、《普贤行愿品》、《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鼓音声王陀罗尼经》来论念佛法门。
《般舟三昧经》所说的念佛不念佛三昧,念,不忆念或思惟。佛身的相好,及极乐世界的庄严都不是一般众生的现前境界,必须因名因义,专心系念,使观境明显地现前,所以念佛即是修念佛观,如三昧成就见无量佛,也即是见十方佛,印顺法师说:“《般舟三昧经》的念佛法门,是著重于自力的禅观;虽有阿弥陀佛的愿力,然要行者得念佛三昧、见佛,才能决定往生。”一般平常说“普贤十大愿王,导归极乐”,这是出于《普贤行愿品》,但本品的经文并不说念佛,但依普贤的广大行愿而修行,即可以发愿回向,往生极乐。《无量寿经》是净土三经之一,经中广说弥陀本愿及极乐世界的依正庄严,开示三辈往生以明往生的条件与方法。印顺法师说《无量寿经》中只说到“专念”、“忆念”、“思惟”、“常念”、“一心念”,《阿弥陀经》说“执持名号”,《称赞净土佛摄受经》译为“思惟”,印顺法师得出“这些都不是口头称念”的结论。印顺法师对《观经》的“三福”极为赞叹,他说:“这三者,初是世间善行;次是共三乘善行;后是大乘善行。求生净土,这三者才是正常的净因。可惜,后代的净土行者,舍“正因”而偏取“助因”──方便道行;净土法门的净化身心世界的真意义,这才不能充分的实现!”这是“人间净土”的理解观念,与中国净土宗祖师不同,因为中国净土宗是以念佛为正因,而善行功德为助因。《观经》上品中品著重于善根功德的发愿回向,除中品下生(一向不学佛法的善人而外),应该都能或多或少、或久或暂的修观;中品下生及下品三人,除发愿回向外,著重于称名念佛──“合掌叉手,称南无阿弥陀佛”[47],因为临命终时,已无法教他观想了。印顺法师说:“依《观经》,称名念佛,也是专为一切恶人,临命终时施设的方便法门。后代的净土行者,不论什么人,只是教人专心口念“南无阿弥陀佛”,这那里是《观经》的本意?”《鼓音声王陀罗尼经》所讲的法门,除了念佛外,还有持咒,这与密宗更接近了。[48]
念佛,是原始佛教所固有的,但特别发达起来的,是大乘佛教。念佛法门的发达,与十方佛现在的信仰,及造作佛像有关。佛在世时,“念佛、念法、念比丘僧”,是依人间的佛、比丘僧,及佛与比丘所开示的法,作为系念内容的。“念”是忆念不忘,由于一心系念,就能得正定,依定发慧,依慧得解脱。这样的正念,本没有他力的意义。念佛,进入大乘佛法时代,形成了不同修持法,不同目标的念佛。印顺法师在《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将念佛法门概括为四种:称名、观相、唯心、实相。[49]
念佛与称名在经中本来是各别的,中国净土学者合二者为一。印顺法师在《净土新论》说:“称名,本不是佛教修行的方法,是佛弟子日常生活中的宗教仪式。如佛弟子归依三宝,归依礼敬时,就称说“南无佛”、“南无法”、“南无僧”。一分声闻及大乘教,有十方佛,那就应简别而称“南无某某佛”了。佛弟子时时称名,特别是礼佛时。所以称佛名号,与礼敬诸佛、称扬赞叹佛有关,都是诚敬归依于佛心情,表现于身口的行业。”[50]在《大唐西域记》卷六中传说释种女被削手足,投在深坑中,“诸释女含苦称佛”。[51]《大智度论》卷七中记载,商人遇摩竭鱼难,“众人一心同声称南无佛”。[52]人在危急苦难中,每忆念佛而口称“南无佛”,实与“人穷呼天”的心情相近,存有祈求的意义;希望凭称念佛名的音声,感召佛而得到救度。以称名为佛教重要的修行法门,这不特在声闻教中少有;在初期的大乘经中也不重要,《般舟三昧经》的念佛是系心正念的观念,《无量寿经》也重在专念思惟。只有到了《观经》说下品恶人,无法教他专念思惟,所以教他称念南无阿弥陀佛。印顺法师总结称念佛名的意义:“一、有危急苦痛而无法可想时,教他们称念佛名。二、为无力修学高深法门,特开此方便,开口就念,容易修学。”[53]印顺法师举《外国记》中安息国人受一只鹦鹉教化,“少识佛法,往生净土者盖多矣”为例,于是“称名,本来算不得佛法的修行法门;传到安息等地,由于鄙地无识,不能了解大乘慈悲、般若的实相深法,只好由被下根,广弘称名的法门了。”[54]所以,中国佛教受西域译经传法者的影响,而流行称名念佛。
观相念佛可以分为二类:1、念佛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及行住坐卧等)──色身相;2、念佛五品具足、十力、四无所畏等功德──法身相。大乘所重而极普遍的,是念佛色身相。唯心念佛即是依《般舟三昧经》的念佛三昧,实相念佛是从因缘如幻如化,而深悟无所有空性为佛,是《般若经》所开示的。印顺法师说:“念佛,发展为称名、观相、唯心、实相──四类念佛法门。传入中国、日本的,倾向于散心的称名念佛,然在印度,主要是观相念佛,念佛的色身相好。”[55]这也是佛法适应不同区域而发展起来的,当然这四类念佛法门,可以彼此相通,也可以条贯成为一条成佛的法门。
印顺法师从印度佛教经论出发,阐发经论的本意,所以他的许多结论与中国佛教的祖师不同。中国净土宗祖师大多认为念佛法门是释尊的究竟施设,如善导大师说:“如来所以兴出世,唯说弥陀本愿海”。持名念佛仗弥陀的慈悲愿力,他力易行,故能横超三界,十念往生,这是易行道。印顺法师从经论的本义考究难行道与易行道,具有独到的见解。平常我们理解易行道,大多从龙树的《十住毗婆沙论》得到结论,有感觉到菩萨道难行,请问易行道的方法,龙树说:“若有易行道疾得阿惟越致地者,是乃怯弱下劣之言,非是大人志干之言也。”易行道是为怯弱下劣者修菩萨行而设立的善巧方便的安乐行。龙树菩萨接着说:“汝若必闻此方便,今当说之。佛法有无量门,如世间道,有难有易,陆道步行则苦(难行),水道乘船则乐(易行)。菩萨道亦如是,或有勤行精进(难行道),或有以信方便易行。”[56]龙树菩萨又说易行道的法门:“求阿惟越致地者,非但忆念、称名、礼敬而已,复应于诸佛所,忏悔、劝请、随喜、回向。”[57]从这可以看出易行道不单是念佛,即《行愿品》的十大行愿等,能这样的修行易行道,即“福力转增,心调柔软……,信诸佛菩萨甚深清净、第一功德已,愍伤诸众生”;接着便说六波罗蜜。[58]印顺法师说:
这样,易行道,虽说发愿而生净土,于净土修行;而也就是难行道的前方便。经论一般的说:念佛难忏除业障,积集福德,为除障修福的妙方便;但不此为方便;但不此为究竟。而从不来的中国净土行者,“一人传虚,万人传实”,以为龙树说易行道;念佛一门,无事不办,这未免辜负龙树菩萨的慈悲了![59]
这与中国净土宗所提倡念佛为究竟施设,唯有念佛为易行道是不同的,当然一部分净土行者很难理解,于是便反对印顺法师。
印顺法师又论证了“易行道难以成佛,难行道反而容易成佛”。《宝积经》“弥勒菩萨所问会”中说:释迦过去所行的是难行苦行道,弥勒所行的是易行道。弥勒发心,比释迦早四十劫,“久已证得无生法忍”──得不退转。结果,释迦比弥勒先成佛,弥勒还待当来下生成佛。众生在秽土修行,虽容易退失;生净土中,环境好,不再退转。但论修行的速率,秽土修行比在净土修行快得多。印顺法师对易行道与难行道发表了自己的见解:
易行道与难行道,都是希有方便。“菩提所缘,缘苦众生。”为众生苦,为正法衰,而发菩提心,为大乘法的正常道。善巧方便安乐道,也是微妙法门,依此而行,可积集功德,忏除业障,立定信心,稳当修行,不会堕落!虽然,佛法住世还得有为法为人而献…
《论印顺法师的净土思想》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