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菩萨心,学修菩萨行,鉴于世之学佛者,大多逃空遁世,不为世间正常善业。以大乘之名,行小乘之实,故举“人生佛教”以为劝。今既生而为人,即应不废人生正常之善行。以此功德,回向佛道,即是大乘行。大师逝世,或称其上升兜率,此亦善颂善祷之词,非大师本人之事。[33]
印顺法师认为大师是修菩萨道,即在历劫生死中修行,积集广大福慧资粮,以自利利他,而圆成究竟佛果。称太虚大师上升兜率,因为兜率天有一生补处菩萨可以亲近,未来弥勒下生,可以随佛下生,所以“俗以上升兜率为颂也。”同时,由于兜率天往生较易,所以太虚大师也曾经宣说。印顺法师一直极力推广“人间佛教”,“人间佛教”是重于人菩萨行,从人发心修菩萨行,由学菩萨行圆满而成佛,这是纯正的菩萨正常道,这在《契理契机之人间佛教》中多有阐述。所以,我们想太虚大师是菩萨道的实践者而以往生弥勒净土为方便,而印顺法师则是纯正菩萨道的实践者,他在答苏建华的信中,认为大乘善根之殊胜,能够胜过恶业,并且不为人天善根所误,此所以能历劫生死而行菩萨道。他说:“吾人为释迦弟子,释迦佛之本行,岂非学佛人最佳榜样!”[34]所以可以看出,印顺法师是释迦佛的忠实追随者,而发心实践菩萨道的伟大精神。
弥陀净土与阿閦净土是初期大乘净土思想的两大流:阿閦净土是般若流,是重视实的、自力的、智证的、重头陀行的净土思想;弥陀净土是重理想的、他力的、信愿的、净土思想。这二大净土在大乘佛教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二佛、二净土的信仰,对以后的大乘佛教引起的反应,是否如我国古德所说那样:“诸经所赞,尽在弥陀”呢?印顺法师说:“依大乘经论,一般的说:对二佛二净土,是同样重视的,如有所抑扬,那即是重智与重信的学风不同。”[35]若从名号来看,“阿閦译为不动,表慈悲不嗔,常住于菩提心;依般若智,证真如理,这是重于发心及智证的。阿弥陀译为无量,以菩萨无量的大愿与大行,如《华严经》所说的十大愿行,庄严佛果功德。……所以阿弥陀净土,为佛果的究竟圆满;阿閦净土,为从菩萨发心得无生法忍。”从这二大净土在东在西,从二者分别密宗的金刚部与莲花部,都说明了菩萨从初发心乃至成佛的完整的菩提道。“在大乘佛教的健全发展中,大乘行者的完整学程中,理智的彻悟与事相的圆满,是二者不可缺一的。”从整体佛法来考察二大净土,所以印顺法师批评“现在的念佛者,丢下阿閦佛的一边,著重到西方的一边,不知如来果德的无量,必要从菩萨智证的不动而来;惟有“以无所得”,才能“得无所碍”。忽略了理性的彻悟,即不能实现果德的一切。所以特重西方净土,不能不专重依果德而起信。不解佛法真意的,不免与一般神教的唯重信仰一样了。”[36]中国佛教对阿閦净土的淡漠,确实是净土思想的大损失!
阿弥陀佛与药师佛比较,中国人对于药师佛的东方世界有一特殊意识,印顺法师说:
东方是象征着生长的地方,是代表生机的,故演变为现实人间的消灾延寿。阿弥陀佛在西方,西方是代表秋天的,属于肃杀之气,是死亡的象征。[37]
所以,净土盛行以后,佛法被人误会为学佛即是学死。印顺法师通过四大净土的比较后,发表了他对净土的独具理念,他说:
中国人特重西方净土,也即是重佛德而忽略了菩萨的智证在行(阿閦佛国净土);又忽略了现实人间净土(弥勒净土)的信行;这已经是偏颇发展了。等到与药师净土对论,弥陀净土,也即是被误会作“等死”“逃生”,这那里是阿弥陀佛净土的真义!阿弥陀佛净土的信行者,应恢复继承阿弥陀佛的固有精神![38]
从这里可以看出,印顺法师之所以对中国佛教的净土宗不满,是因为它偏离菩萨的正常道,而印顺法师自身则以“人间净土”为目标,通过实践菩萨道,而圆成佛道。这是因为他老人家受到太虚大师所提倡的“人生佛教”之启发,再加上《阿含经》与广《律》中所含有的“现实人间的亲切感、真实感”,于是形成了“人间净土”的理念。作为净土宗的信仰者,虽然不必同于印顺法师的思想,可是在提倡与弘扬净土时,应该不废除对现实世间的关怀,这也是印顺法师之所以极力警策净土行者的地方,因为佛教与现实社会并不是因为一句阿弥陀佛可以解决问题的。
印顺法师在提到“人间净土”以外,还有“创造净土”的思想,当然创造净土只不过是实现净土的手段。首先,对于“净土”的理解,日本东京大学荣誉博士平川彰在1997年7月台湾法鼓山中华佛学研究所主办的“人间净土与现代社会──传统净土思想的人间性及其现代意义”学术会议上,作《净土之现代意义》的主题演说中,认为“净土”一词有名词性的“清净的国土”和动词性的“净佛国土”二种意义,我觉得这种定义颇能说明净土的内涵,其因行与果德已包括无遗。若把“净土”读成“清净的国土”,则“净土”的“土”是指既已成就了的“极乐国土”,主要为《无量寿经》、《阿弥陀经》、《观无量寿经》等所宣说。若将“净土”理解成“净佛国土”,此“土”则是尚未被清净的国土,即是藉由菩萨的修行,而“应该被净化的国土”之意,主要是在《般若经》中说明。[39]而印顺法师的“创造净土”便是动词性的“净土”──净佛国土,也就是庄严国土。
在我们这个世界,“土”是众生共业所感,是共同能见、共同依托、共同受用,互相增上,互相损益。在净土中,佛与众生也是增上摄益,佛以净土摄化众生,众生仰承佛力而往生净土。印顺法师说:“经中所说,众生发愿求生的净土,不是受用土,而是佛的应化土。”当然阿弥陀净土也是应化土,究竟是佛土还是众生土呢?印顺法师说:“世界,不是个人的,是共的。经说佛土,佛应化世界中,摄导众生,所以说这是某某佛土。约世间说,这不但是佛的,也是众生的,即众生业感增上有此报土,而佛应化其中,即名佛的应化土。”[40]
我们平常大多注意净土是佛为摄受众生而现的,而不大注意净土中的菩萨,印顺法师却以他对佛法的深入研究与深刻的体会,提出在佛土与众生土中,还有菩萨净土,这是十分有意义的,因为这是净土施教的真正意义,也是净土的特色所在。印顺法师说:
菩萨在此净土中,除上随佛学外,也是为了摄引一分众生同生净土的。……诸大菩萨,都是由自己的福慧善根,与佛共同实现净土的。这样的净土,以佛为主导,以大菩萨为助伴,而共同现成净土;佛菩萨的悲愿福德力,最为重要。其他未证真实的众生,也来生净土。如约众生自身,是不够的,这必须:一、佛的愿力加持;二、众生的三昧力;三、众生的善根力成熟。[41]
所以,佛净土不是唯佛一人,还有许多菩萨,这些菩萨都由自力来到净土的,不一定是发愿往生的,那么净土便是诸佛、菩萨与众生展转增上助成的。印顺法师说:“在佛土与众生土间,不能忽略菩萨与佛共同创造净土,相助摄化众生的意义。”所以,我们众生凭佛菩萨悲愿及自己修行往生净土,并不是享乐,往生也不是诸事已办,而是在净土中修行,也要创造净土,如此展转,则为“皆共成佛道”矣!
净土的庄严殊胜非一日能成,也并非无因而生,需要菩萨在因地修行时,修无量功德,去庄严国土,到成佛时而圆满成就,所以印顺法师又提出“庄严净土”,这是“创造净土”的另一种形式。印顺法师评价中国净土宗:
中国净土宗,发展得非常特别。但知发愿往生,求生净土,而净土从何而来,一向少知留意。一般都认为,有阿弥陀佛,有佛有净土,而不知阿弥陀佛,并不是发愿往生而得净土的。……现在只听说往生净土,而不听说庄严净土,岂非是偏向了![42]
一切菩萨都是上求佛道、下化众生,诸佛成就清净庄严的净土,菩萨也应学佛而实现净土,同时菩萨也要依净土教化众生,并且摄引众生,即可共同地实现净土,所以菩萨“摄受大愿无边净土”。庄严净土是大乘行的通义,印顺法师依《维摩诘经》的“佛国品”,以阐明菩萨庄严净土的意义,而发菩提心、慈悲喜舍、六度、四摄等一切菩萨德行,都是成就净土因。如《维摩诘经》说:“直心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不谄众生来生其国。”[43]直心是质直坦白而无险曲的心,菩萨以此为法门,以此化众生,即自然的与不谄曲的众生心为直心,不谄众生与菩萨结了法缘,到菩萨成佛时,不谄众生也就来生其国。这样地实现净土,是摄导者与受摄导者的共同成果。印顺法师说: 因此,不能想象为实现了的净土,唯佛一人,而必是互相增上展转共成的。菩萨是启发的领导者,要大批的同行同愿者,彼此结成法侣,和合为一的共修福慧,才能共成净土。……不知庄严净土,不知净土何来,而但知求生净土,是把净土看成了神教的天国了。了知净土所来,实行发愿庄严净土,这才是大乘佛法的正道。[44]
对于末法时代的众生,实践菩萨行毕竟是困难的,但是从佛菩萨设立净土的真意来说,往生净土者亦必须与菩萨同行同愿,所以我想从此出发,我们在提倡弥陀净土的同时,必须先在现实的人间努力于心灵的净化、生活的净化、环境的净化,所以净宗的要旨在“发菩提心,一向专念”外加“修诸功德”,其实这也是古来大德所提倡的。平川彰博士提出,对凡夫而言,往生净土,得蒙阿弥陀佛救拨固然十分重要;但为了救济苦难的一切众生,菩萨致力于净佛国土,献身天建设理想国土,参加救度众生的行列,这也是深植于人类本性中的重要“愿望”。所以,在大乘菩萨的本愿中,除了愿得弥陀救拨之外,同时也会有强烈的愿心,希望自己加入济度众生的神圣事业。[45]印顺法师在“往生净土”之外,提出“人间净土”与“创造…
《论印顺法师的净土思想》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