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五性各別與理佛性、行佛性——瑜伽行派的佛性思想▪P4

  ..續本文上一頁、阿顛底迦,《大乘阿毗達摩集論》說:

  若已斷善者,所有善法由種子成就故成就,亦名不成就,若非涅槃法,一闡底迦。究竟成就雜染諸法,由缺解脫因,亦名阿顛底迦,以彼解脫得因必竟不成就故。

  論中“一闡底迦”與“阿顛底迦”的區別不是很明顯,但是“阿顛底迦”則是沒有解脫的原因與根據,成就雜染法,畢竟不能得解脫。而“一闡底迦”可能是已經斷盡善根種子,但是對于涅槃法亦有可能生起。至于“阿闡底迦”,《玄應音義》解釋說:“此雲無欲,謂不樂欲涅槃……不信樂正法,舊言阿闡提,譯雲隨意作也。”窺基解釋叁者的差別,“一闡底迦是樂欲義,樂生死故”,“阿闡底迦是不樂欲義,不樂涅槃故”,“阿顛底迦名爲畢竟,畢竟無涅槃性故”。水谷幸正認爲,叁種闡提都是“、闡提”的訛音、俗語、俗音,這是類似用語的術語化現象。 “一闡提”的梵文原語是icchantika,是“樂欲”、 “極欲”、“大貪”、“多欲”;而“阿闡底迦”的原語是qcchantika,這是icchantika的否定形式,是“不樂欲”的意思;“阿顛底迦”的原語是qtyantika,aty_anta是形容詞“不變、究極”的意思,因此譯爲“究竟”是正確的。窺基正好以“一闡提”的叁種音譯語,會通叁種“一闡提”,這是語言、文獻與思想的統一诠釋。

  而且,窺基主張“斷善根”、“大悲”將來有成佛的可能,但是“無性”則絕對不可能成佛。于是,他在《成唯識論掌中樞要》加以進一步說明:

  起現行性有因、有果,由此叁人及前四性四句分別:一、因成果不成,謂大悲闡提;二、果成因不成,謂有性斷善闡提;叁、因果俱不成,謂無性闡提、二乘定性;四、因果俱成,謂大智增上,不斷善根,而成佛者。

  窺基將“一闡提”從因、果的立場來區分,大悲菩薩,因悲心之故,果位雖無法成就佛果,但因位仍有其可能性;

  斷善根的無性,因位雖沒有成佛之義,但善根相續以後,果位仍可成佛;只有畢竟無性和二乘定性,不論在因位和果位,都與成佛無關;“大智增上”者,因爲“因果俱成”,所以必然可以成就佛道。

  承認生命的缺陷,但是也不能否定在感性知覺、欲念和情感的不停變化中,確認一種堅實的要素,它能給予我們固定的、統一的生命指向。窺基是以“畢竟無性”爲前提,但是同時必須對“一性皆成”做出合理的诠釋,于是他指出“性”有兩種,如《法華玄贊》說:

  然性有二:一、理性,《勝鬘》所說如來藏是;二、行性,《楞伽》所說如來藏是。前皆有之,後性或無。談有藏無,說皆作佛。依《善戒經》、《地持論》中唯說有二:一、有種姓;二、無種姓。彼經論雲:性種姓者,無始法爾,六處殊勝,展轉相續,此依行性有種姓也。無種姓人,無種性故,雖複發心勤行精進,終不能得無上菩提,但以人天善根而成就之,即無性也。此被有性,非被于無,此依行性,以說有無。已下多依行性而說,理性遍有故,依有非無勝劣異故。

  窺基其實是繼承法界無差別而種性差別的矛盾結構,從而提出“理性佛性”與“行性佛性”。所謂“一闡提”或“無種性”是指沒有“行性佛性”,但不是沒有“理性佛性”。“理性”是超越的理體,是普遍的、必然、真實的,因此一切衆生皆有“理性佛性”。但是,“行性”是指“性種性”,亦即《瑜伽論》所說的“本性住種性”,這是無漏種子的有無。而他又說“一、理性,《勝鬘》所說如來藏是;二、行性,《楞伽》所說如來藏是”,則很難區分二者的區別。

  但是,窺基的“理性佛性”與“行性佛性”缺乏具體說明,但是最早提倡“理性”與“行性”,則是地論師。但是,與此密切相關,應該是《佛地經論》論說:“第五種性無有出世功德因故,畢竟無有得滅度期。……雖余經中宣說一切有情之類,皆有佛性,皆當作佛。然就真如法身佛性,或就少分一切有情,方便而說。爲令不定種性有情,決定速趣無上正等菩提果故。”我們對照經文,發現“理性”即是“雖余經中,宣說一切有情之類,皆有佛性,皆當作佛,然就真如法身佛性”,而“行性”即是“畢竟無有得滅度期”和“令不定種性有情,決定速趣無上正等菩提果故”的差別。

  窺基“理佛性”是與新譯唯識“性相永別”、 “智如爲二”的傳統相應,真如與現象沒有任何的相融,現象界唯有依阿黎耶識緣起。但是,真如畢竟遍在于現象界,俨然成爲現象的實性。既然現象依阿黎耶識而展開,所以依種子的不同而有種性差別,仍然是一種“多元論”的模式。這樣,窺基依“理佛性”與“行佛性”的矛盾結構,便能融通“一性皆成”與“五性各別”。依“理佛性”,一切衆生都有超越、普遍的真如理體,即“皆有佛性”,但這是一種靜態、凝然的佛性,對生命的作用是有限,無法發揮其功能作用。衆生的“五性各別”的差別性在于“行佛性”的有無,這是針對“不定種性”的有情而言,只有這一類有情具有“行佛性”,可以成就佛道。而“一闡提”由于沒有“行佛性”,也就沒有“出世功德因”,因此無法成就解脫。

  叁 結語

  瑜伽行派是從經驗的立場出發,探索經驗世界的根源與活動結構,從而轉染成淨,成就“轉依”。但是,“成佛”則是超越世界的真理,從經驗走向超越,從虛妄轉向真實,這是一種“自下往上”的過程。因此,成佛的“可能性”必須成爲“必然性”,才能實現修行理想。這種“必然性”必須包括存在論與實踐論兩方面,即理論上必然可能有,在實踐上必然可能實現;前者是本有問題,後者則是實現。瑜伽行派是以種子與現行法的生熏關系來解釋世界的活動結構,即以“無漏種子”诠釋成佛可能性。而且,依無漏種子的本有問題,從而建立了“五性各別”;依無漏種子的新熏,則可以建立“一性皆成”。

  瑜伽行派依經驗立場,從部派佛教“修行佛性”的困境中,建立了“種性”觀念。瑜伽行派依“本有無漏種子”是對“一切衆生有如來藏”給予善巧解說,如來藏的本有是“超越本有”,而“本性住種性”則是“先驗本有”,我們反對牟宗叁、吳汝鈞將本有無漏種子理解成“經驗的肯定”。對于種性差別原因的探討,《大乘莊嚴經論》和《菩薩地》中,已經具有“種子差別”、“行差別”的兩種類型;同時,還出現了法界無差別而種性差別的矛盾結構,這是“理佛性”、“行佛性”的濫觞。我們堅持瑜伽行派是一種“多元論”,並不是“批判佛教”所說的“發生論的一元論”。玄奘正是繼承《瑜伽論》、《大乘莊嚴經論》、《佛地經論》的種性思想,提倡“五性各別”;而窺基則提出叁種“一闡提”,同時依“理佛性”和“行佛性”融通“一性皆成”與“五性各別”,最終引起唐初有關佛性的論爭。

  

《五性各別與理佛性、行佛性——瑜伽行派的佛性思想》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