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25)《阿彌陀經》,《大正藏》卷12,347b。
(26)《藥師琉璃光如來本願功德經》,《大正藏》卷14,406b。
(27)《維摩诘所說經》卷下,《大正藏》卷14,553b-c。
(28)《淨土與禅》,55頁
六、結語
我們通過對四大淨土的教主、因地本願、淨土狀況、往生法門的簡單述與比較,可以發現淨土思想發展的變化過程。從淨土施教的真意上說,也各有殊勝處,也各適應一類根機的衆生。所以,這對我們現代弘揚淨土思想有很大的借鑒作用。
彌勒淨土思想是出世與入世的完美結合,在入世方面,它富于“不修禅定,不斷煩惱”的大乘精神,深入般若空慧,了知涅槃與世間無有分別,所以能世世入世度衆生,建設人間淨土;未來人間淨土有轉輪聖王出世,政治與宗教相輔相成,對國家、社會乃至世界和平都有發性。在出世方面,其修法簡易,持戒、修十善即可往生兜率天,即使破戒造惡之人,但得稱名、禮拜亦可往生;往生者都可面見彌勒。彌勒淨土思想對現實與未來都有關懷,是一種很契合現代社會的修行法門。
阿佛淨土是由阿蘭若比丘所傳出,是重于頭陀行;與彌勒淨土相比,阿淨土則超越政治組織,只有法王──阿佛的教化;阿佛淨土重于自力修行,以六度爲主要的修行法門。阿佛淨土是人間的淨化,並且人間勝過天上;在淨土中,女人除了生育以外,再也沒有其他痛苦,這樣提高了女性的地位。
淨土思想發展到阿彌陀佛淨土的出現,已經到完善與成熟的階段,這從阿彌陀佛的本願從二十四願增加到四十八願可以看出。阿彌陀佛的根本特性是超越一切佛,勝過一切佛,于是從這個特性出發,其淨土中的一切無不是最完美的,往生者能必至一生補處,其往生法門也是最簡易的。阿彌陀佛淨土流行最廣,後來阿彌陀佛淨土成爲“淨土”的唯一代表。
藥師佛淨土思想出現最晚,所以受彌陀淨土與密教影響很大。它的出現剛好補救了彌陀淨土過于注重後世而生的弊端,它重視現生安樂,它的修法也是爲了解決現世的問題,這種思想對現代社會有很大的適應性。
淨土是比對現實世界的缺陷,而表達出理想的世界。這四大淨土恰好能說明淨土思想發展脈絡,首先未來人間淨土是在我們生存的世界,然後移到天上的兜率天淨土,往生兜率天淨土也是爲了將來能隨彌勒佛下生。阿佛淨土的出現,標志著淨土已經由此土移到他方淨土,阿佛淨土是重于菩薩行的人間淨土,要學菩薩行的難行道,這對衆生根性來說未免是一件困難的事情。所以,對比以前淨土的不足,阿彌陀佛淨土則顯出圓滿與完善。由于阿彌陀佛的本願過于注重未來的救濟,而藥師佛淨土的出現則來填補這方面的空白。從此,我們可以得到一條線索,淨土由人間到天上,由此界到他方,由現實到來世,然後再回到現實。
佛法的本質是自己追求生命解脫的智慧,所有心靈的提升都需要自己的努力,以前的解脫者只不過是“過來人”,他所能給我們的只是解脫的方法,而路必須我們自己去走。在這些淨土中,只有未來人間淨土是尚未完成的淨土,其他都是已經成就的淨土,從而只要求生淨土就可以了,菩薩莊嚴淨土的意義逐漸被人們忘卻了。原來學佛修行是要學習諸佛菩薩的願行,以他們爲榜樣,而現在卻成爲受施者。重自力成就、行菩薩六度往生的阿佛淨土根本引不起人們的信仰,兜率天淨土由自力的五戒十善之外,又開出聞名、禮拜、稱名的他力法門。極樂世界的往生法門本身原就是注重他力,雖有重自力的般舟叁昧、十六觀,到後來則被人們冷落;而稱名念佛、聞名往生、邊地胎生等他力法門則大受歡迎。這種從自力到他力的發展脈絡十分明顯,這與原始佛教的自力解脫則相差很遠。
我們從淨土思想發展來看,隨著淨土思想的發展,佛教的一些寶貴品質被遺忘;可是我們也不能不承認正是因爲淨土思想的出現,挽救了部派佛教因埋身于經院式繁瑣的佛學研究而脫離了廣大信徒的弊端,爲僵硬的佛教注入了新鮮的血液。淨土思想充滿了宗教的熱誠,合乎人性的需求,確實是佛教中最能普及的法門。淨土思想在印度生,有它二千多年前的曆史背景;可是佛教發展到今天,時空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所以如何從豐富的淨土思想中抉擇出適合現代根機的法門,這是現代淨土弘揚者的主要課題。
中國佛教發展到今天,彌陀淨土已經成爲主流,但是從全體佛教來考察,似乎應該有所補充,那就是來自其他淨土思想的精華。在現代社會,弘揚淨土首先必須以藥師淨土的注重現世利益爲接引,以彌勒的人間淨土爲基礎,以阿淨土的住慈悲心、住如法性爲根本因,以阿彌陀佛土的行願莊嚴爲究極果。即使專修西方淨土,也應該記住《阿彌陀經》上說的“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在念佛修行的同時,能隨心隨力盡一分自己的現世責任。我想:提倡人間淨土與西方淨土並重,這是今後佛教的主要方向。
七、參考書目
A、經論部分:
一、新修大正大藏經 新文豐出版公司
01、長阿含經 第一冊,第一號
02、雜阿含經 第二冊,第九九號
03、一切智光明仙人慈心因緣不食肉經 第叁冊,第一八叁號
04、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十冊,第二七九號
05、大寶積經 第十一冊,第叁一O號(六)不動如來會、(四二)彌勒菩薩所問會
05、阿佛國經 第十一冊,第叁一叁號
06、彌勒菩薩所問本願經 第十二冊,第叁四九號
07、無量壽經 第十二冊,第叁六O號
08、無量清淨平等覺經 第十二冊,第叁六一號
09、阿彌陀叁耶叁佛薩樓佛檀過度人道經 第十二冊,第叁六二號
10、觀無量壽經 第十二冊,第叁六五號
11、阿彌陀經 第十二冊,第叁六六號
12、佛說般舟叁昧經 第十叁冊,第四一七號
13、藥師琉璃光如來本願功德經 第十四冊,第四五O號
14、藥師琉璃光七佛本願功德經 第十四冊,第四五一號
15、觀彌勒菩薩上生兜率天經 第十四冊,第四五二號
16、彌勒下生經 第十四冊,第四五叁號
17、彌勒大成佛經 第十四冊,第四五六號
18、維摩诘所說經 第十四冊,第四七五號
19、阿毗達磨大毗婆沙論 第二十七冊,第一五四五號
二、觀彌勒上生經疏,唐·窺基撰,卍續藏經,第叁十五冊,新文豐出版公司。
B、專著:
01、印順《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臺北正聞出版社,1992年。
02、印順《淨土與禅》,臺北正聞出版社,1990年。
03、印順《藥師經講記》,妙峰·常覺記錄,臺北正聞出版社,1991年。
04、吳信如《藥師經法研究》(第一、二輯),中醫古籍出版社,1997年。
05、廖閱鵬《淨土叁系之研究》,佛光出版社,1989年。
06、楊惠南《佛教思想新論》,東大圖書有限公司,1982年。
07、木村泰賢《大乘佛思想論》,演培法師譯,臺北慧日講堂,1978年。
08、矢吹慶輝《阿彌陀佛研究》,日本明治書院,1943年。
09、《佛光大辭典》,星雲大師監修,慈怡主編,書目文獻出版社據臺灣佛光山出版社一九八九年六月第五版影印。
C、論文
01、厚觀《般舟叁昧》,《中華佛學研究所論叢》(一),東初出版社。
02、方倫《淨法概述》,收于《現代佛教學術叢刊》第64冊,張曼濤主編,臺灣大乘文化出版社,1979年。
03、香川孝雄《彌勒思想的展開》,收于《現代佛學術叢刊》第69冊,張曼濤主編,臺灣大乘文化出版社,1979年。
04、太虛大師《兜率淨土與十方淨土之比觀》,收于《現代佛教學術叢刊》第69冊,張曼濤主編,臺灣大乘文化出版社,1979年。
《四大淨土比較研究(二)》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