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四大净土比较研究(二)▪P3

  ..续本文上一页,回向愿求生极乐国。

  3、上品下生:亦信因果,不谤大乘,但发无上道心,以此功德,回向愿求生极乐国。

  4、中品上生:受持五戒,持八戒斋,修行诸戒,不造五逆,无众过患,以此善根,回向愿求生极乐国。

  5、中品中生:一日夜持八戒斋,或一日夜持沙弥戒,或一日夜持具足戒,威仪无缺,以此功德,回向愿求生极乐国。

  6、中品下生:孝养父母,行世仁慈。

  7、下品上生:作众恶业,虽不诽谤方等经典,如此愚人,多造恶法,无有惭愧。

  8、下品中生:毁犯五戒八戒,及具足戒,偷僧祗物,盗现前僧物,不净说法,无有惭愧,如此罪人,应堕地狱。

  9、下品下生:作不善业,五逆十恶,具诸不善,以恶业故,应堕恶道,经历多劫,受苦无穷。(22)

  从上面可以看出,往生净土的上品人,都是发菩提心,上品所修的即前三净业的第三福。中品往生的都是三业善净的人,即人中的善人,中品所修的即前三净业的前二类。下品往生的都是一些恶人,但是从中品下生开始,突出临终救度与称名念佛的重要性,这是《观经》的最大特色。印顺法师在《净土与禅》中对《观无量寿佛经》与《无量寿经》进行比较,发现有三点不同:

  一、《无量寿经》说:往生净土的人,都要发菩提心;但《观经》,中品以下的往生者,都是不曾发菩提心的。二、《无量寿经》明说:“唯除诽谤深法,五逆十恶”;而《观经》即恶人得往生为下品。三、关于恶人,《无量寿经》的支译本──《无量清净平等觉经》于阿弥陀佛的愿文中,曾说(相当三辈的下辈人):“前世为恶”,而不说今世的恶人──五逆十恶等。(23)而《观经》,以下品三生为现生作恶者。(24)

  从此可见,《观经》的摄机更广,这在佛教慈悲立场、善恶由心的意义,凡是肯回心而归向无限光明永恒存在的,当然可以新生而同登净土。九品往生,全收一切众生,给予此界众生无限安慰、希望、寄托,难怪阿弥陀佛信仰历久不衰。

  《阿弥陀经》是《无量寿经》的略本,主要述极乐世界的依正庄严,劝念佛往生,流传很广。中国古德一般以信、愿、行来判摄《阿弥陀经》,其中讲到行门时,经中说:

  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乱,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是人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25)

  根据此种要求,往生极乐世界必须具有多善根、多福德,念佛至一心不乱,临命终时,心不颠倒,才能往生。经中说“执持名号”,玄奘译的《称赞净土佛摄受经》译为“思惟”,从真正的意义上说,执持也是心念执持不忘,阿弥陀佛是他方佛,行者在经里看到或听到佛的名号,于是继之去观想极乐国土的依正庄严,这就名为“思惟”或“执持名号”。然而从广义上说,称名念佛当然也是执持名号,再加上《观无量寿佛经》的影响,于是称名念佛的方法大大流行,形成后世净土修行法门的主流。

  综上所述,可知《般舟三昧经》著重平时修行,以平时见佛,作为往生的确证;《无量寿经》著重临终时见佛往生;《观无量寿佛经》的化机更广,五逆十恶的人只要临终知道悔改,称阿弥陀佛名,即可往生,使得称名念佛大受欢迎。阿弥陀佛的净土法门可深可浅,上智乃至下愚都有入门处,大根器的菩萨学人乃至五逆重罪皆可往生,而给予不同的品位安置,在法门的设施上极尽完备之能事。

  4、药师佛净土的往生法门

  根据佛法的正义来说,东方药师琉璃光如来的净土法门,是适应一类希求现生乐的众生;西方阿弥陀佛的净土法门,则是适应另一类希求后世乐的众生。因为如此,所以在《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经》中大多说明闻名、持咒、供养、受持的方法与现世的利益,对往生药师佛净土的法门则很少提到,只有经中说:

  若有四众……及余净信善男子、善女人等,有能受持八分斋戒,或经一年,崭或复三月,受持学处,以此善根,愿生西方极乐世界无量寿佛所,听闻正法,而未定者。若闻世尊药师琉璃光如来名号,临命终时,有八大菩萨,……乘空而来,示其道路,即于彼界种种杂色众宝花中,自然化生。(26)

  这是愿生西方而没有把握的众生,由于闻到药师琉璃光如来的名号,至心称念;依此称念功德及如来的本愿力,便可获得加持力,感得八大菩萨的引导,往生西方净土。另外一种说法,初发愿往生西方净土,因没有把握,后又得闻药师如来名号,始有八大菩萨的接引,是往生东方净土的。

  往生净土最基本的是愿力与功德力,药师佛净土亦不例外,所以往生药师佛净土需要的条件是发愿往生,然后就是称名、持咒、供养、受持等修诸功德。由于药师法门本身并不注重往生药师佛净土,所以对往生法门几乎无述,而对现世的种种救度则备详之至,这是药师法门的特色。

  通过对四大净土的往生法门的述,我们就可以发现四大净土都有一些相同点,也各有侧重点。净土是清净而理想的环境,菩萨庄严净土,为了摄化众生;众生受了菩萨的恩德的感召,即向往而来生其中。所以众生欲往生净土,首先必须有愿力,然后是自己的功德力。诸佛依本愿而庄严净土,若众生学诸佛之本愿及菩萨行,则自然生于净土。如《维摩诘所说经》中说:菩萨成就八法,于此世界行无疮疣,生于净土。何等为八?饶益众生而不望报;代一切众生受诸苦恼,所作功德尽以施之;等心众生谦下无碍;于诸菩萨视之如佛;所未闻经闻之不疑,不与声闻而相违背;不嫉彼供,不高已利,而于其中调伏其心;常省己过,不讼彼短;恒以一心求诸功德;是为八法。(27)

  这八法是菩萨为人为法,对自对他的正常道,如果能依此而修,则可随愿往生净土,这也是最稳当的法门。

  从四大净土的往生法门可以看出,以往生阿净土的要求最高,必须学阿佛愿行及菩萨六度波罗蜜为主,尤重修习般若空观,并且强调不可贪著心往生。所以这是注重自力成就,不仰赖佛力的法门。其实,照这样修行,可以任意往生十方佛。或许这种以六度为主的往生法门对一般众生而言过于严格,所以实际上并没有人发愿往生阿佛,也渐渐被遗忘了。

  从其他三个净土来说,作为一个有心往生净土的行者来说,至少必须持戒、修十善,这是最起码的要求。否则的话,等临终时,那是十分无可奈何的事情。兜率天净土位于欲界天,故往生法门以持戒、修十善业为正行,与社会伦理一致,对社会有积极的净化作用。造恶众生以忏悔、礼拜、称弥勒名也可往生,摄受非常广大的众生,且法门非常简易,称弥勒名不需一心不乱;因为欲界天靠福德力即可,不需禅定力。往生兜率天净土是为了将来随弥勒佛下生人间。未来人间净土摄受的众生也十分广,只要与佛法结了缘,将来都可赴龙华三会;另外就是世世行菩萨道,致力于人间净土建设的菩萨。极乐世界的往生法门最为完备并且丰富,能够摄受各种根机的众生,随各人不同的努力程度不同,也就得到不同的往生品位。造恶众生,乃至五逆十恶,还能依靠称念阿弥陀佛得以下品往生;即使不信佛法的人只要犹信罪福,愿生彼国,也能往生极乐世界的边地宫殿。往生药师佛净土也必须称药师佛名号、持咒、供养。所以,以极乐世界的摄机最广,往生的要求也最低。

  作为净土的修行者,如果能有为庄严净土而求生净土的愿力,这是最好的;次而求之,也必须是为了更好地修行而成就菩提度众生,而往生净土,这是一个净土行者的最基本心态。如果是为了贪图净土的享受而生净土,势必对往生净土造成障碍。同时,修行是一种生死倏关的事情,决不能存侥幸的心理,等临终救度,这正如印顺法师所说:“譬如荒年缺粮,吃秕糠也是难得希有的了。在平时,如专教人吃秕糠,以大米白面为多事,这岂不是颠倒误人了!”(28)

  注释:

  (1)《净土与禅》,36页。

  (2)《观弥勒菩萨上生兜率天经》,《大正藏》卷14,420a。

  (3)《观弥勒菩萨上生经疏》卷下,《卍续藏》卷35,751c-752a。

  (4)《净土三系之研究》,53页。

  (5)《观弥勒菩萨上生兜率天经》,《大正藏》卷14,420b。

  (6)《净土与禅》,20页。

  (7)《阿佛国经》卷上,《大正藏》卷11,756a。

  (8)《阿佛国经》卷上,《大正藏》卷11,751c。

  (9)《大方广佛华严经》卷40,《大正藏》卷10,846c。

  (10)《大方广佛华严经》卷40,《大正藏》卷10,844b。

  (11)《般舟三昧经》,《大正藏》卷13,899a。

  (12)《般舟三昧经》,《大正藏》卷13,899b。

  (13)《般舟三昧经》,《大正藏》卷13,899a-b。

  (14)厚观《般舟三昧》,载《中华佛学研究所论丛》(一),140-147页,东初出版社。

  (15)《净土与禅》,47页。

  (16)《无量寿经》卷下,《大正藏》卷12,272b。

  (17)《无量寿经》卷下,《大正藏》卷12,272b-c。

  (18)《无量寿经》卷下,《大正藏》卷12,278a。

  (19)《无量清净平等觉经》卷3,《大正藏》卷12,291c-292a。

  (20)《观无量寿佛经》,《大正藏》卷12,341c。

  (21)《净土与禅》,51页。

  (22)《观无量寿佛经》,《大正藏》卷12,344c-346a。

  (23)《无量清净平等觉经》卷1,《大正藏》卷12,281c。

  (24)《净土与禅》,53-54页。

  …

《四大净土比较研究(二)》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