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四大净土比较研究(二)▪P2

  ..续本文上一页净梵行,才能往生。所以,舍利弗最初请,就是要知道过去菩萨的愿行,而学习奉行:“若有求菩萨道者,当如昔者诸菩萨摩诃萨所愿,及行明照并僧那,令入德号以闻者,当如是学奉行之。”(8)从经文中可以看出,菩萨发心修学,应当以阿菩萨为模范,从大愿与净行,为正法而精进,如此得庄严的净土。当然阿净土法门也劝人发愿往生。综合《阿佛国经》与《大宝积经》的《不动如来会》,往生阿佛国的因缘共有七项:

  1、发愿学阿佛往昔的愿行。

  2、行六波罗蜜,善根回向,愿生阿佛国。

  3、愿当来见阿佛的光明而成大觉。

  4、愿见阿佛国的声闻众。

  5、愿见阿佛国的菩萨众,与菩萨们一同修学。愿见具大慈悲的,求菩提而出家的,舍离二乘心的,谛住于空的,念佛念法念僧的菩萨。

  6、念十方佛法僧──”三随念“,回向无上菩提。

  7、诵念阿佛的德号、法经,临终时得阿佛之见护,便得生阿佛。

  前二项是往生阿佛法门的根本,足以代表阿净土思想的特色。净土法门,一定有佛力加持的成分,然而往生阿佛仍以自力为主,要学阿因地的愿行,及行菩萨六度。次三项,愿当来生在阿佛,见佛光、声闻与菩萨,主要是与菩萨共学,与般若空性相应。只有在第七项才有他力净土的色彩,但在整个阿净土思想体系中并不重要。总之,往生阿净土的因缘,是清净的愿行。

  3、阿弥陀佛净土的往生法门

  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方法很多,现在佛教徒一般只知道称名念佛,其实念佛不仅仅只是称名。各种净土经典所阐明的方法也不一样,现在主要依《普贤行愿品》、《般舟三昧经》及净土三经来说明。

  《普贤行愿品》也说到往生极乐世界,也就是平常所说:“普贤十大愿王,导归极乐”,如经中说:“是人临命终时,……如是一切无复相随,唯此愿王不相舍离,于一切时,引导其前。一那中,即得往生极乐世界。”(9)普贤十大行愿,不但是发愿,而是实际的操作,以此大愿大行的功德,回向求生极乐世界,这是属于易行道。《普贤行愿品》没有说到念佛,而依次说为“礼敬诸佛,称赞如来,广修供养,忏悔业障,随喜功德,请佛住世,请转*轮,常随佛学,恒顺众生,普皆回向”(10)依普贤的广大愿行而修行,即可以发愿回向,往生极乐。所以往生极乐的方便,本不限于念佛的。

  《般舟三昧经》是教人学习“般舟三昧”,即是修习念佛三昧。念是系心一处,令心明记不忘,与念相应的慧心所,于所缘极乐依正的境界,分别观察。这样的念慧相应,安住所缘;如达到”心一境性“──定,就是念佛三昧成就了。如三昧成就时,就见无量佛,也即是见十方佛。”般舟三昧“的意思是”现在佛悉立在前的三昧“,现在佛即是十方现在诸佛。其具体修法如经中说:其有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如法行持戒完具,独一处止念西方阿弥陀佛今现在,随所闻当念,去此千万亿佛,其国名须摩提,一心念之,一日一夜,若七日七夜,过七日已,以后见之……是菩萨不持天眼彻视,不持天耳彻听,不持其神足到其佛前,不于此间终生彼间,便于此坐见之。(11)

  “般舟三昧”的修习,在三月中,不坐、不卧、经行不休息,除了饭食及大小便,这是三月专修的“常行”三昧。成就三昧后,不但可以见佛,而且可以与佛相问答,如经中说:“欲见佛,即见;见即问,问即报,闻经大欢喜。”(12)这是修习三昧成就出现在佛弟子心中的事实,这在佛教也是很普遍的修验事实。本来,修习”般舟三昧“是不限于念阿弥陀佛的,是可以随所听闻而念各方佛的,由于当时念阿弥陀佛的人多了,举一般人熟悉而已。西方阿弥陀佛是各方中的一方一佛,见阿弥陀佛当然是不成问题的,经中说:

  念阿弥陀佛,专念故得见之。即问:持何法得生此国?阿弥陀佛报言:欲来生者,当念我名莫有休息,则得来生。(13)

  “般舟三昧”是重于定的专修;念阿弥陀佛,是重于斋戒信愿。不同的法门,在流传中结合起来。般舟三昧对后来影响很大,对后来净土经典的异译生很大的作用,尤其慧远法师的念佛就是采取般舟三昧的见佛而往生西方。(14)

  《无量寿经》有各种异译本及会集本,对于会集本的问题日后当有专文讨论,《无量寿经》的古译本中都有明确说明“三辈往生”,即明示往生的条件与方法。关于往生的三辈(应名为三品),各种译本所说虽有些出入,但根本的条件是相同的:念阿弥陀佛,及发愿往生。印顺法师说:“所说的念佛,经文但说“专念”,“忆念”,“思惟”,“常念”,“一心念”。”(15)现在以康僧铠译的《无量寿经》简单介绍往生极乐世界的法门。

  《无量寿经》在说到三辈往生前曾提到闻名往生,经中说:“诸有众生闻其名号,信心欢喜,乃至一念,至心回向,愿生彼国,即得往生,住不退转,唯除五逆诽谤正法。”(16)这是继承《大阿弥陀经》对闻佛名号的重视,是大乘独特的主张。需要注意的是,若犯五逆、诽谤正法,即使闻名愿生,也不得往生彼国。下面将介绍三辈往生的条件:

  1、上辈往生:舍家弃欲而作沙门,发菩提心,一向专念无量寿佛,修诸功德,愿生彼国。此等众生临寿终时,无量寿佛与诸大众现其人前,即随彼佛,往生其国,便于七宝花中自然化生,住不退转。

  2、中辈往生:虽不能行作沙门大修功德,常发无上菩提之心,一心专念无量寿佛,多少修善,奉持斋戒,起立塔像,饭食沙门,悬缯燃灯,散花烧香,以此回向,愿生彼国。其人临终,无量寿佛化现其身,光明相好具如真佛,与诸大众现其人前,即随化佛往生其国,住不退转,功德智慧,次如上辈者也。

  3、其有至心欲生彼国,假使不能作诸功德,当发无上菩提之心,一向专念无量寿佛,乃至十念,念无量寿佛,愿生其国。若闻深法,欢喜信乐,不生疑惑,乃至一念,念于彼佛,以至诚心,愿生其国。此人临终,梦见彼佛,亦得往生,功德智慧,次如中辈者也。(17)

  三辈往生中,发菩提心、念阿弥陀佛及愿生彼国是共同的基础。上辈除发菩提心及一向念专阿弥陀佛,还须是出家沙门,修诸功德;中辈则除多少修善、持斋戒、布施供养,以此回向;下辈则是不能作诸功德,但能信乐深法,不生疑心,十念乃至一念阿弥陀佛,即可往生。

  上面的“闻名往生”与“三辈往生”都是莲花化生,但是除此之外,经中还说到“胎生化生”,这是指疑惑而能往生极乐世界的众生,在西方的时间五百岁中住在宫殿,不能见佛闻法,犹如处母胎中,不见母胎之外的事物,故称胎生。经中说:若有众生,以疑惑心,修诸功德,愿生彼国,不了佛智、不思议智、不可称智、大乘广智、无等无伦最上胜智,于此诸智疑惑不信,然犹信罪福,修习善本,愿生彼国。此诸众生,生彼宫殿,寿五百岁,常不见佛,不闻经法,不见菩萨、声闻圣众,是故于彼国土,谓之胎生。(18)

  这边地胎生的法门,更显示阿弥陀佛愿力的广大,对于不信佛理深法,而能信罪福因果、修习世俗善法的人也能予以拔度,这纯是佛力的摄取了。只要是能到这里,跟极乐世界沾上一点儿边就解脱有望了。这突出净土的三根普被,大乘善行、共三乘善行、共五乘善行,都能摄受回向,这是在宗教的施设教化上,在于给人以不绝望的安慰,也是佛法普及的方便。在《观经》中更突出这一点。

  后汉支娄迦谶译的《无量清净平等觉经》所说的三品往生的共同行门,是“断爱欲”,无论是在家的、出家的,求生净土,都要修梵行,还要“慈心,精进,不当嗔怒,斋戒清净”可见“断爱欲”是支译本的特色。(19)

  总之,《无量寿经》与《般舟三昧经》的往生法门略有不同:后者专重三昧,往生唯限于定心见佛的;前者通于散心,但也还要一心净念相续。《无量寿经》的化机更广,但除毁谤大乘及五逆十恶而已。

  《观无量寿佛经》是讲述观想方法的经典,主旨在教人如何求生净土。本经在开头就开宗明义地说:

  欲生彼国者,当修三福:一者,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二者,受持三归,具足众戒,不犯威仪。三者,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如此三事,名为净业……此三种业,乃是过去未来现在,三世诸佛净业正因。(20)

  这三福,其实是一切修行法门的基础,福慧双修,初是共世间善行,次是共三乘善行,后是大乘善行。印顺法师认为这三者是求生净土的正因,应该说所有的净土行者都应慎重地以修三福为根本。(21)

  《观无量寿佛经》主要是阐明禅观次第,观阿弥陀佛的依正庄严,发愿回向,共为十六观。前十三观是观想极乐世界的依正庄严,后三观则是说明三辈九品的往生条件。十三观分别是:一、日想,二、水想,三、地想,四、树想,五、八功德水想,六、总观想,七、花座想,八、像想,九、无量寿佛色身想,十、观世音菩萨色身想,十一、大势至菩萨色身想,十二、普观想,十三、杂想。在十三观中,初六观是观察西方净土之依正庄严,第七花座想等以下五观是观阿弥陀佛、观音、势至三尊想,第十二普观是行者观想自己在莲花中的光景。在此对十三观不想作更多的介绍。

  《观无量寿佛经》对后来净土思想影响最大的是后面三观的九品往生,中国与日本的许多净土宗祖师对此进行发明,从而使净土思想弘扬光大。以《观经》与《无量寿经》相比,《观经》的摄机更广了。现在对九品的因行进行简单的介绍:

  1、上品上生:发三心:至诚心、深心、回向发愿心,慈心不杀,具诸戒行,读诵大乘经典,修行六念,回向发愿,愿生彼国,具此功德,一日乃到七日。

  2、上品中生:不必受持方等经典,善解义趣,于第一义,心不惊动,深信因果,不谤大乘,以此功德…

《四大净土比较研究(二)》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