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淨梵行,才能往生。所以,舍利弗最初請,就是要知道過去菩薩的願行,而學習奉行:“若有求菩薩道者,當如昔者諸菩薩摩诃薩所願,及行明照並僧那,令入德號以聞者,當如是學奉行之。”(8)從經文中可以看出,菩薩發心修學,應當以阿菩薩爲模範,從大願與淨行,爲正法而精進,如此得莊嚴的淨土。當然阿淨土法門也勸人發願往生。綜合《阿佛國經》與《大寶積經》的《不動如來會》,往生阿佛國的因緣共有七項:
1、發願學阿佛往昔的願行。
2、行六波羅蜜,善根回向,願生阿佛國。
3、願當來見阿佛的光明而成大覺。
4、願見阿佛國的聲聞衆。
5、願見阿佛國的菩薩衆,與菩薩們一同修學。願見具大慈悲的,求菩提而出家的,舍離二乘心的,谛住于空的,念佛念法念僧的菩薩。
6、念十方佛法僧──”叁隨念“,回向無上菩提。
7、誦念阿佛的德號、法經,臨終時得阿佛之見護,便得生阿佛。
前二項是往生阿佛法門的根本,足以代表阿淨土思想的特色。淨土法門,一定有佛力加持的成分,然而往生阿佛仍以自力爲主,要學阿因地的願行,及行菩薩六度。次叁項,願當來生在阿佛,見佛光、聲聞與菩薩,主要是與菩薩共學,與般若空性相應。只有在第七項才有他力淨土的色彩,但在整個阿淨土思想體系中並不重要。總之,往生阿淨土的因緣,是清淨的願行。
3、阿彌陀佛淨土的往生法門
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方法很多,現在佛教徒一般只知道稱名念佛,其實念佛不僅僅只是稱名。各種淨土經典所闡明的方法也不一樣,現在主要依《普賢行願品》、《般舟叁昧經》及淨土叁經來說明。
《普賢行願品》也說到往生極樂世界,也就是平常所說:“普賢十大願王,導歸極樂”,如經中說:“是人臨命終時,……如是一切無複相隨,唯此願王不相舍離,于一切時,引導其前。一那中,即得往生極樂世界。”(9)普賢十大行願,不但是發願,而是實際的操作,以此大願大行的功德,回向求生極樂世界,這是屬于易行道。《普賢行願品》沒有說到念佛,而依次說爲“禮敬諸佛,稱贊如來,廣修供養,忏悔業障,隨喜功德,請佛住世,請轉*輪,常隨佛學,恒順衆生,普皆回向”(10)依普賢的廣大願行而修行,即可以發願回向,往生極樂。所以往生極樂的方便,本不限于念佛的。
《般舟叁昧經》是教人學習“般舟叁昧”,即是修習念佛叁昧。念是系心一處,令心明記不忘,與念相應的慧心所,于所緣極樂依正的境界,分別觀察。這樣的念慧相應,安住所緣;如達到”心一境性“──定,就是念佛叁昧成就了。如叁昧成就時,就見無量佛,也即是見十方佛。”般舟叁昧“的意思是”現在佛悉立在前的叁昧“,現在佛即是十方現在諸佛。其具體修法如經中說:其有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如法行持戒完具,獨一處止念西方阿彌陀佛今現在,隨所聞當念,去此千萬億佛,其國名須摩提,一心念之,一日一夜,若七日七夜,過七日已,以後見之……是菩薩不持天眼徹視,不持天耳徹聽,不持其神足到其佛前,不于此間終生彼間,便于此坐見之。(11)
“般舟叁昧”的修習,在叁月中,不坐、不臥、經行不休息,除了飯食及大小便,這是叁月專修的“常行”叁昧。成就叁昧後,不但可以見佛,而且可以與佛相問答,如經中說:“欲見佛,即見;見即問,問即報,聞經大歡喜。”(12)這是修習叁昧成就出現在佛弟子心中的事實,這在佛教也是很普遍的修驗事實。本來,修習”般舟叁昧“是不限于念阿彌陀佛的,是可以隨所聽聞而念各方佛的,由于當時念阿彌陀佛的人多了,舉一般人熟悉而已。西方阿彌陀佛是各方中的一方一佛,見阿彌陀佛當然是不成問題的,經中說:
念阿彌陀佛,專念故得見之。即問:持何法得生此國?阿彌陀佛報言:欲來生者,當念我名莫有休息,則得來生。(13)
“般舟叁昧”是重于定的專修;念阿彌陀佛,是重于齋戒信願。不同的法門,在流傳中結合起來。般舟叁昧對後來影響很大,對後來淨土經典的異譯生很大的作用,尤其慧遠法師的念佛就是采取般舟叁昧的見佛而往生西方。(14)
《無量壽經》有各種異譯本及會集本,對于會集本的問題日後當有專文討論,《無量壽經》的古譯本中都有明確說明“叁輩往生”,即明示往生的條件與方法。關于往生的叁輩(應名爲叁品),各種譯本所說雖有些出入,但根本的條件是相同的:念阿彌陀佛,及發願往生。印順法師說:“所說的念佛,經文但說“專念”,“憶念”,“思惟”,“常念”,“一心念”。”(15)現在以康僧铠譯的《無量壽經》簡單介紹往生極樂世界的法門。
《無量壽經》在說到叁輩往生前曾提到聞名往生,經中說:“諸有衆生聞其名號,信心歡喜,乃至一念,至心回向,願生彼國,即得往生,住不退轉,唯除五逆誹謗正法。”(16)這是繼承《大阿彌陀經》對聞佛名號的重視,是大乘獨特的主張。需要注意的是,若犯五逆、誹謗正法,即使聞名願生,也不得往生彼國。下面將介紹叁輩往生的條件:
1、上輩往生:舍家棄欲而作沙門,發菩提心,一向專念無量壽佛,修諸功德,願生彼國。此等衆生臨壽終時,無量壽佛與諸大衆現其人前,即隨彼佛,往生其國,便于七寶花中自然化生,住不退轉。
2、中輩往生:雖不能行作沙門大修功德,常發無上菩提之心,一心專念無量壽佛,多少修善,奉持齋戒,起立塔像,飯食沙門,懸缯燃燈,散花燒香,以此回向,願生彼國。其人臨終,無量壽佛化現其身,光明相好具如真佛,與諸大衆現其人前,即隨化佛往生其國,住不退轉,功德智慧,次如上輩者也。
3、其有至心欲生彼國,假使不能作諸功德,當發無上菩提之心,一向專念無量壽佛,乃至十念,念無量壽佛,願生其國。若聞深法,歡喜信樂,不生疑惑,乃至一念,念于彼佛,以至誠心,願生其國。此人臨終,夢見彼佛,亦得往生,功德智慧,次如中輩者也。(17)
叁輩往生中,發菩提心、念阿彌陀佛及願生彼國是共同的基礎。上輩除發菩提心及一向念專阿彌陀佛,還須是出家沙門,修諸功德;中輩則除多少修善、持齋戒、布施供養,以此回向;下輩則是不能作諸功德,但能信樂深法,不生疑心,十念乃至一念阿彌陀佛,即可往生。
上面的“聞名往生”與“叁輩往生”都是蓮花化生,但是除此之外,經中還說到“胎生化生”,這是指疑惑而能往生極樂世界的衆生,在西方的時間五百歲中住在宮殿,不能見佛聞法,猶如處母胎中,不見母胎之外的事物,故稱胎生。經中說:若有衆生,以疑惑心,修諸功德,願生彼國,不了佛智、不思議智、不可稱智、大乘廣智、無等無倫最上勝智,于此諸智疑惑不信,然猶信罪福,修習善本,願生彼國。此諸衆生,生彼宮殿,壽五百歲,常不見佛,不聞經法,不見菩薩、聲聞聖衆,是故于彼國土,謂之胎生。(18)
這邊地胎生的法門,更顯示阿彌陀佛願力的廣大,對于不信佛理深法,而能信罪福因果、修習世俗善法的人也能予以拔度,這純是佛力的攝取了。只要是能到這裏,跟極樂世界沾上一點兒邊就解脫有望了。這突出淨土的叁根普被,大乘善行、共叁乘善行、共五乘善行,都能攝受回向,這是在宗教的施設教化上,在于給人以不絕望的安慰,也是佛法普及的方便。在《觀經》中更突出這一點。
後漢支婁迦谶譯的《無量清淨平等覺經》所說的叁品往生的共同行門,是“斷愛欲”,無論是在家的、出家的,求生淨土,都要修梵行,還要“慈心,精進,不當嗔怒,齋戒清淨”可見“斷愛欲”是支譯本的特色。(19)
總之,《無量壽經》與《般舟叁昧經》的往生法門略有不同:後者專重叁昧,往生唯限于定心見佛的;前者通于散心,但也還要一心淨念相續。《無量壽經》的化機更廣,但除毀謗大乘及五逆十惡而已。
《觀無量壽佛經》是講述觀想方法的經典,主旨在教人如何求生淨土。本經在開頭就開宗明義地說:
欲生彼國者,當修叁福:一者,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二者,受持叁歸,具足衆戒,不犯威儀。叁者,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如此叁事,名爲淨業……此叁種業,乃是過去未來現在,叁世諸佛淨業正因。(20)
這叁福,其實是一切修行法門的基礎,福慧雙修,初是共世間善行,次是共叁乘善行,後是大乘善行。印順法師認爲這叁者是求生淨土的正因,應該說所有的淨土行者都應慎重地以修叁福爲根本。(21)
《觀無量壽佛經》主要是闡明禅觀次第,觀阿彌陀佛的依正莊嚴,發願回向,共爲十六觀。前十叁觀是觀想極樂世界的依正莊嚴,後叁觀則是說明叁輩九品的往生條件。十叁觀分別是:一、日想,二、水想,叁、地想,四、樹想,五、八功德水想,六、總觀想,七、花座想,八、像想,九、無量壽佛色身想,十、觀世音菩薩色身想,十一、大勢至菩薩色身想,十二、普觀想,十叁、雜想。在十叁觀中,初六觀是觀察西方淨土之依正莊嚴,第七花座想等以下五觀是觀阿彌陀佛、觀音、勢至叁尊想,第十二普觀是行者觀想自己在蓮花中的光景。在此對十叁觀不想作更多的介紹。
《觀無量壽佛經》對後來淨土思想影響最大的是後面叁觀的九品往生,中國與日本的許多淨土宗祖師對此進行發明,從而使淨土思想弘揚光大。以《觀經》與《無量壽經》相比,《觀經》的攝機更廣了。現在對九品的因行進行簡單的介紹:
1、上品上生:發叁心:至誠心、深心、回向發願心,慈心不殺,具諸戒行,讀誦大乘經典,修行六念,回向發願,願生彼國,具此功德,一日乃到七日。
2、上品中生:不必受持方等經典,善解義趣,于第一義,心不驚動,深信因果,不謗大乘,以此功德…
《四大淨土比較研究(二)》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