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回向願求生極樂國。
3、上品下生:亦信因果,不謗大乘,但發無上道心,以此功德,回向願求生極樂國。
4、中品上生:受持五戒,持八戒齋,修行諸戒,不造五逆,無衆過患,以此善根,回向願求生極樂國。
5、中品中生:一日夜持八戒齋,或一日夜持沙彌戒,或一日夜持具足戒,威儀無缺,以此功德,回向願求生極樂國。
6、中品下生:孝養父母,行世仁慈。
7、下品上生:作衆惡業,雖不誹謗方等經典,如此愚人,多造惡法,無有慚愧。
8、下品中生:毀犯五戒八戒,及具足戒,偷僧祗物,盜現前僧物,不淨說法,無有慚愧,如此罪人,應墮地獄。
9、下品下生:作不善業,五逆十惡,具諸不善,以惡業故,應墮惡道,經曆多劫,受苦無窮。(22)
從上面可以看出,往生淨土的上品人,都是發菩提心,上品所修的即前叁淨業的第叁福。中品往生的都是叁業善淨的人,即人中的善人,中品所修的即前叁淨業的前二類。下品往生的都是一些惡人,但是從中品下生開始,突出臨終救度與稱名念佛的重要性,這是《觀經》的最大特色。印順法師在《淨土與禅》中對《觀無量壽佛經》與《無量壽經》進行比較,發現有叁點不同:
一、《無量壽經》說:往生淨土的人,都要發菩提心;但《觀經》,中品以下的往生者,都是不曾發菩提心的。二、《無量壽經》明說:“唯除誹謗深法,五逆十惡”;而《觀經》即惡人得往生爲下品。叁、關于惡人,《無量壽經》的支譯本──《無量清淨平等覺經》于阿彌陀佛的願文中,曾說(相當叁輩的下輩人):“前世爲惡”,而不說今世的惡人──五逆十惡等。(23)而《觀經》,以下品叁生爲現生作惡者。(24)
從此可見,《觀經》的攝機更廣,這在佛教慈悲立場、善惡由心的意義,凡是肯回心而歸向無限光明永恒存在的,當然可以新生而同登淨土。九品往生,全收一切衆生,給予此界衆生無限安慰、希望、寄托,難怪阿彌陀佛信仰曆久不衰。
《阿彌陀經》是《無量壽經》的略本,主要述極樂世界的依正莊嚴,勸念佛往生,流傳很廣。中國古德一般以信、願、行來判攝《阿彌陀經》,其中講到行門時,經中說:
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若一日、若二日、若叁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亂,其人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聖衆,現在其前。是人終時,心不顛倒,即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25)
根據此種要求,往生極樂世界必須具有多善根、多福德,念佛至一心不亂,臨命終時,心不顛倒,才能往生。經中說“執持名號”,玄奘譯的《稱贊淨土佛攝受經》譯爲“思惟”,從真正的意義上說,執持也是心念執持不忘,阿彌陀佛是他方佛,行者在經裏看到或聽到佛的名號,于是繼之去觀想極樂國土的依正莊嚴,這就名爲“思惟”或“執持名號”。然而從廣義上說,稱名念佛當然也是執持名號,再加上《觀無量壽佛經》的影響,于是稱名念佛的方法大大流行,形成後世淨土修行法門的主流。
綜上所述,可知《般舟叁昧經》著重平時修行,以平時見佛,作爲往生的確證;《無量壽經》著重臨終時見佛往生;《觀無量壽佛經》的化機更廣,五逆十惡的人只要臨終知道悔改,稱阿彌陀佛名,即可往生,使得稱名念佛大受歡迎。阿彌陀佛的淨土法門可深可淺,上智乃至下愚都有入門處,大根器的菩薩學人乃至五逆重罪皆可往生,而給予不同的品位安置,在法門的設施上極盡完備之能事。
4、藥師佛淨土的往生法門
根據佛法的正義來說,東方藥師琉璃光如來的淨土法門,是適應一類希求現生樂的衆生;西方阿彌陀佛的淨土法門,則是適應另一類希求後世樂的衆生。因爲如此,所以在《藥師琉璃光如來本願經》中大多說明聞名、持咒、供養、受持的方法與現世的利益,對往生藥師佛淨土的法門則很少提到,只有經中說:
若有四衆……及余淨信善男子、善女人等,有能受持八分齋戒,或經一年,嶄或複叁月,受持學處,以此善根,願生西方極樂世界無量壽佛所,聽聞正法,而未定者。若聞世尊藥師琉璃光如來名號,臨命終時,有八大菩薩,……乘空而來,示其道路,即于彼界種種雜色衆寶花中,自然化生。(26)
這是願生西方而沒有把握的衆生,由于聞到藥師琉璃光如來的名號,至心稱念;依此稱念功德及如來的本願力,便可獲得加持力,感得八大菩薩的引導,往生西方淨土。另外一種說法,初發願往生西方淨土,因沒有把握,後又得聞藥師如來名號,始有八大菩薩的接引,是往生東方淨土的。
往生淨土最基本的是願力與功德力,藥師佛淨土亦不例外,所以往生藥師佛淨土需要的條件是發願往生,然後就是稱名、持咒、供養、受持等修諸功德。由于藥師法門本身並不注重往生藥師佛淨土,所以對往生法門幾乎無述,而對現世的種種救度則備詳之至,這是藥師法門的特色。
通過對四大淨土的往生法門的述,我們就可以發現四大淨土都有一些相同點,也各有側重點。淨土是清淨而理想的環境,菩薩莊嚴淨土,爲了攝化衆生;衆生受了菩薩的恩德的感召,即向往而來生其中。所以衆生欲往生淨土,首先必須有願力,然後是自己的功德力。諸佛依本願而莊嚴淨土,若衆生學諸佛之本願及菩薩行,則自然生于淨土。如《維摩诘所說經》中說:菩薩成就八法,于此世界行無瘡疣,生于淨土。何等爲八?饒益衆生而不望報;代一切衆生受諸苦惱,所作功德盡以施之;等心衆生謙下無礙;于諸菩薩視之如佛;所未聞經聞之不疑,不與聲聞而相違背;不嫉彼供,不高已利,而于其中調伏其心;常省己過,不訟彼短;恒以一心求諸功德;是爲八法。(27)
這八法是菩薩爲人爲法,對自對他的正常道,如果能依此而修,則可隨願往生淨土,這也是最穩當的法門。
從四大淨土的往生法門可以看出,以往生阿淨土的要求最高,必須學阿佛願行及菩薩六度波羅蜜爲主,尤重修習般若空觀,並且強調不可貪著心往生。所以這是注重自力成就,不仰賴佛力的法門。其實,照這樣修行,可以任意往生十方佛。或許這種以六度爲主的往生法門對一般衆生而言過于嚴格,所以實際上並沒有人發願往生阿佛,也漸漸被遺忘了。
從其他叁個淨土來說,作爲一個有心往生淨土的行者來說,至少必須持戒、修十善,這是最起碼的要求。否則的話,等臨終時,那是十分無可奈何的事情。兜率天淨土位于欲界天,故往生法門以持戒、修十善業爲正行,與社會倫理一致,對社會有積極的淨化作用。造惡衆生以忏悔、禮拜、稱彌勒名也可往生,攝受非常廣大的衆生,且法門非常簡易,稱彌勒名不需一心不亂;因爲欲界天靠福德力即可,不需禅定力。往生兜率天淨土是爲了將來隨彌勒佛下生人間。未來人間淨土攝受的衆生也十分廣,只要與佛法結了緣,將來都可赴龍華叁會;另外就是世世行菩薩道,致力于人間淨土建設的菩薩。極樂世界的往生法門最爲完備並且豐富,能夠攝受各種根機的衆生,隨各人不同的努力程度不同,也就得到不同的往生品位。造惡衆生,乃至五逆十惡,還能依靠稱念阿彌陀佛得以下品往生;即使不信佛法的人只要猶信罪福,願生彼國,也能往生極樂世界的邊地宮殿。往生藥師佛淨土也必須稱藥師佛名號、持咒、供養。所以,以極樂世界的攝機最廣,往生的要求也最低。
作爲淨土的修行者,如果能有爲莊嚴淨土而求生淨土的願力,這是最好的;次而求之,也必須是爲了更好地修行而成就菩提度衆生,而往生淨土,這是一個淨土行者的最基本心態。如果是爲了貪圖淨土的享受而生淨土,勢必對往生淨土造成障礙。同時,修行是一種生死倏關的事情,決不能存僥幸的心理,等臨終救度,這正如印順法師所說:“譬如荒年缺糧,吃秕糠也是難得希有的了。在平時,如專教人吃秕糠,以大米白面爲多事,這豈不是顛倒誤人了!”(28)
注釋:
(1)《淨土與禅》,36頁。
(2)《觀彌勒菩薩上生兜率天經》,《大正藏》卷14,420a。
(3)《觀彌勒菩薩上生經疏》卷下,《卍續藏》卷35,751c-752a。
(4)《淨土叁系之研究》,53頁。
(5)《觀彌勒菩薩上生兜率天經》,《大正藏》卷14,420b。
(6)《淨土與禅》,20頁。
(7)《阿佛國經》卷上,《大正藏》卷11,756a。
(8)《阿佛國經》卷上,《大正藏》卷11,751c。
(9)《大方廣佛華嚴經》卷40,《大正藏》卷10,846c。
(10)《大方廣佛華嚴經》卷40,《大正藏》卷10,844b。
(11)《般舟叁昧經》,《大正藏》卷13,899a。
(12)《般舟叁昧經》,《大正藏》卷13,899b。
(13)《般舟叁昧經》,《大正藏》卷13,899a-b。
(14)厚觀《般舟叁昧》,載《中華佛學研究所論叢》(一),140-147頁,東初出版社。
(15)《淨土與禅》,47頁。
(16)《無量壽經》卷下,《大正藏》卷12,272b。
(17)《無量壽經》卷下,《大正藏》卷12,272b-c。
(18)《無量壽經》卷下,《大正藏》卷12,278a。
(19)《無量清淨平等覺經》卷3,《大正藏》卷12,291c-292a。
(20)《觀無量壽佛經》,《大正藏》卷12,341c。
(21)《淨土與禅》,51頁。
(22)《觀無量壽佛經》,《大正藏》卷12,344c-346a。
(23)《無量清淨平等覺經》卷1,《大正藏》卷12,281c。
(24)《淨土與禅》,53-54頁。
…
《四大淨土比較研究(二)》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