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25)《阿弥陀经》,《大正藏》卷12,347b。
(26)《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大正藏》卷14,406b。
(27)《维摩诘所说经》卷下,《大正藏》卷14,553b-c。
(28)《净土与禅》,55页
六、结语
我们通过对四大净土的教主、因地本愿、净土状况、往生法门的简单述与比较,可以发现净土思想发展的变化过程。从净土施教的真意上说,也各有殊胜处,也各适应一类根机的众生。所以,这对我们现代弘扬净土思想有很大的借鉴作用。
弥勒净土思想是出世与入世的完美结合,在入世方面,它富于“不修禅定,不断烦恼”的大乘精神,深入般若空慧,了知涅槃与世间无有分别,所以能世世入世度众生,建设人间净土;未来人间净土有转轮圣王出世,政治与宗教相辅相成,对国家、社会乃至世界和平都有发性。在出世方面,其修法简易,持戒、修十善即可往生兜率天,即使破戒造恶之人,但得称名、礼拜亦可往生;往生者都可面见弥勒。弥勒净土思想对现实与未来都有关怀,是一种很契合现代社会的修行法门。
阿佛净土是由阿兰若比丘所传出,是重于头陀行;与弥勒净土相比,阿净土则超越政治组织,只有法王──阿佛的教化;阿佛净土重于自力修行,以六度为主要的修行法门。阿佛净土是人间的净化,并且人间胜过天上;在净土中,女人除了生育以外,再也没有其他痛苦,这样提高了女性的地位。
净土思想发展到阿弥陀佛净土的出现,已经到完善与成熟的阶段,这从阿弥陀佛的本愿从二十四愿增加到四十八愿可以看出。阿弥陀佛的根本特性是超越一切佛,胜过一切佛,于是从这个特性出发,其净土中的一切无不是最完美的,往生者能必至一生补处,其往生法门也是最简易的。阿弥陀佛净土流行最广,后来阿弥陀佛净土成为“净土”的唯一代表。
药师佛净土思想出现最晚,所以受弥陀净土与密教影响很大。它的出现刚好补救了弥陀净土过于注重后世而生的弊端,它重视现生安乐,它的修法也是为了解决现世的问题,这种思想对现代社会有很大的适应性。
净土是比对现实世界的缺陷,而表达出理想的世界。这四大净土恰好能说明净土思想发展脉络,首先未来人间净土是在我们生存的世界,然后移到天上的兜率天净土,往生兜率天净土也是为了将来能随弥勒佛下生。阿佛净土的出现,标志著净土已经由此土移到他方净土,阿佛净土是重于菩萨行的人间净土,要学菩萨行的难行道,这对众生根性来说未免是一件困难的事情。所以,对比以前净土的不足,阿弥陀佛净土则显出圆满与完善。由于阿弥陀佛的本愿过于注重未来的救济,而药师佛净土的出现则来填补这方面的空白。从此,我们可以得到一条线索,净土由人间到天上,由此界到他方,由现实到来世,然后再回到现实。
佛法的本质是自己追求生命解脱的智慧,所有心灵的提升都需要自己的努力,以前的解脱者只不过是“过来人”,他所能给我们的只是解脱的方法,而路必须我们自己去走。在这些净土中,只有未来人间净土是尚未完成的净土,其他都是已经成就的净土,从而只要求生净土就可以了,菩萨庄严净土的意义逐渐被人们忘却了。原来学佛修行是要学习诸佛菩萨的愿行,以他们为榜样,而现在却成为受施者。重自力成就、行菩萨六度往生的阿佛净土根本引不起人们的信仰,兜率天净土由自力的五戒十善之外,又开出闻名、礼拜、称名的他力法门。极乐世界的往生法门本身原就是注重他力,虽有重自力的般舟三昧、十六观,到后来则被人们冷落;而称名念佛、闻名往生、边地胎生等他力法门则大受欢迎。这种从自力到他力的发展脉络十分明显,这与原始佛教的自力解脱则相差很远。
我们从净土思想发展来看,随著净土思想的发展,佛教的一些宝贵品质被遗忘;可是我们也不能不承认正是因为净土思想的出现,挽救了部派佛教因埋身于经院式繁琐的佛学研究而脱离了广大信徒的弊端,为僵硬的佛教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净土思想充满了宗教的热诚,合乎人性的需求,确实是佛教中最能普及的法门。净土思想在印度生,有它二千多年前的历史背景;可是佛教发展到今天,时空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所以如何从丰富的净土思想中抉择出适合现代根机的法门,这是现代净土弘扬者的主要课题。
中国佛教发展到今天,弥陀净土已经成为主流,但是从全体佛教来考察,似乎应该有所补充,那就是来自其他净土思想的精华。在现代社会,弘扬净土首先必须以药师净土的注重现世利益为接引,以弥勒的人间净土为基础,以阿净土的住慈悲心、住如法性为根本因,以阿弥陀佛土的行愿庄严为究极果。即使专修西方净土,也应该记住《阿弥陀经》上说的“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在念佛修行的同时,能随心随力尽一分自己的现世责任。我想:提倡人间净土与西方净土并重,这是今后佛教的主要方向。
七、参考书目
A、经论部分:
一、新修大正大藏经 新文丰出版公司
01、长阿含经 第一册,第一号
02、杂阿含经 第二册,第九九号
03、一切智光明仙人慈心因缘不食肉经 第三册,第一八三号
04、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十册,第二七九号
05、大宝积经 第十一册,第三一O号(六)不动如来会、(四二)弥勒菩萨所问会
05、阿佛国经 第十一册,第三一三号
06、弥勒菩萨所问本愿经 第十二册,第三四九号
07、无量寿经 第十二册,第三六O号
08、无量清净平等觉经 第十二册,第三六一号
09、阿弥陀三耶三佛萨楼佛檀过度人道经 第十二册,第三六二号
10、观无量寿经 第十二册,第三六五号
11、阿弥陀经 第十二册,第三六六号
12、佛说般舟三昧经 第十三册,第四一七号
13、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 第十四册,第四五O号
14、药师琉璃光七佛本愿功德经 第十四册,第四五一号
15、观弥勒菩萨上生兜率天经 第十四册,第四五二号
16、弥勒下生经 第十四册,第四五三号
17、弥勒大成佛经 第十四册,第四五六号
18、维摩诘所说经 第十四册,第四七五号
19、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第二十七册,第一五四五号
二、观弥勒上生经疏,唐·窥基撰,卍续藏经,第三十五册,新文丰出版公司。
B、专著:
01、印顺《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台北正闻出版社,1992年。
02、印顺《净土与禅》,台北正闻出版社,1990年。
03、印顺《药师经讲记》,妙峰·常觉记录,台北正闻出版社,1991年。
04、吴信如《药师经法研究》(第一、二辑),中医古籍出版社,1997年。
05、廖阅鹏《净土三系之研究》,佛光出版社,1989年。
06、杨惠南《佛教思想新论》,东大图书有限公司,1982年。
07、木村泰贤《大乘佛思想论》,演培法师译,台北慧日讲堂,1978年。
08、矢吹庆辉《阿弥陀佛研究》,日本明治书院,1943年。
09、《佛光大辞典》,星云大师监修,慈怡主编,书目文献出版社据台湾佛光山出版社一九八九年六月第五版影印。
C、论文
01、厚观《般舟三昧》,《中华佛学研究所论丛》(一),东初出版社。
02、方伦《净法概述》,收于《现代佛教学术丛刊》第64册,张曼涛主编,台湾大乘文化出版社,1979年。
03、香川孝雄《弥勒思想的展开》,收于《现代佛学术丛刊》第69册,张曼涛主编,台湾大乘文化出版社,1979年。
04、太虚大师《兜率净土与十方净土之比观》,收于《现代佛教学术丛刊》第69册,张曼涛主编,台湾大乘文化出版社,1979年。
《四大净土比较研究(二)》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