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 《顯揚聖教論》卷十六:“生無性,謂依他起自性由此自性緣力所生,非自然生故。”《大正藏》第31卷,第557頁中。
[18] 《叁無性論》卷上:“先以唯一亂識遣于外境,次阿摩羅識遣于亂識,故究竟唯一淨識也。”《大正藏》第31卷,第872頁上。《顯揚聖教論》卷十六:“由勝義谛離一異性故,當知即是清淨所緣性。何以故?由緣此境,得心清淨故。”《大正藏》第31卷,第559頁中。
[19] 《顯識論》:“顯識者,即是本識,此本識轉作五塵四大等……顯識者有九種:一、身識,二、塵識,叁、用識,四、世識,五、器識,六、數識,七、四種言說識,八、自他異識,九、善惡生死識。”《大正藏》第31卷,第878頁下。
[20] 《顯識論》,《大正藏》第31卷,第878頁下。
[21] 《成唯識論》卷二,《大正藏》第31卷,第10頁中。
[22] 梅光羲《相宗新舊兩譯不同論》,《唯識學問題研究•唯識學專集之六》,《現代佛教學術叢刊》第28冊,第94頁。
[23] 清辨對瑜伽行派叁性思想的批判,見曹志成《清辨對瑜伽行派的叁性思想之批判的探討——試以《般若燈論》第二十五章有關唯識學的附錄部分爲解釋線索》,《東方宗教研究》第3期,1993年;同氏《清辨《中觀心論》及其《思擇炎》對瑜伽行派叁性思想之批判》,《東方宗教研究》第5期,1996年。
[24] 呂澂《印度佛學源流略講》,《呂澂佛學論著選集》卷四,濟南:齊魯書社,1991年,第2249頁。
[25] 梅光羲《相宗新舊兩譯不同論》,《唯識學問題研究•唯識學專集之六》,《現代佛教學術叢刊》第28冊,第95頁。
[26] 太虛《相宗新舊兩譯不同論書後》,《唯識學問題研究•唯識學專集之六》,《現代佛教學術叢刊》第28冊,第98-99頁。
[27] 詳細考察參考Thomas A. Kochumuttom, A Buddhist Doctrine of Experience: A New Translation and Interpretation of the Works of Vasubandhu the Yogqcqrin, Motilal Banarsidass Publishers Private Limtted, Delhi., 1999, p.xi-xii. Ashok Kumar Chatterjee, The Yogqcqrq Idealism, Motilal Banarsidass Publishers Private Limtted, Delhi, 1999, p.36.
[28] 《續高僧傳》卷一,《大正藏》第50卷,第428頁下。
[29] 太虛《相宗新舊兩譯不同論書後》,《唯識學問題研究•唯識學專集之六》,《現代佛教學術叢刊》第28冊,第100頁。
[30] 《阿陀那識論》,《太虛大師全書》第18冊,第1241、1248頁。
[31] 于淩波《中國近現代佛教人物志》,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1995年,第105頁。
[32] 印順《〈守培全集〉序》,《華雨集》第5冊,臺北:正聞出版社,1993年,193頁。
[33] 具體論述參考陳一標《印順導師對新舊譯唯識的定位與評析》,《印順導師九秩晉五壽慶論文集》,臺北:正聞出版社,2000年。
[34] 印順在《華雨集》“序”中說:“《華雨集》所沒有編集的,就是我所不要保留的,無論說得對與不對,都不再是我的了,如舊物與而已被丟棄了一樣。”《華雨集》第1冊,第2頁。因此,可以認爲,印順對其早年反對舊譯的立場,自己是不認同的。
[35] 印順《起信論與扶南大乘》,《中華佛學學報》第8期,1995年。
[36] 守培《讀唯識新舊兩譯不同論後的一點意見》,《唯識學問題研究•唯識學專集之六》,《現代佛教學術叢刊》第28冊,第121頁。
[37] 印順《悼念守培上人》,《華雨香雲》,《妙雲集》下編之十,第352頁。
[38] 守培《讀唯識新舊兩譯不同論後的一點意見》,《唯識學問題研究•唯識學專集之六》,《現代佛教學術叢刊》第28冊,第101頁。
[39] 《顯識論》,《大正藏》第31卷,第878頁下。
[40] 守培《讀唯識新舊兩譯不同論後的一點意見》,《唯識學問題研究•唯識學專集之六》,《現代佛教學術叢刊》第28冊,第110頁。
[41] 《楞伽阿跋多羅寶經》卷一,《大正藏》第16卷,第484頁中。
[42] 《首楞嚴經》卷五,《大正藏》第19卷,第124頁下。
[43] 守培《讀唯識新舊兩譯不同論後的一點意見》,《唯識學問題研究•唯識學專集之六》,《現代佛教學術叢刊》第28冊,第113頁。
[44] 守培《駁印順師評破讀唯識新舊兩譯不同論後的意見》,《唯識學問題研究•唯識學專集之六》,《現代佛教學術叢刊》第28冊,第165頁。
[45] 《大乘起信論》,《大正藏》第32卷,第576頁上。
[46] 守培《駁印順師評破讀唯識新舊兩譯不同論後的意見》,《唯識學問題研究•唯識學專集之六》,《現代佛教學術叢刊》第28冊,第165頁。
[47] 印順《悼念守培上人》,《華雨香雲》,《妙雲集》下編之十,第352頁。
[48] 守培《讀唯識新舊兩譯不同論後的一點意見》,《唯識學問題研究•唯識學專集之六》,《現代佛教學術叢刊》第28冊,第121頁。
[49] 《唯識叁十論頌》,《大正藏》第31卷,第61頁上。
[50] 守培《讀唯識新舊兩譯不同論後的一點意見》,《唯識學問題研究•唯識學專集之六》,《現代佛教學術叢刊》第28冊,第105-106頁。
[51] 守培《讀唯識新舊兩譯不同論後的一點意見》,《唯識學問題研究•唯識學專集之六》,《現代佛教學術叢刊》第28冊,第105頁。
[52] 《唯識叁十論頌》,《大正藏》第31卷,第60頁上。
[53] 守培《讀唯識新舊兩譯不同論後的一點意見》,《唯識學問題研究•唯識學專集之六》,《現代佛教學術叢刊》第28冊,第108頁。
[54] 印順《評破守培師之讀唯識新舊兩譯不同論後的一點意見》,《唯識學問題研究•唯識學專集之六》,《現代佛教學術叢刊》第28冊,第124頁。
[55] 印順《悼念守培上人》,《華雨香雲》,《妙雲集》下編之十,第350頁。
[56] 印順《評破守培師之讀唯識新舊兩譯不同論後的一點意見》,《唯識學問題研究•唯識學專集之六》,《現代佛教學術叢刊》第28冊,第131頁。
[57] 印順《遊心法海六十年》,《華雨集》第5冊,第6頁。
[58] 印順《評破守培師之讀唯識新舊兩譯不同論後的一點意見》,《唯識學問題研究•唯識學專集之六》,《現代佛教學術叢刊》第28冊,第132頁。
[59] 印順《遊心法海六十年》,《華雨集》第5冊,第8頁。
[60] 印順《〈攝大乘論講記〉牟言》,《華雨集》第5冊,第192頁。
[61] 印順《論叁谛叁智與賴耶真妄》,《華雨集》第5冊,第115頁。
《民國年間新舊唯識之論爭》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