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一切業障海,皆從妄想生;若欲
忏悔者,端坐念實相。是名第一忏,並除叁毒心、攀
緣心、覺觀心。念佛心心相續,忽然澄寂,更無所緣
念。《大品經》雲:無所念者,是名念佛。何等名無所
念
即念佛心名無所念,離心無別有佛,離佛無別有
心,念佛即是念心,求心即是求佛。所以者何
識無
形,佛無形。佛無相貌,若也知此道理,即是安心。
常憶念佛,攀緣不起,則泯然無相,平等不二。入此
位中,憶佛心謝,更不須征。即看此等心,即是如來
真實法性之身。
田中良昭先生認爲道信的忏悔與慧能革新的“無相忏悔”相近。道信所引用的《普賢經觀》“忏悔偈”是有名的理忏思想偈頌,但是,“並除叁毒心”等並不符合《普賢觀經》的思想,這就是《觀心論》所說的“若能製得叁種毒心,叁聚淨戒自然成就”,這才表現出北宗禅的立場。
但是,理忏的忏悔思想是隋唐佛教界的共同思想。天臺智颉依天臺教觀,將大乘佛教的理觀與忏悔相結合,他在《次第禅門》中將忏悔分爲叁種:一、作法忏悔,二、觀相忏悔,叁、無生忏悔。關于無生忏悔,他在《次第禅門》中說:
叁、觀天生忏悔,此扶慧法,以明忏悔。……夫
行人欲行大忏悔者,應當起大悲心,憐愍一切,深達
罪源。所以者何
一切諸法本來空寂,尚無有福,況
複罪耶。但衆生不善思維,妄執有爲而起無明及與
愛恚。從此叁毒,廣作無量無邊一切重罪,皆從一念
不了心生。若欲除滅,但當反觀如此心者……如是
觀之不見相貌,不在方所。當知此心畢竟空寂,既不
見心,不見非心,尚無所觀,況有能觀。無能無所,顛
倒想斷。既顛倒斷,則無無明及與愛恚。無此叁毒,
罪從何生
複次一切萬法,悉屬于心,心性尚空,何
況萬法。若無萬法,誰是罪業;若不得罪,不得不罪;
觀一切罪,以一切諸罪根本性空常清淨故。……行
此悔者,心如流水,念念之中見普賢菩薩及十方佛,
故知深觀無生名大忏悔。于忏悔中,最尊最妙。一
切大乘經申明忏悔法,悉以此觀爲主。
智颉將這叁種忏悔與戒、定、慧叁學相聯系,無生忏悔是與慧學相配。這是從般若性空的角度,一切諸法本來空寂,所以罪性本空;同時,罪從心起,心性亦空,所以觀一切罪本性空常清淨。
在智颉的忏法體系中,“無生忏悔”就是“無相忏悔”,《法華叁昧忏儀》說:
心如夢幻不實,寂然如虛空,無名無相,不可分
別。……作是忏法,名大忏悔,名莊嚴海忏悔,名無
罪相忏悔,名破壞心識忏悔。……行者善觀心性猶
如虛空,于畢竟淨心中,見一切法門,通達無閡,亦複
如是,是名行者觀心實相忏悔。
因爲無生忏悔就是觀心空寂,無名無相,不見諸罪的相狀;從諸法的實相來說,實相無相,因此稱爲“無罪相忏悔”、“觀心實相忏悔”。所以,“無生忏悔”又可以稱爲“無相忏悔”、“實相忏悔”。
道宣律師也將忏悔分爲叁種:理忏、事忏、律忏。其中,理忏通出家、在家,是利根者所修的法,其行儀也是基于般若的空觀,由于諸法是空、無我而認爲罪性也是空。
而且,將“無相忏悔”與“離能所分別禮佛”相結合的禮忏文在7世紀中葉便已廣泛流行,這就是《法身禮》,或者稱爲《無相禮》。《法身禮》是以元魏昙摩流支于公元501年所譯的《》口來莊嚴智慧光明人一切佛境界經》爲基礎,最主要的是其中文殊贊歎如來的十首偈頌。道宣在《釋門歸敬儀》(661)中曾經提到“文殊十禮”的名稱,道世在《法苑珠林》(668)則引作“文殊禮文”,而智異在《集諸經禮忏儀》(730)所收錄的《文殊師利禮法身佛文》則已經,具備了相當完整的儀式,在敦煌遺書中則有11件寫本,可見其在唐代流行之廣。所以,《法身禮》在7世紀時就已經成立,整套完整的儀式最遲在8世紀初就已經完成了。
《法身禮》的禮拜對象是佛的法身,如《文殊師利無相十禮》第2212頁說:
清涼山中大聖文殊師利菩薩,端坐政(正)看心,
心亦不可得。至心1)3命敬禮真如法身佛,無色無形
像,無根無住處,不生不滅敵,敬禮無數(所)觀。
……諸法由(猶)如幻,如幻不可得,離諸幻法故。一
切平等禮,無禮無不禮,一禮遍含識,同歸實想(相)
體。普爲四恩叁有及法界衆生同(悟一)如如,歸命
忏悔,至心忏悔。我于叁時求罪性,內外中間心實
無,已無心故諸法寂,叁毒四到(倒)悉皆如。……願
諸衆生等,悉發菩提心,叁業恒清淨,和南衆法身佛。
在文殊贊佛的十首偈頌中最後一句皆作“敬禮無所觀”,就是指法身是觀一切法而無所得,是無所往、無所取相的。同時,法身也是五色無相、不生不滅、不住不去、如虛空無邊中、如幻不可得,所以《法身禮》是以般若性空思想爲主,同時,在“至心忏悔”中,求罪性了不可得,諸法寂滅,這正是“無相忏悔”的思想。因此,《壇經》的無相戒是接受唐代初期以前“無相說”的傳統,繼承東山法門的無相觀而展開。
所以,通過觀察自心,悟罪性本空的“無相忏悔”其實是隋唐佛教忏悔思想的通說,而且以“無相忏悔”爲中心而形成的禮忏文在唐代也十分盛行。但是,慧能更將如來藏思想與般若思想相結合,來論證“無相忏悔”,這是慧能南宗禅的特色。
四、無相戒與如來藏思想
慧能的禅法另外一個思想來源便是如來藏佛性思想,這是繼承從達摩以來的以《楞伽經》印心的傳統。在神秀與慧能時代,《楞伽經》爲《起信論》所替代,《摩诃般若經》爲《金剛般若經》所替代,這是共同趨勢。在《六祖壇經》中所提及的“本性”、“自性”,都具有真如、佛性、真心或如來藏自性清淨心的意義,它既是一切衆生的本性,又是一切衆生得以解脫成佛的根據,但是慧能融攝了般若實相無相說而將真性引向了人們的當下之心,這是與傳統的佛性如來藏思想的差別處。如《六祖壇經》中說:“自心歸依淨,一切塵勞妄念,雖在自性,自性不染著,名衆中尊,”他所說的本淨的自性、人性,主要是指衆生之心念念不起妄心執著的本性。慧能的“無相戒”便包含了濃厚的如來藏思想,“見自叁身佛”與“歸依自性叁寶”都深刻地體現了這一點。
1.“見自叁身佛”與如來藏思想
“無相戒”的主要內容之一就是“見自叁身佛”,“于自色身歸依清淨法身佛,于白色身歸依千百億化身佛,于白色身歸依當身圓滿報身佛”。在慧能看來,佛教所說的叁身佛並非存在于人身之外,而是人的清淨心性的自然顯現,“此叁身佛,從自性上生”,這其實是“叁身本有”的如來藏思想。
叁種佛身是如來藏說的主題之一,在叁種佛身中,以“法身”最主要。從如來常恒不變,論到衆生因位,就是衆生身有如來藏。如《大方等如來藏經》說:“一切衆生貪欲恚癡諸煩惱中,有如來智、如來眼、如來身,結跏趺坐,俨然不動”,《楞伽經》說:“如來藏自性清淨,轉叁十二相,人于一切衆生身中。”如來與如來藏是有色的,有無量相好莊嚴,這正是初期如來藏說的特色。而且,從此隱隱約約透露出法身與報身存在于衆生的心性中。到了《寶性論》,法身(遍入衆生),真如(清淨不二),(衆生有)如來界——種性,是一體叁義,如來藏是依此而立名的。如來藏本性清淨,在煩惱所藏,還是本淨的。本性淨而還在煩惱藏中,所以說“一切衆生有如來藏”。
在中國佛教的佛身理論中,比較有影響的是《金光明經》的叁身說。《金光明最勝王經》卷二說:
如來昔在修行地中,爲一切衆生修種種法,如是
修習至修行滿。修行力故,得大自在。自在力故,隨
衆生意,隨衆生行,隨衆生界,悉皆了別,不待時,不
過時,處相應,時相應,行相應,說法相應,現種種身,
是名化身。……諸如來爲諸菩薩得通達故,說于真
谛。爲令解了生死涅榘是一味故,爲除身見衆生怖
畏歡喜故,爲無邊佛法而作本故,如實相應如如、如
如智,本願力故,是身得現。具叁十二相,八十種好,
項背圓光,是名應身。……爲除諸煩惱等障,爲具諸
善法故,惟有如如、如如智,是名法身。前二種身是
假名有,此第叁身是真實有,爲前二身而作根本。何
以故
離法如如,離無分別智,一切諸佛無有別法,
一切諸佛智慧具足,一切煩惱究竟滅盡,得清淨佛
地。是故法如如、如如智,攝一切佛法。
《金光明經》的叁身是化身、應身、法身。法身是理智不二,諸佛完成自利利他事業,“法如如”即是自利業,“如如智”即是利他業。依如來無量無邊佛業及願力而生應化二身。應身則是針對第一義谛菩薩而說;化身則是相應于衆生的根機,說種種法。
智颉在解釋《金光明經》時,認爲古來的見解皆不出叁身隔曆之意,因而在《法華文句》卷九(下)力主“叁身相即”。《金光明經文句》卷二說:“一異則乖法體,即一而叁,即叁而一。”叁身相即,舉法身則具報、應,舉報、應也同具其他二身。叁身即一,一身即叁,是不縱不橫的妙身。衆生本具法身,如此亦可具報身、應身。
同時,慧沼《金光明最勝王經疏》在指出“經宗”時說:
言經宗者,傳真谛釋雲:此經示叁身本有,顯四
德無生,開果果忘緣,解如如真實。這裏面的“傳真谛釋”,應該是指真谛叁藏補譯《金光明經》的“叁身品”,後講說此經而形成的《金光明經疏》。此經以“叁身本有,四德無生”爲宗旨,這是如來藏系經典比較相通的思想。
所以,慧能的“見自叁身佛”思想主要來源于如來藏系經典“法身”說,法身遍滿、一切衆生都有如來藏,都說明衆生的心性本具法身。在叁身中,報身、化身都是依法身而成立,中國的祖師大德在理解“叁身”時,逐漸提出“叁身相即”、“叁身本有”的思想。所以,慧能的“見自叁身佛”其實是吸收隋唐佛教界的佛身理論而提出的。
2.“歸依自性叁寶”…
《論禅宗無相戒的源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