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論禅宗無相戒的源流▪P4

  ..續本文上一頁與如來藏思想

  在“無相戒”的最後則是授“無相叁歸依戒”,《六祖壇經》說:“善知識,慧能勸善知識歸依自性叁寶。佛者,覺也;法者,正也;僧者,淨也。”慧能將叁歸依落實到人的自心自性上,把向外解脫轉化爲向內自心的證悟,從而走上內在超越之路。這種將外在的叁寶消解到內在的自性叁寶,正是如來藏系的思想特征。

  在如來藏法門中,只有自心中本具的常往不變的如來與如來性是究竟的,其余皆爲方便。如《勝鬘經》說:“歸依第一義者,是歸依如來。此(法與僧)二歸依第一義,是究竟歸依如來。……如來即叁歸依。”如來在因位,爲衆生本具的如來藏,而“如來即叁歸依”,這樣叁歸依則自然是歸依自性如來。

  如果叁寶爲衆生自心自性中本具,那麼禮敬歸依叁寶,則爲禮敬歸依自心中的叁寶。這種思想在中國佛教界其實十分流行,如傳爲法藏所撰《華嚴經問答》說:

  問:自未來佛還化自現在者,以何文知乎

  答:

  《璎珞經》中第八地菩薩雲:自見己身當果,諸佛摩頂

  說法故。已其說灼然,可知。又既諸經,經每雲:叁

  世佛拜故諸罪業滅,未來諸佛者何爲手也

  問:此他

  已成佛拜,何爲自未成佛乎

  答:拜他佛之義非無,

  而遠疏非近親。所以者何

  凡諸佛爲衆生說佛德,

  意爲欲令衆生自亦得彼果,故令修行。是故衆生證

  自當來所得之果德,爲欲得彼故不惜身命修行,非爲

  得他佛果故修行。是故正今吾令發心修行佛,但吾

  當成佛,非他佛也,此義不疑怪也。……又此吾性佛

  者,即于一切法界有情非情中,全全即在,無非一物

  吾體佛故。若能拜自體佛者,無物不所拜,此亦甚大

  要也。

  自己發心修行,而成就“當成佛”,強調“拜自體佛”。自身中的“當成佛”,又可以稱爲“自體佛”、“吾性佛”、“吾體佛”。這是基于如來藏思想的“自體”,其經典依據則有《璎珞經》,而在中國最早應該由地論宗南道派發揚光大。

  禮敬歸依“自體佛”是地論宗南道派的重要思想,在傳爲勒那叁藏所譯《七種禮法》的禮佛行儀中,則表現出這種“自體佛”的思想。本書受到地論宗南道派的影響,體現出批判叁階教的意圖。道宣《釋門歸敬儀》與道世《法苑珠林》都錄有《七種禮法》,另外智俨晚年著作《孔目章》中也加以參照,所以此種行認儀在7世紀中葉的長安終南山一帶廣泛流傳。

  七種禮的名稱在《釋門歸敬儀》與《法苑珠林》兩書中略有差異,在道宣的引文中,從第一“我慢禮”、第二“唱和禮”開始,伴隨著智慧是第叁“身心恭敬禮”,自覺法身與自己的關系是第四“發智清淨解達佛境界禮”,進而到第五“遍入法界禮敬供養”,第六“正觀禮”是說禮拜自身佛,第七“實相叁寶自他平等禮”是遠離能所、自他的對立從而爲真正的禮拜。在這七種禮中,尤其是第六禮與第七禮,最能體現“自體佛”的思想,如《釋門歸敬儀》所引的文說:

  六、明正觀禮自身佛,不外緣境他佛他身。何以

  故

  一切衆生自有佛性平等滿足,隨順法界緣起熾然,但爲迷解有外可觀,所以妄倒常淪生死。若能返照,解脫有期。若向他境謂有可觀,邪人邪行,經教不許。故雲:不觀佛、不觀法、不觀僧,以見自己正法性故。又雲:色聲見我,名行邪道。是故行人常行禮拜,但見身心,有禮有敬,未能通解,常厭常行。後一通達知心無外,方識自心清淨本性,此即自性住佛性也;隨力修明,引出佛性也;叁只果圓,十地位極,至得果佛性也。此解微妙,唯聖達之。位在下凡,不宜不解不修習也。

  七、明實相叁寶自他平等禮者,大意同前。前猶有禮有觀,自他兩異。今此無自無他,佛凡一如,古今無別。見佛可禮,大邪見人。經雲:觀身實相,觀佛亦然。以實相離念,不可以心取,不可以相求,不可以禮敬,不可不禮敬,禮可禮等,供不供等,安心寂滅,名平等禮。故文殊十禮雲:不生不滅故,敬禮無所觀。此後二禮寂而能通,福而行道,故使止觀雙遊,真俗並運,心乃虛蕩,身實累緣,在凡行學,其相齊此。過此不行,不愚妄習,不足問也。然以隨相者,多止得自解。故文雲:凡夫淺識,深著五欲,計我見者,莫說此經,以聞不解,重增謗毀,不如不聞,各凡其福。

  七種禮法的第六禮、第七禮,是基于一切衆生自有佛性平等,所以不禮敬外在的叁寶,只見自己正法性。同時,由于佛性平等,所以佛與凡夫平等一如,無自無他,因此遠離種種能所、自他相,證人實相平等。

  柳田聖山通過考察《宗鏡錄》、及《萬善同歸集》所引的《七種禮法》,指出《六祖壇經》所主張的自性叁歸,與《七種禮法》在內容上是完全同一旨趣。同時,他還認爲勒那摩提的七種禮法的立場,與達摩的“性淨之理”相通,共同是北魏末新興而生起的如來藏思想的先驅。在第七“實相平等禮”中,“無自無他,凡聖一如,體同用融,如如平等,古今無別”,這與《二人四行論》所說的壁觀“自他凡聖等一”、“分別有無寂然無爲”相符合。在道世所引的《七種禮法》中說:“欲見佛性,要觀己佛,法僧亦爾,”觀自身中的佛、法、僧,這與《六祖壇經》所說“歸依自性叁寶”相類似。但是,柳田聖山卻將無相戒從牛頭宗導人,這是不妥當的。

  同樣,俄藏敦煌文獻俄180,被推爲地論宗南道派的文獻。這是一種注釋經論的文書,在提到“叁寶”時,舉出四種叁寶:當常叁寶、現常叁寶,應化叁寶、名字叁寶。什麼是當常叁寶

  此件寫本說:

  所以言當常叁寶者,一切衆生皆有當學之體,即

  體自覺覺他,名爲佛寶;即體有軌,名之爲法;即體有

  和,名之爲僧。即時未會,故稱當常叁寶。

  “當學之體”就是佛性,佛性之體有自覺覺他、有軌、有和之功用,一切衆生皆有佛性,所以,“當常叁寶”其實就是“自性叁寶”。

  在這件敦煌文書中,認爲四種叁寶以“當常叁寶”爲本:

  今若歸依叁寶,正應禮拜己之世尊,名爲法佛。

  由身中法佛爲歸,後化于我,然後證其現佛。名字、

  應化爲而不可依;我之當佛,于已是迹,所以可依;現

  常之佛,亦不可依。我要須禮己之世尊。是以經言:

  不當禮拜諸余世尊。

  歸依叁寶應該以歸依“當常叁寶”爲究竟,即是歸依自性叁寶;而歸依另外叁種叁寶,是不究竟的。

  所以,“歸依自性叁寶”應該說是如來藏思想的重要課題,地論宗南道派的《七種禮法》及俄藏敦煌文獻俄c~180,都是強調歸依自性叁寶的先驅思想。而小島岱山先生認爲《六祖壇經》中見自叁身佛與歸依自性叁寶是五臺山系華嚴思想,其實倒不如說是如來藏思想更加恰當,這也是隋唐佛教界比較流行的思想。

  所以,《六祖壇經》無相戒思想中的“見自叁身佛”與“歸依自性叁寶”都蘊含著濃厚的如來藏思想,“本身相即”、“叁身本有”的思想可以說是“見自叁身佛”的源流;而華嚴、地論宗的禮拜“自體佛”、“歸依當常叁寶”則是“歸依自性叁寶”的源流。慧能正是繼承那個時代佛教界一些通行的思想,融攝入菩薩戒的授受中,從而形成了“無相戒”。

  五、結語

  慧能的南宗禅一向被稱爲“六祖革命”,表明他有其自身的內在獨創性。但是,任何的革新都是對過去的繼承與發展,都有其內在的源流,這是我們所強調的。

  學界對慧能“無相戒”考察的成果不少,但是研究有關“無相戒”的源流則較少。我們在前輩先賢的基礎上,從戒法授受、思想等方面對“無相戒”的源流進行考察。

  通過對唐代菩薩戒流行情況的考察,明白唐代授菩薩戒儀以發四弘誓願、忏悔、叁歸爲基本程序。而且,禅宗從道信以來便有自己的授戒儀,而且北宗的授戒儀曾經影響到密宗,所以慧能的授無相戒儀應該是繼承東山以來的傳統。同時,我們對《六祖壇經》是慧能在戒壇上爲大衆進行授戒說法這一基本事實進行確認。最後,確定無相戒的菩薩戒系統爲“梵網”、“璎珞”,這種以“自性清淨心”爲戒體的菩薩戒之所以是“無相”,是因爲其本身的特點及要求。

  從思想源流上看,慧能的“無相戒”以般若思想與如來藏思想爲兩大支柱。菩薩戒之所以爲“無相戒”,其中便深受《般若經》的“無相屍羅波羅蜜”影響。而且,通過觀察自心,悟罪性本空的“無相忏悔”其實是隋唐佛教忏悔思想的通說,而且以“無相忏悔”爲中心而形成的禮忏文在唐代也十分盛行,如《法身禮》的流傳。

  慧能的“見自叁身佛”思想主要來源于如來藏系經典“法身”說,中國的祖師大德在理解“叁身”時,逐漸提出“叁身相即”、“叁身本有”的思想。所以,慧能的“見自叁身佛”其實是吸收隋唐佛教界的佛身理論而提出的。而地論宗南道派文獻《七種禮法》的“自體佛”以及觀自身中的佛、法、僧思想,俄藏敦煌文獻俄(1)180的“歸依當常叁寶”,則是慧能“歸依自性叁寶”很好的源流。

  所以,慧能正是以菩薩戒授受的基本程序爲框架,將般若思想與如來藏思想融攝進來,吸收隋唐佛教界比較盛行的無生忏、叁身相即、叁身本有、自體佛、歸依當常叁寶等思想,從而構建出自己具有獨創性的“無相戒”。

  我們在考察無相戒源流過程中,對柳田聖山關于“無相戒”來源于牛頭宗、小島岱山關于無相戒起源于華嚴的性起思想提出自己的看法,認爲慧能的“無相戒”是繼承東山法門的傳統,從思想上來說,應該說般若思想與如來藏思想的結合,從而很好地體現出慧能對傳統的繼承性及自己的獨創性。

  (原載《曹溪禅研究》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2年)

  

《論禅宗無相戒的源流》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