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论禅宗无相戒的源流▪P3

  ..续本文上一页:一切业障海,皆从妄想生;若欲

  忏悔者,端坐念实相。是名第一忏,并除三毒心、攀

  缘心、觉观心。念佛心心相续,忽然澄寂,更无所缘

  念。《大品经》云:无所念者,是名念佛。何等名无所

  念

  即念佛心名无所念,离心无别有佛,离佛无别有

  心,念佛即是念心,求心即是求佛。所以者何

  识无

  形,佛无形。佛无相貌,若也知此道理,即是安心。

  常忆念佛,攀缘不起,则泯然无相,平等不二。入此

  位中,忆佛心谢,更不须征。即看此等心,即是如来

  真实法性之身。

  田中良昭先生认为道信的忏悔与慧能革新的“无相忏悔”相近。道信所引用的《普贤经观》“忏悔偈”是有名的理忏思想偈颂,但是,“并除三毒心”等并不符合《普贤观经》的思想,这就是《观心论》所说的“若能制得三种毒心,三聚净戒自然成就”,这才表现出北宗禅的立场。

  但是,理忏的忏悔思想是隋唐佛教界的共同思想。天台智颉依天台教观,将大乘佛教的理观与忏悔相结合,他在《次第禅门》中将忏悔分为三种:一、作法忏悔,二、观相忏悔,三、无生忏悔。关于无生忏悔,他在《次第禅门》中说:

  三、观天生忏悔,此扶慧法,以明忏悔。……夫

  行人欲行大忏悔者,应当起大悲心,怜愍一切,深达

  罪源。所以者何

  一切诸法本来空寂,尚无有福,况

  复罪耶。但众生不善思维,妄执有为而起无明及与

  爱恚。从此三毒,广作无量无边一切重罪,皆从一念

  不了心生。若欲除灭,但当反观如此心者……如是

  观之不见相貌,不在方所。当知此心毕竟空寂,既不

  见心,不见非心,尚无所观,况有能观。无能无所,颠

  倒想断。既颠倒断,则无无明及与爱恚。无此三毒,

  罪从何生

  复次一切万法,悉属于心,心性尚空,何

  况万法。若无万法,谁是罪业;若不得罪,不得不罪;

  观一切罪,以一切诸罪根本性空常清净故。……行

  此悔者,心如流水,念念之中见普贤菩萨及十方佛,

  故知深观无生名大忏悔。于忏悔中,最尊最妙。一

  切大乘经申明忏悔法,悉以此观为主。

  智颉将这三种忏悔与戒、定、慧三学相联系,无生忏悔是与慧学相配。这是从般若性空的角度,一切诸法本来空寂,所以罪性本空;同时,罪从心起,心性亦空,所以观一切罪本性空常清净。

  在智颉的忏法体系中,“无生忏悔”就是“无相忏悔”,《法华三昧忏仪》说:

  心如梦幻不实,寂然如虚空,无名无相,不可分

  别。……作是忏法,名大忏悔,名庄严海忏悔,名无

  罪相忏悔,名破坏心识忏悔。……行者善观心性犹

  如虚空,于毕竟净心中,见一切法门,通达无阂,亦复

  如是,是名行者观心实相忏悔。

  因为无生忏悔就是观心空寂,无名无相,不见诸罪的相状;从诸法的实相来说,实相无相,因此称为“无罪相忏悔”、“观心实相忏悔”。所以,“无生忏悔”又可以称为“无相忏悔”、“实相忏悔”。

  道宣律师也将忏悔分为三种:理忏、事忏、律忏。其中,理忏通出家、在家,是利根者所修的法,其行仪也是基于般若的空观,由于诸法是空、无我而认为罪性也是空。

  而且,将“无相忏悔”与“离能所分别礼佛”相结合的礼忏文在7世纪中叶便已广泛流行,这就是《法身礼》,或者称为《无相礼》。《法身礼》是以元魏昙摩流支于公元501年所译的《》口来庄严智慧光明人一切佛境界经》为基础,最主要的是其中文殊赞叹如来的十首偈颂。道宣在《释门归敬仪》(661)中曾经提到“文殊十礼”的名称,道世在《法苑珠林》(668)则引作“文殊礼文”,而智异在《集诸经礼忏仪》(730)所收录的《文殊师利礼法身佛文》则已经,具备了相当完整的仪式,在敦煌遗书中则有11件写本,可见其在唐代流行之广。所以,《法身礼》在7世纪时就已经成立,整套完整的仪式最迟在8世纪初就已经完成了。

  《法身礼》的礼拜对象是佛的法身,如《文殊师利无相十礼》第2212页说:

  清凉山中大圣文殊师利菩萨,端坐政(正)看心,

  心亦不可得。至心1)3命敬礼真如法身佛,无色无形

  像,无根无住处,不生不灭敌,敬礼无数(所)观。

  ……诸法由(犹)如幻,如幻不可得,离诸幻法故。一

  切平等礼,无礼无不礼,一礼遍含识,同归实想(相)

  体。普为四恩三有及法界众生同(悟一)如如,归命

  忏悔,至心忏悔。我于三时求罪性,内外中间心实

  无,已无心故诸法寂,三毒四到(倒)悉皆如。……愿

  诸众生等,悉发菩提心,三业恒清净,和南众法身佛。

  在文殊赞佛的十首偈颂中最后一句皆作“敬礼无所观”,就是指法身是观一切法而无所得,是无所往、无所取相的。同时,法身也是五色无相、不生不灭、不住不去、如虚空无边中、如幻不可得,所以《法身礼》是以般若性空思想为主,同时,在“至心忏悔”中,求罪性了不可得,诸法寂灭,这正是“无相忏悔”的思想。因此,《坛经》的无相戒是接受唐代初期以前“无相说”的传统,继承东山法门的无相观而展开。

  所以,通过观察自心,悟罪性本空的“无相忏悔”其实是隋唐佛教忏悔思想的通说,而且以“无相忏悔”为中心而形成的礼忏文在唐代也十分盛行。但是,慧能更将如来藏思想与般若思想相结合,来论证“无相忏悔”,这是慧能南宗禅的特色。

  四、无相戒与如来藏思想

  慧能的禅法另外一个思想来源便是如来藏佛性思想,这是继承从达摩以来的以《楞伽经》印心的传统。在神秀与慧能时代,《楞伽经》为《起信论》所替代,《摩诃般若经》为《金刚般若经》所替代,这是共同趋势。在《六祖坛经》中所提及的“本性”、“自性”,都具有真如、佛性、真心或如来藏自性清净心的意义,它既是一切众生的本性,又是一切众生得以解脱成佛的根据,但是慧能融摄了般若实相无相说而将真性引向了人们的当下之心,这是与传统的佛性如来藏思想的差别处。如《六祖坛经》中说:“自心归依净,一切尘劳妄念,虽在自性,自性不染着,名众中尊,”他所说的本净的自性、人性,主要是指众生之心念念不起妄心执着的本性。慧能的“无相戒”便包含了浓厚的如来藏思想,“见自三身佛”与“归依自性三宝”都深刻地体现了这一点。

  1.“见自三身佛”与如来藏思想

  “无相戒”的主要内容之一就是“见自三身佛”,“于自色身归依清净法身佛,于白色身归依千百亿化身佛,于白色身归依当身圆满报身佛”。在慧能看来,佛教所说的三身佛并非存在于人身之外,而是人的清净心性的自然显现,“此三身佛,从自性上生”,这其实是“三身本有”的如来藏思想。

  三种佛身是如来藏说的主题之一,在三种佛身中,以“法身”最主要。从如来常恒不变,论到众生因位,就是众生身有如来藏。如《大方等如来藏经》说:“一切众生贪欲恚痴诸烦恼中,有如来智、如来眼、如来身,结跏趺坐,俨然不动”,《楞伽经》说:“如来藏自性清净,转三十二相,人于一切众生身中。”如来与如来藏是有色的,有无量相好庄严,这正是初期如来藏说的特色。而且,从此隐隐约约透露出法身与报身存在于众生的心性中。到了《宝性论》,法身(遍入众生),真如(清净不二),(众生有)如来界——种性,是一体三义,如来藏是依此而立名的。如来藏本性清净,在烦恼所藏,还是本净的。本性净而还在烦恼藏中,所以说“一切众生有如来藏”。

  在中国佛教的佛身理论中,比较有影响的是《金光明经》的三身说。《金光明最胜王经》卷二说:

  如来昔在修行地中,为一切众生修种种法,如是

  修习至修行满。修行力故,得大自在。自在力故,随

  众生意,随众生行,随众生界,悉皆了别,不待时,不

  过时,处相应,时相应,行相应,说法相应,现种种身,

  是名化身。……诸如来为诸菩萨得通达故,说于真

  谛。为令解了生死涅榘是一味故,为除身见众生怖

  畏欢喜故,为无边佛法而作本故,如实相应如如、如

  如智,本愿力故,是身得现。具三十二相,八十种好,

  项背圆光,是名应身。……为除诸烦恼等障,为具诸

  善法故,惟有如如、如如智,是名法身。前二种身是

  假名有,此第三身是真实有,为前二身而作根本。何

  以故

  离法如如,离无分别智,一切诸佛无有别法,

  一切诸佛智慧具足,一切烦恼究竟灭尽,得清净佛

  地。是故法如如、如如智,摄一切佛法。

  《金光明经》的三身是化身、应身、法身。法身是理智不二,诸佛完成自利利他事业,“法如如”即是自利业,“如如智”即是利他业。依如来无量无边佛业及愿力而生应化二身。应身则是针对第一义谛菩萨而说;化身则是相应于众生的根机,说种种法。

  智颉在解释《金光明经》时,认为古来的见解皆不出三身隔历之意,因而在《法华文句》卷九(下)力主“三身相即”。《金光明经文句》卷二说:“一异则乖法体,即一而三,即三而一。”三身相即,举法身则具报、应,举报、应也同具其他二身。三身即一,一身即三,是不纵不横的妙身。众生本具法身,如此亦可具报身、应身。

  同时,慧沼《金光明最胜王经疏》在指出“经宗”时说:

  言经宗者,传真谛释云:此经示三身本有,显四

  德无生,开果果忘缘,解如如真实。这里面的“传真谛释”,应该是指真谛三藏补译《金光明经》的“三身品”,后讲说此经而形成的《金光明经疏》。此经以“三身本有,四德无生”为宗旨,这是如来藏系经典比较相通的思想。

  所以,慧能的“见自三身佛”思想主要来源于如来藏系经典“法身”说,法身遍满、一切众生都有如来藏,都说明众生的心性本具法身。在三身中,报身、化身都是依法身而成立,中国的祖师大德在理解“三身”时,逐渐提出“三身相即”、“三身本有”的思想。所以,慧能的“见自三身佛”其实是吸收隋唐佛教界的佛身理论而提出的。

  2.“归依自性三宝”…

《论禅宗无相戒的源流》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