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论禅宗无相戒的源流▪P4

  ..续本文上一页与如来藏思想

  在“无相戒”的最后则是授“无相三归依戒”,《六祖坛经》说:“善知识,慧能劝善知识归依自性三宝。佛者,觉也;法者,正也;僧者,净也。”慧能将三归依落实到人的自心自性上,把向外解脱转化为向内自心的证悟,从而走上内在超越之路。这种将外在的三宝消解到内在的自性三宝,正是如来藏系的思想特征。

  在如来藏法门中,只有自心中本具的常往不变的如来与如来性是究竟的,其余皆为方便。如《胜鬘经》说:“归依第一义者,是归依如来。此(法与僧)二归依第一义,是究竟归依如来。……如来即三归依。”如来在因位,为众生本具的如来藏,而“如来即三归依”,这样三归依则自然是归依自性如来。

  如果三宝为众生自心自性中本具,那么礼敬归依三宝,则为礼敬归依自心中的三宝。这种思想在中国佛教界其实十分流行,如传为法藏所撰《华严经问答》说:

  问:自未来佛还化自现在者,以何文知乎

  答:

  《璎珞经》中第八地菩萨云:自见己身当果,诸佛摩顶

  说法故。已其说灼然,可知。又既诸经,经每云:三

  世佛拜故诸罪业灭,未来诸佛者何为手也

  问:此他

  已成佛拜,何为自未成佛乎

  答:拜他佛之义非无,

  而远疏非近亲。所以者何

  凡诸佛为众生说佛德,

  意为欲令众生自亦得彼果,故令修行。是故众生证

  自当来所得之果德,为欲得彼故不惜身命修行,非为

  得他佛果故修行。是故正今吾令发心修行佛,但吾

  当成佛,非他佛也,此义不疑怪也。……又此吾性佛

  者,即于一切法界有情非情中,全全即在,无非一物

  吾体佛故。若能拜自体佛者,无物不所拜,此亦甚大

  要也。

  自己发心修行,而成就“当成佛”,强调“拜自体佛”。自身中的“当成佛”,又可以称为“自体佛”、“吾性佛”、“吾体佛”。这是基于如来藏思想的“自体”,其经典依据则有《璎珞经》,而在中国最早应该由地论宗南道派发扬光大。

  礼敬归依“自体佛”是地论宗南道派的重要思想,在传为勒那三藏所译《七种礼法》的礼佛行仪中,则表现出这种“自体佛”的思想。本书受到地论宗南道派的影响,体现出批判三阶教的意图。道宣《释门归敬仪》与道世《法苑珠林》都录有《七种礼法》,另外智俨晚年着作《孔目章》中也加以参照,所以此种行认仪在7世纪中叶的长安终南山一带广泛流传。

  七种礼的名称在《释门归敬仪》与《法苑珠林》两书中略有差异,在道宣的引文中,从第一“我慢礼”、第二“唱和礼”开始,伴随着智慧是第三“身心恭敬礼”,自觉法身与自己的关系是第四“发智清净解达佛境界礼”,进而到第五“遍入法界礼敬供养”,第六“正观礼”是说礼拜自身佛,第七“实相三宝自他平等礼”是远离能所、自他的对立从而为真正的礼拜。在这七种礼中,尤其是第六礼与第七礼,最能体现“自体佛”的思想,如《释门归敬仪》所引的文说:

  六、明正观礼自身佛,不外缘境他佛他身。何以

  故

  一切众生自有佛性平等满足,随顺法界缘起炽然,但为迷解有外可观,所以妄倒常沦生死。若能返照,解脱有期。若向他境谓有可观,邪人邪行,经教不许。故云:不观佛、不观法、不观僧,以见自己正法性故。又云:色声见我,名行邪道。是故行人常行礼拜,但见身心,有礼有敬,未能通解,常厌常行。后一通达知心无外,方识自心清净本性,此即自性住佛性也;随力修明,引出佛性也;三只果圆,十地位极,至得果佛性也。此解微妙,唯圣达之。位在下凡,不宜不解不修习也。

  七、明实相三宝自他平等礼者,大意同前。前犹有礼有观,自他两异。今此无自无他,佛凡一如,古今无别。见佛可礼,大邪见人。经云:观身实相,观佛亦然。以实相离念,不可以心取,不可以相求,不可以礼敬,不可不礼敬,礼可礼等,供不供等,安心寂灭,名平等礼。故文殊十礼云:不生不灭故,敬礼无所观。此后二礼寂而能通,福而行道,故使止观双游,真俗并运,心乃虚荡,身实累缘,在凡行学,其相齐此。过此不行,不愚妄习,不足问也。然以随相者,多止得自解。故文云:凡夫浅识,深着五欲,计我见者,莫说此经,以闻不解,重增谤毁,不如不闻,各凡其福。

  七种礼法的第六礼、第七礼,是基于一切众生自有佛性平等,所以不礼敬外在的三宝,只见自己正法性。同时,由于佛性平等,所以佛与凡夫平等一如,无自无他,因此远离种种能所、自他相,证人实相平等。

  柳田圣山通过考察《宗镜录》、及《万善同归集》所引的《七种礼法》,指出《六祖坛经》所主张的自性三归,与《七种礼法》在内容上是完全同一旨趣。同时,他还认为勒那摩提的七种礼法的立场,与达摩的“性净之理”相通,共同是北魏末新兴而生起的如来藏思想的先驱。在第七“实相平等礼”中,“无自无他,凡圣一如,体同用融,如如平等,古今无别”,这与《二人四行论》所说的壁观“自他凡圣等一”、“分别有无寂然无为”相符合。在道世所引的《七种礼法》中说:“欲见佛性,要观己佛,法僧亦尔,”观自身中的佛、法、僧,这与《六祖坛经》所说“归依自性三宝”相类似。但是,柳田圣山却将无相戒从牛头宗导人,这是不妥当的。

  同样,俄藏敦煌文献俄180,被推为地论宗南道派的文献。这是一种注释经论的文书,在提到“三宝”时,举出四种三宝:当常三宝、现常三宝,应化三宝、名字三宝。什么是当常三宝

  此件写本说:

  所以言当常三宝者,一切众生皆有当学之体,即

  体自觉觉他,名为佛宝;即体有轨,名之为法;即体有

  和,名之为僧。即时未会,故称当常三宝。

  “当学之体”就是佛性,佛性之体有自觉觉他、有轨、有和之功用,一切众生皆有佛性,所以,“当常三宝”其实就是“自性三宝”。

  在这件敦煌文书中,认为四种三宝以“当常三宝”为本:

  今若归依三宝,正应礼拜己之世尊,名为法佛。

  由身中法佛为归,后化于我,然后证其现佛。名字、

  应化为而不可依;我之当佛,于已是迹,所以可依;现

  常之佛,亦不可依。我要须礼己之世尊。是以经言:

  不当礼拜诸余世尊。

  归依三宝应该以归依“当常三宝”为究竟,即是归依自性三宝;而归依另外三种三宝,是不究竟的。

  所以,“归依自性三宝”应该说是如来藏思想的重要课题,地论宗南道派的《七种礼法》及俄藏敦煌文献俄c~180,都是强调归依自性三宝的先驱思想。而小岛岱山先生认为《六祖坛经》中见自三身佛与归依自性三宝是五台山系华严思想,其实倒不如说是如来藏思想更加恰当,这也是隋唐佛教界比较流行的思想。

  所以,《六祖坛经》无相戒思想中的“见自三身佛”与“归依自性三宝”都蕴含着浓厚的如来藏思想,“本身相即”、“三身本有”的思想可以说是“见自三身佛”的源流;而华严、地论宗的礼拜“自体佛”、“归依当常三宝”则是“归依自性三宝”的源流。慧能正是继承那个时代佛教界一些通行的思想,融摄入菩萨戒的授受中,从而形成了“无相戒”。

  五、结语

  慧能的南宗禅一向被称为“六祖革命”,表明他有其自身的内在独创性。但是,任何的革新都是对过去的继承与发展,都有其内在的源流,这是我们所强调的。

  学界对慧能“无相戒”考察的成果不少,但是研究有关“无相戒”的源流则较少。我们在前辈先贤的基础上,从戒法授受、思想等方面对“无相戒”的源流进行考察。

  通过对唐代菩萨戒流行情况的考察,明白唐代授菩萨戒仪以发四弘誓愿、忏悔、三归为基本程序。而且,禅宗从道信以来便有自己的授戒仪,而且北宗的授戒仪曾经影响到密宗,所以慧能的授无相戒仪应该是继承东山以来的传统。同时,我们对《六祖坛经》是慧能在戒坛上为大众进行授戒说法这一基本事实进行确认。最后,确定无相戒的菩萨戒系统为“梵网”、“璎珞”,这种以“自性清净心”为戒体的菩萨戒之所以是“无相”,是因为其本身的特点及要求。

  从思想源流上看,慧能的“无相戒”以般若思想与如来藏思想为两大支柱。菩萨戒之所以为“无相戒”,其中便深受《般若经》的“无相尸罗波罗蜜”影响。而且,通过观察自心,悟罪性本空的“无相忏悔”其实是隋唐佛教忏悔思想的通说,而且以“无相忏悔”为中心而形成的礼忏文在唐代也十分盛行,如《法身礼》的流传。

  慧能的“见自三身佛”思想主要来源于如来藏系经典“法身”说,中国的祖师大德在理解“三身”时,逐渐提出“三身相即”、“三身本有”的思想。所以,慧能的“见自三身佛”其实是吸收隋唐佛教界的佛身理论而提出的。而地论宗南道派文献《七种礼法》的“自体佛”以及观自身中的佛、法、僧思想,俄藏敦煌文献俄(1)180的“归依当常三宝”,则是慧能“归依自性三宝”很好的源流。

  所以,慧能正是以菩萨戒授受的基本程序为框架,将般若思想与如来藏思想融摄进来,吸收隋唐佛教界比较盛行的无生忏、三身相即、三身本有、自体佛、归依当常三宝等思想,从而构建出自己具有独创性的“无相戒”。

  我们在考察无相戒源流过程中,对柳田圣山关于“无相戒”来源于牛头宗、小岛岱山关于无相戒起源于华严的性起思想提出自己的看法,认为慧能的“无相戒”是继承东山法门的传统,从思想上来说,应该说般若思想与如来藏思想的结合,从而很好地体现出慧能对传统的继承性及自己的独创性。

  (原载《曹溪禅研究》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

  

《论禅宗无相戒的源流》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