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後宗教存在的政治合法性問題。那麼本世紀提出“和諧世界,從心開始”,則在哲學高度上奠定了佛教存在的神聖性基礎。“和諧”,在中國哲學中意味著“和而不同”,即在政治、宗教、學術等構成的社會共同體中,承認佛教與世間不共的主體性和宗教品格。而“從心開始”,在以唯物主義爲國家哲學的中國,由官方主辦的論壇提出“心”的主導意義,其哲學上的革命意義不言而喻。它亦有“覺今是而昨非”、“重新開始”之意。“從心開始”,走向何處?《普陀山宣言》提出的叁個面向,爲佛教在中國和國際社會發揮更大的作用,擁有更多的話語權,提供了極大的騰挪空間。
心淨國土淨:解決人與自然的關系。舉凡資源、能源、環境等事關人類生存的緊迫問題,佛教能夠提供豐富的思想資源。
心安衆生安:解決人與社會的關系。對于民生問題、社會穩定、政治體製改革、政教關系,教團體製及居士組織等課題,佛教理應像維摩居士當年“遊諸四衢”、“入治政法”一樣,起到化世導俗的職能。
心平天下平:解決人與世界的關系。評論和平與戰爭、宗教間對話、文明的沖突與和諧等課題。佛教界可以後來居上,提出自己獨特的觀點和立場。
中國佛教的“唯心淨土”思想,經《普陀山宣言》的闡釋,在當代中國佛教複興和文化重建中,站上一個新的哲學高度,並將越來越成爲社會各階層的共識。佛教不僅僅提供個人安身立命和明心見性之道,佛教對于社會的穩定、國家的統一、民族的團結和世界的和平,會提供相當多的思想資源。概括言之:
一、以圓融對治極端。佛教是一個和平的宗教,面對越演越烈的宗教極端主義和恐怖主義,佛教對于維持世界和平,可以起到相當大的緩解矛盾、消融沖突的作用。
二、以對話攝服大衆。宗教與宗教和其它思想之間,靠武力解決不了問題,佛教從來都是以理服人,佛教將在對話中日益深入人心,走向世界。
叁、以慈悲消解矛盾。以佛教的慈悲精神,從事社會慈善事業,消解社會矛盾。
四、以批判增進道德。在物質主義盛行、道德淪喪的現時代,佛教把社會批判引入更爲根源性的對內心的批判,熄滅貪、嗔、癡叁種最根本的煩惱。
四、“佛教文化人”的崛起
人間佛教,顧名思義,是佛化人間,提升人的素質,使汙濁的世間轉變爲清淨國土。因此,人間佛教是從青燈黃卷式的傳統寺院,走向世俗社會,從信仰層圈擴散到社會層圈和文化層圈。跳出寺院的圍牆,走向廣闊的社會人群,是新世紀人間佛教運動的必然趨勢。鑒于佛教徒在全世界宗教人口中只占6%的比例,人間佛教的弘化使命和目標,就是面對中國廣大平信徒、佛學愛好者和非佛教信徒,培養造就能轉變世道人心的佛教文化人。
1922年,梁啓超在《什麼是文化》的演講中,對文化作了如下定義:“文化者,人類心能所開積出來之有價值的共業也”。所謂共業,就是社會群體所造就行爲的共同結果,由此形成我們既定的文化和生活環境。
太虛1929年在《文化人與阿賴耶識》演講中認爲,每個人的阿賴耶識與全人類所造之共業緊密相連,由此在時間和空間上延伸擴展,構成“文化的人”的曆史和社會之兩重意義。教育的意義,在于造就莊嚴完美的文化人,這些人必須具有在時間上繼承以往文化,在空間上吸取異域文化,並創新發展,以至無盡未來的長處。
根據梁啓超對“文化”和太虛對“文化人”的論述。文化,即人類以我們主觀意識所推動的行爲所造成的共業。文化人,即具有人文關懷和宗教情操的新人。筆者2007年7月在《複旦大學禅學會發起倡議書》[2]中,闡述了“佛教文化人”在社會中的定位和作用。在此重申“佛教文化人”的觀念[3],以爲人間佛教在新世紀的走向進一解。
(一)佛教文化人超越了傳統四衆弟子的範圍,未必都是佛教信徒,也超越了佛教經營者或佛教經濟人的層次。作爲受過嚴格科學訓練的知識分子,他們之所以服膺佛法,在于佛陀是覺悟宇宙人生真理的先覺者,佛法不依賴神秘的啓示和怪力亂神,更不依賴強力的威權,而是基于對智慧的理性探討和修行實踐的驗證。
(二)佛教文化人中,不乏具有現代管理理念的政商人士。他們知道:管理不僅是對物和數的管理,其上乘境界則是對心的管理。佛教“六和敬”的組織原則和生活倫理,對于建構健康和諧的企業文化和社區文化,提供了具有可操作性的理論支持。而佛陀關于王法正治的一系列教導和大乘六度四攝的精神,爲構建和諧的家國天下,提供了極其豐富的思想資源。
(叁)佛教文化人對社會、民族、天下,有著一份深切的關懷、熱愛和擔當。作爲佛教哲學基礎的緣起法告訴我們:個人的別業與衆生的共業休戚與共,主體的正報與環境的依報息息相關。物質文明和科學技術的發達,並非意味著人類心靈會獲得同步的安甯與快樂。要改善惡質化的自然環境、社會環境和經濟環境,必須從“自淨其意”的心靈淨化開始。
(四)佛教文化人深知文化乃人類共造之業果,人不能離開既定的環境和條件而隨心所欲。但共業是由無數個體的別業所構成,故傑出人物所造的向善別業,可以推動改變衆生的共業,從而推動時代的進步,改善社會的環境。無數個人的阿賴耶識所造之業,構成宇宙大化中無始無終的“恒”流,此所謂衆生無邊、煩惱無盡。但佛教哲學的革命意義,在于轉阿賴耶識中的有漏種子爲無漏種子,故個人的別業和衆生的共業,可以在新生舊滅的“轉”中得到改變,從而使大乘菩薩成熟衆生、莊嚴國土的事業成爲可能,此所謂佛道無上、法門無量。
(五)佛教文化人把“心安”建立在“理得”的基礎上,只有把心定位在與佛菩薩等流的法界之中,才能給心找到終極的托付和安立。把發心成佛、度化一切衆生的目標,落實到當下的菩薩道過程中。
五、余論
佛陀當年把佛教托付給國王大臣和長者居士,就是希望最有能力推動變革的社會精英,在佛教智慧的指引下,實現心能轉物,在人間創建淨土。在當代社會,要改變佛法弘傳的困難,製度和禮儀的革新是必要的。生命會爲自已尋找出路,中國社會的變革,也正在爲佛教的發展重組力量,推動著人間佛教的社會化程度,並建構現代意義上的社團組織。
兩岸佛教的互動,使點點燈光連成一片,形成光光交徹的因陀羅網境界;也使涓涓細流彙成江河,同流入法界衆生之大海。
(提交臺灣玄奘大學、佛教弘誓學院主辦“人間佛教與專業倫理學術會議”論文,2009年5月31日宣讀。)
[1]《從因特網到因陀羅網 從知識經濟到善知識經濟——以中文佛教網站及學術資源爲例》,提交無錫《人間佛教與社會關懷研討會》,2004年10月。
[2]《複旦大學禅學會簡報》第一期,“佛教觀察”網站:http://www.buddha-eye.com/。
[3]王雷泉:《佛教大學與佛教文化人》,刊于《宗教問題探索》2007年文集,上海辭書出版社,2008.12。
刊于《佛教觀察》總第五期,2009年7月;(《當代宗教研究》2009年第3期轉載)
《海峽兩岸“人間佛教”之現況、前景與瓶頸(王雷泉)》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