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海峡两岸“人间佛教”之现况、前景与瓶颈(王雷泉)▪P2

  ..续本文上一页后宗教存在的政治合法性问题。那么本世纪提出“和谐世界,从心开始”,则在哲学高度上奠定了佛教存在的神圣性基础。“和谐”,在中国哲学中意味着“和而不同”,即在政治、宗教、学术等构成的社会共同体中,承认佛教与世间不共的主体性和宗教品格。而“从心开始”,在以唯物主义为国家哲学的中国,由官方主办的论坛提出“心”的主导意义,其哲学上的革命意义不言而喻。它亦有“觉今是而昨非”、“重新开始”之意。“从心开始”,走向何处?《普陀山宣言》提出的三个面向,为佛教在中国和国际社会发挥更大的作用,拥有更多的话语权,提供了极大的腾挪空间。

  心净国土净:解决人与自然的关系。举凡资源、能源、环境等事关人类生存的紧迫问题,佛教能够提供丰富的思想资源。

  心安众生安:解决人与社会的关系。对于民生问题、社会稳定、政治体制改革、政教关系,教团体制及居士组织等课题,佛教理应像维摩居士当年“游诸四衢”、“入治政法”一样,起到化世导俗的职能。

  心平天下平:解决人与世界的关系。评论和平与战争、宗教间对话、文明的冲突与和谐等课题。佛教界可以后来居上,提出自己独特的观点和立场。

  中国佛教的“唯心净土”思想,经《普陀山宣言》的阐释,在当代中国佛教复兴和文化重建中,站上一个新的哲学高度,并将越来越成为社会各阶层的共识。佛教不仅仅提供个人安身立命和明心见性之道,佛教对于社会的稳定、国家的统一、民族的团结和世界的和平,会提供相当多的思想资源。概括言之:

  一、以圆融对治极端。佛教是一个和平的宗教,面对越演越烈的宗教极端主义和恐怖主义,佛教对于维持世界和平,可以起到相当大的缓解矛盾、消融冲突的作用。

  二、以对话摄服大众。宗教与宗教和其它思想之间,靠武力解决不了问题,佛教从来都是以理服人,佛教将在对话中日益深入人心,走向世界。

  三、以慈悲消解矛盾。以佛教的慈悲精神,从事社会慈善事业,消解社会矛盾。

  四、以批判增进道德。在物质主义盛行、道德沦丧的现时代,佛教把社会批判引入更为根源性的对内心的批判,熄灭贪、嗔、痴三种最根本的烦恼。

  

四、“佛教文化人”的崛起

  人间佛教,顾名思义,是佛化人间,提升人的素质,使污浊的世间转变为清净国土。因此,人间佛教是从青灯黄卷式的传统寺院,走向世俗社会,从信仰层圈扩散到社会层圈和文化层圈。跳出寺院的围墙,走向广阔的社会人群,是新世纪人间佛教运动的必然趋势。鉴于佛教徒在全世界宗教人口中只占6%的比例,人间佛教的弘化使命和目标,就是面对中国广大平信徒、佛学爱好者和非佛教信徒,培养造就能转变世道人心的佛教文化人。

  1922年,梁启超在《什么是文化》的演讲中,对文化作了如下定义:“文化者,人类心能所开积出来之有价值的共业也”。所谓共业,就是社会群体所造就行为的共同结果,由此形成我们既定的文化和生活环境。

  太虚1929年在《文化人与阿赖耶识》演讲中认为,每个人的阿赖耶识与全人类所造之共业紧密相连,由此在时间和空间上延伸扩展,构成“文化的人”的历史和社会之两重意义。教育的意义,在于造就庄严完美的文化人,这些人必须具有在时间上继承以往文化,在空间上吸取异域文化,并创新发展,以至无尽未来的长处。

  根据梁启超对“文化”和太虚对“文化人”的论述。文化,即人类以我们主观意识所推动的行为所造成的共业。文化人,即具有人文关怀和宗教情操的新人。笔者2007年7月在《复旦大学禅学会发起倡议书》[2]中,阐述了“佛教文化人”在社会中的定位和作用。在此重申“佛教文化人”的观念[3],以为人间佛教在新世纪的走向进一解。

  (一)佛教文化人超越了传统四众弟子的范围,未必都是佛教信徒,也超越了佛教经营者或佛教经济人的层次。作为受过严格科学训练的知识分子,他们之所以服膺佛法,在于佛陀是觉悟宇宙人生真理的先觉者,佛法不依赖神秘的启示和怪力乱神,更不依赖强力的威权,而是基于对智慧的理性探讨和修行实践的验证。

  (二)佛教文化人中,不乏具有现代管理理念的政商人士。他们知道:管理不仅是对物和数的管理,其上乘境界则是对心的管理。佛教“六和敬”的组织原则和生活伦理,对于建构健康和谐的企业文化和社区文化,提供了具有可操作性的理论支持。而佛陀关于王法正治的一系列教导和大乘六度四摄的精神,为构建和谐的家国天下,提供了极其丰富的思想资源。

  (三)佛教文化人对社会、民族、天下,有着一份深切的关怀、热爱和担当。作为佛教哲学基础的缘起法告诉我们:个人的别业与众生的共业休戚与共,主体的正报与环境的依报息息相关。物质文明和科学技术的发达,并非意味着人类心灵会获得同步的安宁与快乐。要改善恶质化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经济环境,必须从“自净其意”的心灵净化开始。

  (四)佛教文化人深知文化乃人类共造之业果,人不能离开既定的环境和条件而随心所欲。但共业是由无数个体的别业所构成,故杰出人物所造的向善别业,可以推动改变众生的共业,从而推动时代的进步,改善社会的环境。无数个人的阿赖耶识所造之业,构成宇宙大化中无始无终的“恒”流,此所谓众生无边、烦恼无尽。但佛教哲学的革命意义,在于转阿赖耶识中的有漏种子为无漏种子,故个人的别业和众生的共业,可以在新生旧灭的“转”中得到改变,从而使大乘菩萨成熟众生、庄严国土的事业成为可能,此所谓佛道无上、法门无量。

  (五)佛教文化人把“心安”建立在“理得”的基础上,只有把心定位在与佛菩萨等流的法界之中,才能给心找到终极的托付和安立。把发心成佛、度化一切众生的目标,落实到当下的菩萨道过程中。

  

五、余论

  佛陀当年把佛教托付给国王大臣和长者居士,就是希望最有能力推动变革的社会精英,在佛教智慧的指引下,实现心能转物,在人间创建净土。在当代社会,要改变佛法弘传的困难,制度和礼仪的革新是必要的。生命会为自已寻找出路,中国社会的变革,也正在为佛教的发展重组力量,推动着人间佛教的社会化程度,并建构现代意义上的社团组织。

  两岸佛教的互动,使点点灯光连成一片,形成光光交彻的因陀罗网境界;也使涓涓细流汇成江河,同流入法界众生之大海。

  (提交台湾玄奘大学、佛教弘誓学院主办“人间佛教与专业伦理学术会议”论文,2009年5月31日宣读。)

  [1]《从因特网到因陀罗网 从知识经济到善知识经济——以中文佛教网站及学术资源为例》,提交无锡《人间佛教与社会关怀研讨会》,2004年10月。

  [2]《复旦大学禅学会简报》第一期,“佛教观察”网站:http://www.buddha-eye.com/。

  [3]王雷泉:《佛教大学与佛教文化人》,刊于《宗教问题探索》2007年文集,上海辞书出版社,2008.12。

  

刊于《佛教观察》总第五期,2009年7月;(《当代宗教研究》2009年第3期转载)

  

《海峡两岸“人间佛教”之现况、前景与瓶颈(王雷泉)》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