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乘百法明門論直解▪P3

  ..續本文上一頁除衆生痛苦;所以無嗔是慈的主體,不害是悲的主體。即不害能克服害心所,從而産生悲憫。

   四、煩惱六者:(一)貪。(二)嗔。(叁)癡。(四)慢。(五)疑。(六)不正見。

   【今譯】第四類根本煩惱心所有六種:一是貪心所。二是嗔心所。叁是癡心所。四是慢心所。五是疑心所。六識不正見心所。

   【評析】此處介紹六種根本煩惱。一是貪,即對叁界內的一切存在及其原因生起愛戀執著的心理。此心所能障礙無貪,使衆生生死輪回不止,在叁界中長受輪轉的痛苦。這裏說的原因,甚至包括無漏法,如愛戀執著佛果、涅pan等,也屬貪。

   二是嗔,即對各種苦及其原因生起憎恨的心理。此心所能障礙無嗔,並成爲不安定性及惡行的依托對象。

   叁是癡,即對于一切事和一切理迷惑愚暗的心理。癡就是無明,對佛法、因果、真理等迷惑愚暗,能生疑惑,引邪見,貪等煩惱由此而起,造各種惡業,結各種苦果。所以,此心所能障礙無癡,並成爲一切苦果生起的依托對象。

   四是慢,即自恃所長、待人傲慢的心理。這是由于有我執而産生的擡高自己的心理,導致對他人的一切都心存輕視,由此而流轉生死輪回,遭受各種痛苦。

   五是疑,即對各種真理存有疑慮的心理。由于對真理有疑慮,所以此心所能障礙善法的生起。佛教所說的疑,特別指對佛教道理的懷疑。如《瑜伽師地論》第五十八卷說,這疑的對象有五種,即疑他世作用(指在這一生結束後,還有後世的生命)、疑因、疑果、疑四谛(苦谛、集谛、滅谛、道谛)、疑叁寶(佛、法、僧)。

   六是不正見,也稱惡見,即對各種真理産生的顛倒見解。此心所以汙染的慧心所爲主體,能障礙善見,感招苦果。

   惡見有五類。一是薩迦耶見,也稱身見,即在五蘊身中執著“我”和“我所”,由此而生起其它各種惡見。二是邊執見,即對“斷”、“常”兩邊的執著,“斷”是認爲人死後什麼都沒有了,“常”是認爲有一永恒不變的主體(如自我、或靈魂等),流轉于生死輪回之間。由于有這種邊執見,就障礙了非斷非常的中道,也障礙了出離生死的修行(即滅谛)。叁是邪見,即否定因果、否定作用(如不承認善惡行爲的作用)、否定事實(如不承認世間有真阿羅漢)等。四是見取見,即認取各種惡見中的一種,執著其最爲優勝,並執著能依靠此見而證得清淨的道果。五是戒禁取見,即對根據各種惡見而受的戒律或奉行的禁忌執著爲最優勝,執著能由此而證得清淨的道果。因此就産生了各種毫無利益的勤奮刻苦。

   五、隨煩惱二十者:(一)忿。(二)恨。(叁)惱。(四)覆。(五)诳。(六)谄。(七)jiao。(八)害。(九)嫉。 (十)悭。(十一)無慚。(十二)無愧。(十叁)不信。(十四)懈怠。(十五)放逸。(十六)昏沈。(十七)掉舉。(十八)失念。(十九)不正知。(二十)散亂。

   【今譯】第五類隨煩惱心所有二十種:一是忿。二是恨。叁是惱。四是覆。五是诳。六是谄。七是驕。八是害。九是嫉。十是悭。十一是無慚。十二是無愧。十叁是不信。十四是懈怠。十五是放逸。十六是昏沈。十七是掉舉。十八是失念。十九是不正知。二十是散亂。

   【評析】此處介紹隨煩惱。隨煩惱有二十種,其中,前十種稱爲小隨煩惱,第十一、十二種稱爲中隨煩惱,後八種稱爲大隨煩惱。以下對二十種隨煩惱作一簡述。

   一是忿,指對當前不利的環境憤怒發作的心理。即對當前可見可聞的不順心的環境(包括他人、他人的見解等),産生憤怒,作出粗暴的行爲或語言的反映,或鬥毆,或辱罵。

   二是恨,即怨恨的心理。此心所由忿爲先導,心懷怨恨,久久不忘,並因此而産生焦躁煩惱。忿與恨的區別在于:忿是由當前的環境而産生的,恨是藏在心裏久久不忘。

   叁是惱,即惱怒的心理。此心所由忿和恨爲先導,即對先前的憤恨一直不能忘懷,再接觸到當前的不順心環境,心中的憤恨難以克製,便作出狂暴的行爲或發出惡毒的言辭。

   四是覆,即隱瞞的心理。指在自己作了罪惡的行爲後,唯恐失去名譽和利益,便加以隱瞞。而隱瞞罪行的人,心裏往往懊悔煩惱,忐忑不安。此心所既是貪也是癡,即唯恐失去名譽和利益,是貪的表現;而不怕將來會受苦果,是愚癡的表現。

   五是诳,即欺騙的心理。指爲了獲得名或利,假裝有德之士的樣子,以此欺騙他人。這是一種不正當的生活方式。

   六是谄,即谄媚他人的心理。指爲了蒙蔽他人,設置各種變通方法,以投其所好;或是爲了掩蓋自己的過失,表現出特殊的威儀,使師友們不能認識他的本來面目,所以谄使其人不能接受師友的正確教誨。

   七是驕,即驕傲的心理。指對于自己的成功,深深地貪愛執著,陶醉于此,並以此自傲,由此而産生了其它種種不良心理。

   八是害,即損害他人的心理。指對衆生沒有悲憫之心,所以損害他人。

   九是嫉,即嫉妒的心理。指謀求自己的名利,不能容忍別人的榮耀,聽到或見到別人的成功時,便心生嫉妒,身心不甯。

   十是悭,即吝啬的心理。指對自己所擁有的財産或修行、行事等方法,深深地貪愛,不願慷慨地施舍,而是秘密地積蓄或保藏。

   十一是無慚,即不知羞慚的心理。指沒有自尊,也不敬重善法,反而輕視賢者,排斥善法,對錯誤和罪惡則不感到羞恥,從而生起各種惡行。

   十二是無愧,即不知羞愧的心理。指對于世間的道德、法律、輿論等,毫無顧忌,崇拜凶暴之人,倚重惡法,對錯誤和罪惡不感到羞恥,從而生起各種惡行。

   十叁是不信,即不能産生信仰和信心的心理,尤其指對佛教道理不能生信。即對真實道理、叁寶功德、能證佛道,不能深信不疑,不能樂于求證,汙染其它心和心所。對修行來說,不信能進而産生懈怠。

   十四是懈怠,即懶惰松懈的心理。指對應修的善法,懶于修習;對應斷的惡事,懶于斷除,從而滋長了不良的心理。此外,對惡事勤奮努力地去做,也應看作是懈怠,因爲這會使善法退步乃至喪失。

   十五是放逸,即放縱、放任的心理。指對不善的事不能防止,對善事不能加緊修習,由此增長了惡法,而減損了善法。此心所是由于懈怠和貪、嗔、癡,不能防止惡、修習善,所以總的稱爲放逸。

   十六是昏沈,即昏昧沈重的心理。由于其本性是昏昧沈重,此心所也使共同生起的其它心與心所都不能勝任其功能。此心所能障礙輕安的生起,能障礙觀的修習。

   十七是掉舉,即不能寂靜的心理。由于其本性是不能寂靜,此心所也擾亂了共同生起的其它心與心所,使它們都不能保持寂靜。所以,此心所能障礙定的修習。

   十八是失念,也稱忘念,即對被認識對象不能清楚地記憶的心理。失念的原因在于愚癡。在修行中,失念能生起散亂。據熊十力《佛家名相通釋》說:“故此中失念,亦不是通途心理學之觀點。即非就記憶力缺乏爲言,卻是就日常生活或修養功夫上有時忘失正念,即說此等現象,名爲失念。《廣論》以于諸善法不能明記,爲失念之自性,確是釋迦以來相傳本旨。”

   十九是不正知,即對于被認識對象得出錯誤的、歪曲的認識。不正知往往會引發惡性的身業(行爲)和語業(言辭),從而毀戒和犯戒。

   二十是散亂,即心在認取對象時處于流散雜亂、躁動紛擾的狀態,使同時生起的心和心所也處于散亂狀態,不能安住于認識對象上,所以能障礙定,並引發惡慧。掉舉與散亂的區別在于:掉舉是在同一對象上不斷變化見解,散亂是不斷地變化認取對象。

   六、不定四者:一悔。二眠。叁尋。四伺。

   【今譯】第六類不定心所有四種:一是悔。二是眠。叁是尋。四是伺。

   【評析】此處介紹不定心所。一是悔,也稱惡作,即厭惡先前所做的事而追悔的心理。此外,追悔先前不做某事,也屬悔心所。由于追悔,使心不能安住,所以此心所能障礙止。

   二是眠,即睡眠、瞌睡中的心理狀態,此類狀態使身體不能自由活動,心變得極爲遲鈍,五識停止活動,只有第六識還能生起,但不能進行清晰的觀察。

   關于尋和伺,據《成唯識論》:“尋謂尋求”,“伺謂伺察”。“尋求”與“伺察”都是觀察之義,此處含觀察、思索、推測等意思。唯識學認爲此二心所都只與第六意識相應,所以實際上是與第六識共同形成了判斷、推理等思維活動。二心所的區別據《成唯識論》,是“不深推度”與“深推度”。即“尋”心所只是作淺層次的粗略的判斷和推理,而“伺”心所能作深層次的細微的判斷和推理。二心所的思維活動能導致身心安甯或身心不安。此二心所是以遍行心所中的思和別境心所中的慧爲自己的主體。另外,在“叁分別”中,尋、伺與第六識共同形成了“自性分別”,即對現前事物的判斷和推理;慧與第六識共同形成了“計度分別”,即對非現前事物的判斷和推理;而念心所與第六識共同形成了“隨念分別”,即對已經熟悉習慣的事物的記憶。

   第叁色法,略有十一種:一眼。二耳。叁鼻。四舌。五身。六色。七聲。八香。九味。十觸。十一法處所攝色。

   【今譯】第叁大類是色法,大略有十一類:一是眼根,〔即視覺機製。〕二是耳根,〔即聽覺機製。〕叁是鼻根,〔即嗅覺機製。〕四是舌根,〔即味覺機製。〕五是身根,〔即觸覺機製。〕六是色境,〔即顔色等一切視覺對象。〕七是聲境,〔即聲音等一切聽覺對象。〕八是香境,〔即氣味等一切嗅覺對象。〕九是味境,〔即味道等一切味覺對象。〕十是觸境,〔即身體直接接觸到…

《大乘百法明門論直解》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