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論佛教中的實在論和反實在論--暨論實體自性與特性自性▪P6

  ..續本文上一頁實體自性實際上是不存在的,實際上存在的只是特性自性。

  法尊另外舉了個例子:“如是諸法雖無自性,而因緣和合時,從無自性中,亦有作用生。”“如氫氣、氧氣中無水,和合則有水生。”[19]此例正好說明問題。氫和氧和合時能有水生(即在一定條件下能發生化學反應生成水),但氫和其他物質就不能和合生水,這正是因爲水並非無一點點自性,水是由氫元素和氧元素構成的,一個水分子是由兩個氫原子和一個氧原子構成的,這就決定了水的那一點點自性,即特性自性,決定了水只能由氫和氧和合而成,不能由其他物質和合而成。所以,因果不亂,並非沒有任何自性,只能說沒有實體自性,但必須有特性自性。

  六、結語

  中觀兩派的“無自性”觀也與他們的解脫論互不相違。與唯識相仿,中觀的見道,是無分別智見空性,因此,“一切法無自性”,至少是勝義谛無自性,就是必要的前提。在此我們看到,唯識和中觀都說,見道時是無分別智證真如或見空性,即都強調見道時是一無所見,但見道時一無所見究竟意味著什麼?

  對見道時一無所見若作進一步推論,則各宗說的全不一樣。應成派說:既然勝義谛中無自性,那麼世俗谛中也應無自性;自續派說,這不妨礙世俗谛有自性;唯識宗說,這也不妨礙八識等實法在亦俗亦真谛中存在(自性)。對于這些全不相同、乃至相互矛盾的說法,究竟該如何看待呢?

  大乘各宗都認爲,真如或空性,並非在諸法(一切事物)之外獨立存在,而就存在于每一法(事物)之中。既然如前所說,見道時見空性並不是說世間法不存在,世間法是存在的,那麼,見道時只是無分別智不以它們爲對象,所以世間法隱沒了,真如或空性顯現了。

  這樣,在此問題上可以肯定的只有兩點:一是見道時一切法存在,二是見道時一無所見。至于此時,這些法有自性還是無自性?有自性的話,自性是處在什麼層次上?這些問題,在經典中都是沒有定論的,因此,各宗都可以各說各的。甚至,如前所說,即使小乘說有實體(自性),也不與其教理想違,因爲小乘的見道是見四谛。

  由此或許我們可以明白,佛教大小乘諸宗在此問題上的分歧,爲何能持續一、二千年而不得解決。曆來各宗對此問題的解決辦法都是:首先,承認各宗都是佛教,因此都有合理性。其次,各自在經典中尋找自己的依據,以判教的方式,宣布自宗見解最高,即了義,其他宗爲不了義。

  但筆者以爲,究實而論各宗都解決了一些重要問題而遺留了另一些重要問題未決。以大乘的唯識宗和中觀的自續派、應成派叁家來說:

  唯識在說明因果連續與因果不亂上,最清楚最有力。第八識就其能生起世界萬物的作用來說,無疑充當了終極存在的角色,成爲世界萬物統一性的根本依據。但該學說的“見道時無分別智一無所見”的見解,以及“若執諸識真實有者,亦爲法執”的論斷,似乎又取消了其苦心樹立的第八識的終極存在的地位,不免有些尴尬。[21]

  中觀自續派強調了勝義谛中“一切法無自性”,又以世俗谛的諸法自性來解釋因果不亂,盡管對堅持中觀立場和保持因果不亂這兩方面都兼顧到了,但其世俗谛自性,雖也可以解釋爲僅是特性,卻也不能完全避免實體之嫌,如應成派就仍將其自性看成是實體而予以痛斥。

  中觀應成派強調“一切法無自性”是個普遍結論,世俗谛也不例外。此說雖然堅持了學理的一致性和純粹性,因而破實體(即破我執和法執)最爲有力;但其對因果何以不亂的說明顯得力不從心,最後以“且汝所問果因何由不亂,未達空性證一切種智,佛不許問”[20]之論斷杜絕人們對此的討論。

  由此看來,叁家各有所長,也各有所短。

  最後,說自性可以不是實體而是特性,隨之産生的問題是:沒有實體,何來特性?這一問題,實際上在哲學中也已有爭論。隨著量子力學的興起,世人對物質實體已越來越傾向于否定。因此,在否定了實體後,物質是否還有實在性等問題引起了激烈爭論。由于這又是一個很大的話題,本文限于篇幅,不作展開了。

  注釋:

  ⑴ 法尊:《〈四宗要義〉講記》,《〈四宗要義講記〉與〈入中論講記〉合刊》(以下簡稱《合刊》),第13頁。浙江叁門縣多寶講寺印。

  ⑵ 《呂澄佛學論著選集》,第5卷,2548-2549頁。齊魯書社,1991年版。

  ⑶ 《呂澄佛學論著選集》,第4卷,2370-2371頁。齊魯書社,1991年版。

  ⑷ 法尊:《四宗要義講記》,《合刊》,第35頁。

  ⑸ 同上。

  ⑹ 法尊:《中觀宗“不許諸法有自相”的問題》,《法尊文集》,中國佛教文化研究所2000年出版。

  ⑺ 法尊:《〈唯識叁十頌〉懸論》,《法尊文集》,中國佛教文化研究所,2000年出版。

  ⑻ 法尊:《四宗要義講記》,《合刊》,第41頁。

  ⑼ 應成派的這種狀況,或許可稱爲關系實在論,有興趣者可參見羅嘉昌的《從物質實體到關系實在》(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6年版)和《場與有--中外哲學的比較與融通》(東方出版社,1994年版)。本文不作展開。

  ⑽ 法尊:《入中論講記》,《合刊》,第102頁。

  ⑾ 宗喀巴大師著,法尊譯:《菩提道次第廣論》,第430頁。

  ⑿ 法尊:《四宗要義講記》,《合刊》,第37頁。

  ⒀ 同上。

  ⒁ 同上。

  ⒂ 法尊:《入中論講記》,《合刊》,第86頁。

  ⒃ 法尊:《入中論講記》,《合刊》,第89頁。

  ⒄ Elizabeth Napper 著,劉宇光譯:《緣起與性空》,第90頁,志蓮淨苑文化部,2003年版。

  ⒅ 法尊:《唯識叁十頌》懸論,《法尊文集》,中國佛教文化研究所,2000年出版。

  ⒆ 同上。

  ⒇ 法尊:《入中論講記》,《合刊》,第92頁。

  (21)實際上各宗未解決的難題不止本文所說。以唯識宗爲例,唯識宗中還有一些重大問題需要探究。例如,第八識自己的種子由何而來?一般的事物,種子生現行,現行當即熏成新種。但不能認爲第八識也是這個模式,因爲現行第八識只是所熏,不是能熏,所以不能熏成自己的種子。也不能認爲第八識無需種子,是自己連續相生或持續存在。因爲連續相生是不可能的,前一瞬間的第八識滅後,沒有能力再生後一瞬間的第八識。而第八識如能持續存在,那就是不變的實體了,就成了佛教自己批判的自我或靈魂了。于是有兩種說法。一是認爲,“第八親種不依現熏,唯依前念自類種子爲因續生。”(慕藏:《唯識學中的幾個難題(續二)》,《浙江佛教》,2002年第3期)這就是說,第八識的種子是依靠種子自己連續生起。但這又會産生一個難題:種子要麼生現行,要麼生自種。其他種子都不能同時産生兩個結果,爲什麼第八識的種子能既生現行又生自種?(當然更不能認爲,前一瞬間的第八識種子生了現行後,後一瞬間又有新的第八識種子生現行,因爲這樣一來,衆生在無數世中有無數個瞬間,這就需要有無數個第八識的種子。)第二種說法是法尊對唯識的指責:說唯識的第八識種子是由其他識熏成的(參見法尊的《〈唯識叁十頌〉懸論》),這大概說的是第七識的相分熏。相分熏是指前七識的四分生成後,其相分能在第八識中熏成相分種子和本質種子。第七識相分的本質是第八識的見分,所以第七識相分熏的結果就熏成了第八識的見分種子。而見分與自證分和證自證分是同種,所以歸根結底,第八識自體(即自證分)的種子是由第七識熏成的。這在理論上是能說通的。至于法尊指責何以第八識的種子要由他識熏成,這大概要到七八二識概念形成的曆史過程中去尋找原因了。因爲最初在六識之外,只立了一個識,謂根本識,此識有現行態有種子態。到世親時,八識體系完全成熟,八識均有現行和種子。如此看來,或許可說,第八識和第七識關系緊密,難以完全分開。當然,此處只是提供一個思路,第八識的種子問題還可再作深入研究。

  參考文獻

  《阿含經》

  《瑜伽師地論》

  《成唯識論》

  《成唯識論述記》

  《攝大乘論》

  《中論》

  土觀·羅桑卻吉尼瑪著,劉立千譯:《土觀宗派源流》,民族出版社,2000年版。

  《法尊文集》,中國佛教文化研究所,2000年出版。

  法尊:《〈四宗要義講記〉與〈入中論講記〉合刊》,第41頁。浙江叁門縣多寶講寺印。

  郭良鋆:《佛陀和原始佛教思想》,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7年版。

  弘學編著:《部派佛教》,巴蜀書社,1999年。

  Elizabeth Napper 著,劉宇光譯:《緣起與性空》,志蓮淨苑文化部,2003年5月版。

  羅嘉昌:《從物質實體到關系實在》,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6年版。

  羅嘉昌 鄭家棟主編:《場與有--中外哲學的比較與融通》,東方出版社,1994年版。

  林德宏:《科學思想史》,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1985年版。

  潘永祥等編:《自然科學概述》,北京大學出版社,1986年版。

  莫裏茨·石裏克:《自然哲學》, 商務印書館, 陳維杭譯, 1984年版。

  

《論佛教中的實在論和反實在論--暨論實體自性與特性自性》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