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实体自性实际上是不存在的,实际上存在的只是特性自性。
法尊另外举了个例子:“如是诸法虽无自性,而因缘和合时,从无自性中,亦有作用生。”“如氢气、氧气中无水,和合则有水生。”[19]此例正好说明问题。氢和氧和合时能有水生(即在一定条件下能发生化学反应生成水),但氢和其他物质就不能和合生水,这正是因为水并非无一点点自性,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构成的,一个水分子是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的,这就决定了水的那一点点自性,即特性自性,决定了水只能由氢和氧和合而成,不能由其他物质和合而成。所以,因果不乱,并非没有任何自性,只能说没有实体自性,但必须有特性自性。
六、结语
中观两派的“无自性”观也与他们的解脱论互不相违。与唯识相仿,中观的见道,是无分别智见空性,因此,“一切法无自性”,至少是胜义谛无自性,就是必要的前提。在此我们看到,唯识和中观都说,见道时是无分别智证真如或见空性,即都强调见道时是一无所见,但见道时一无所见究竟意味着什么?
对见道时一无所见若作进一步推论,则各宗说的全不一样。应成派说:既然胜义谛中无自性,那么世俗谛中也应无自性;自续派说,这不妨碍世俗谛有自性;唯识宗说,这也不妨碍八识等实法在亦俗亦真谛中存在(自性)。对于这些全不相同、乃至相互矛盾的说法,究竟该如何看待呢?
大乘各宗都认为,真如或空性,并非在诸法(一切事物)之外独立存在,而就存在于每一法(事物)之中。既然如前所说,见道时见空性并不是说世间法不存在,世间法是存在的,那么,见道时只是无分别智不以它们为对象,所以世间法隐没了,真如或空性显现了。
这样,在此问题上可以肯定的只有两点:一是见道时一切法存在,二是见道时一无所见。至于此时,这些法有自性还是无自性?有自性的话,自性是处在什么层次上?这些问题,在经典中都是没有定论的,因此,各宗都可以各说各的。甚至,如前所说,即使小乘说有实体(自性),也不与其教理想违,因为小乘的见道是见四谛。
由此或许我们可以明白,佛教大小乘诸宗在此问题上的分歧,为何能持续一、二千年而不得解决。历来各宗对此问题的解决办法都是:首先,承认各宗都是佛教,因此都有合理性。其次,各自在经典中寻找自己的依据,以判教的方式,宣布自宗见解最高,即了义,其他宗为不了义。
但笔者以为,究实而论各宗都解决了一些重要问题而遗留了另一些重要问题未决。以大乘的唯识宗和中观的自续派、应成派三家来说:
唯识在说明因果连续与因果不乱上,最清楚最有力。第八识就其能生起世界万物的作用来说,无疑充当了终极存在的角色,成为世界万物统一性的根本依据。但该学说的“见道时无分别智一无所见”的见解,以及“若执诸识真实有者,亦为法执”的论断,似乎又取消了其苦心树立的第八识的终极存在的地位,不免有些尴尬。[21]
中观自续派强调了胜义谛中“一切法无自性”,又以世俗谛的诸法自性来解释因果不乱,尽管对坚持中观立场和保持因果不乱这两方面都兼顾到了,但其世俗谛自性,虽也可以解释为仅是特性,却也不能完全避免实体之嫌,如应成派就仍将其自性看成是实体而予以痛斥。
中观应成派强调“一切法无自性”是个普遍结论,世俗谛也不例外。此说虽然坚持了学理的一致性和纯粹性,因而破实体(即破我执和法执)最为有力;但其对因果何以不乱的说明显得力不从心,最后以“且汝所问果因何由不乱,未达空性证一切种智,佛不许问”[20]之论断杜绝人们对此的讨论。
由此看来,三家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
最后,说自性可以不是实体而是特性,随之产生的问题是:没有实体,何来特性?这一问题,实际上在哲学中也已有争论。随着量子力学的兴起,世人对物质实体已越来越倾向于否定。因此,在否定了实体后,物质是否还有实在性等问题引起了激烈争论。由于这又是一个很大的话题,本文限于篇幅,不作展开了。
注释:
⑴ 法尊:《〈四宗要义〉讲记》,《〈四宗要义讲记〉与〈入中论讲记〉合刊》(以下简称《合刊》),第13页。浙江三门县多宝讲寺印。
⑵ 《吕澄佛学论着选集》,第5卷,2548-2549页。齐鲁书社,1991年版。
⑶ 《吕澄佛学论着选集》,第4卷,2370-2371页。齐鲁书社,1991年版。
⑷ 法尊:《四宗要义讲记》,《合刊》,第35页。
⑸ 同上。
⑹ 法尊:《中观宗“不许诸法有自相”的问题》,《法尊文集》,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2000年出版。
⑺ 法尊:《〈唯识三十颂〉悬论》,《法尊文集》,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2000年出版。
⑻ 法尊:《四宗要义讲记》,《合刊》,第41页。
⑼ 应成派的这种状况,或许可称为关系实在论,有兴趣者可参见罗嘉昌的《从物质实体到关系实在》(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和《场与有--中外哲学的比较与融通》(东方出版社,1994年版)。本文不作展开。
⑽ 法尊:《入中论讲记》,《合刊》,第102页。
⑾ 宗喀巴大师着,法尊译:《菩提道次第广论》,第430页。
⑿ 法尊:《四宗要义讲记》,《合刊》,第37页。
⒀ 同上。
⒁ 同上。
⒂ 法尊:《入中论讲记》,《合刊》,第86页。
⒃ 法尊:《入中论讲记》,《合刊》,第89页。
⒄ Elizabeth Napper 着,刘宇光译:《缘起与性空》,第90页,志莲净苑文化部,2003年版。
⒅ 法尊:《唯识三十颂》悬论,《法尊文集》,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2000年出版。
⒆ 同上。
⒇ 法尊:《入中论讲记》,《合刊》,第92页。
(21)实际上各宗未解决的难题不止本文所说。以唯识宗为例,唯识宗中还有一些重大问题需要探究。例如,第八识自己的种子由何而来?一般的事物,种子生现行,现行当即熏成新种。但不能认为第八识也是这个模式,因为现行第八识只是所熏,不是能熏,所以不能熏成自己的种子。也不能认为第八识无需种子,是自己连续相生或持续存在。因为连续相生是不可能的,前一瞬间的第八识灭后,没有能力再生后一瞬间的第八识。而第八识如能持续存在,那就是不变的实体了,就成了佛教自己批判的自我或灵魂了。于是有两种说法。一是认为,“第八亲种不依现熏,唯依前念自类种子为因续生。”(慕藏:《唯识学中的几个难题(续二)》,《浙江佛教》,2002年第3期)这就是说,第八识的种子是依靠种子自己连续生起。但这又会产生一个难题:种子要么生现行,要么生自种。其他种子都不能同时产生两个结果,为什么第八识的种子能既生现行又生自种?(当然更不能认为,前一瞬间的第八识种子生了现行后,后一瞬间又有新的第八识种子生现行,因为这样一来,众生在无数世中有无数个瞬间,这就需要有无数个第八识的种子。)第二种说法是法尊对唯识的指责:说唯识的第八识种子是由其他识熏成的(参见法尊的《〈唯识三十颂〉悬论》),这大概说的是第七识的相分熏。相分熏是指前七识的四分生成后,其相分能在第八识中熏成相分种子和本质种子。第七识相分的本质是第八识的见分,所以第七识相分熏的结果就熏成了第八识的见分种子。而见分与自证分和证自证分是同种,所以归根结底,第八识自体(即自证分)的种子是由第七识熏成的。这在理论上是能说通的。至于法尊指责何以第八识的种子要由他识熏成,这大概要到七八二识概念形成的历史过程中去寻找原因了。因为最初在六识之外,只立了一个识,谓根本识,此识有现行态有种子态。到世亲时,八识体系完全成熟,八识均有现行和种子。如此看来,或许可说,第八识和第七识关系紧密,难以完全分开。当然,此处只是提供一个思路,第八识的种子问题还可再作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阿含经》
《瑜伽师地论》
《成唯识论》
《成唯识论述记》
《摄大乘论》
《中论》
土观·罗桑却吉尼玛着,刘立千译:《土观宗派源流》,民族出版社,2000年版。
《法尊文集》,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2000年出版。
法尊:《〈四宗要义讲记〉与〈入中论讲记〉合刊》,第41页。浙江三门县多宝讲寺印。
郭良鋆:《佛陀和原始佛教思想》,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
弘学编着:《部派佛教》,巴蜀书社,1999年。
Elizabeth Napper 着,刘宇光译:《缘起与性空》,志莲净苑文化部,2003年5月版。
罗嘉昌:《从物质实体到关系实在》,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
罗嘉昌 郑家栋主编:《场与有--中外哲学的比较与融通》,东方出版社,1994年版。
林德宏:《科学思想史》,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年版。
潘永祥等编:《自然科学概述》,北京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
莫里茨·石里克:《自然哲学》, 商务印书馆, 陈维杭译, 1984年版。
《论佛教中的实在论和反实在论--暨论实体自性与特性自性》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