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張曼濤主編之現在佛教學術叢刊33《華嚴思想論集》頁17~32,大乘文化出版社1978年版。
[20]王維濡染的佛學以南北禅爲主,請參見筆者〈論王維宦隱與大乘般若空性的關系〉一文,收于《唐代詩歌與禅學》頁73,東大圖書公司1997年版。也有認爲王維受華嚴宗影響者,如陳允吉〈王維與華嚴宗詩僧道光〉一文,收于《唐音佛教辯思錄》頁39,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至于淨土思想,或從卷20〈西方變畫贊並序〉、〈給事中窦紹爲亡弟故驸馬都尉于孝義寺浮圖畫西方阿彌陀變贊並序〉等知其略有關涉。
[21]陳允吉〈王維辋川集之孟城坳〉佛理發微認爲辋川別業的購置不晚于唐玄宗開元中葉。見《王維研究》第2輯,頁48,叁秦出版社1996年版。但葉淑麗取張清華《詩佛王摩诘傳》之說,認爲辋川別業于天寶叁年開始營造。見氏著〈王維辋川集詩的禅趣〉,《嘉南學報》22期。羅宗濤〈辋川集中王維、裴迪詩作異同之探討〉一文則認爲必在安史亂前。約爲天寶八、九年間。見1996年《中國文學史暨文學批評學術研討會》會議論文。本文綜采陳、羅二人之說,但如以藍田、辋川別業實一的角度爲論,則當爲開元中葉。
[22]Heidegger,1971,Poetry,Language,Thought,Harper&Row Pubishers,P211~229參看成窮等譯《海德格爾詩學文集》頁135~150。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1992年版。
[23]王福耀《王維詩選》頁4,遠流出版社1988年版。
[24]見陸潤棠〈從電影手法角度分析王維的自然詩〉,收于《中西比較文學論集》頁157。時報文化1980年版。
[25]見入谷仙介《王維研究》頁589~590。日本?創文社昭和56年2版。
[26]見葉維廉〈王維與純粹經驗美學〉,《純文學》10卷3期。
[27]見袁保新〈憂懼心境在海德格基本存有學中的地位〉《鵝湖》月刊2卷7、8期。
[28]明顧起經注《類箋王右丞全集》頁717。學生書局1970年版。
[29]見《千首唐人絕句》頁111,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
[30]原田憲雄《王維》頁311,日本集英社昭和54年版。
[31]羅宗濤〈辋川集中王維、裴迪詩作異同之探討〉發表于1996年12月《中國文學史暨文學批評學術研討會》。
[32]轉引自《千首唐人絕句》頁115。
[33]王國璎《中國山水詩研究》指出王維詩能捕捉刹那間的自然現象,“也就是與物俱化,物我相即相融的體現。”頁408,聯經出版社1986年版。
[34]見陶國璋《生命坎陷與現象世界》頁5,陶氏透過現象學解釋生命存有的“坎陷”本質,並以中國傳統儒、道、釋思想之“無相境界”作爲生命複位之資。香港?中華書局1995年版。
[35]麥卡利原著,師仁譯〈存在與世界〉,《鵝湖》2卷5~12期。
[36]見羅秉祥〈從“存有與時間”一書中看“時間”在海德格思想體系中所扮演之角色〉,《哲學與文化》第5卷7期。
[37]海德格《存有與時間》第104~105頁。見美.Joseph J。kockelmans“Heidegger”s”“Being and Time”譯本,頁151。上海商務印書館1996年版。
[38]收入鄭樹森編《現象學與文化批評》頁175。東大圖書1984年版。
[39]見顧起經《類箋王右丞全集》頁721,顧注雲:“以辋口方隅所在名之。”
[40]現象學的存在體驗只“能通過一部份或片斷的方式來把握整體世界的奧秘,可是,信仰卻沖破了部份的或片段的,由此將信仰及皈依置于此奧秘本身之上。”見約翰?麥卡利〈存在與世界〉一文,《鵝湖》月刊2卷8期。
[41]見李世傑〈華嚴的世界觀〉一文,同注19。
[42]有關王維與禅的關系,請參考筆者〈論王維宦隱與大乘般若空性的關系〉一文,收于《唐代詩歌與禅學》頁73,東大圖書公司,1997年版。
[43]同注30,頁317。
[44]同注29,頁113。
[45]同上31,頁114。
[46]同注31。
[47]同注29,頁117、118。
[48]見葉維廉〈中國古典和英美詩中山水美感意識的演變〉收于《飲之太和》頁128。時報文化1980年版。
[49]見李淼《禅宗與中國古代詩歌藝術》頁142。麗文文化公司,1993年版。
[50]見《海德格爾詩學論文集》頁309,華中師範大學1992年版。
[51]葉維廉〈道家美學.山水詩.海德格〉參考鄭樹森《現象學與文學批評》頁168~170,東大圖書公司1984年版。
[52]王建元〈現象學的時間觀與中國山水詩〉,同上書頁172。
[53]以上詩話分別見司空圖《二十四詩品》、嚴羽《滄浪詩話》等,但這些語言已反覆爲曆代詩評家取用,本文轉引自沈德潛《說詩睟語》卷下。
[54]見周裕锴《中國禅宗與詩歌》,頁302~314。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55]佛教經典中有許多“不立文字”的主張,如《大方廣寶箧經》卷上雲:“不著文字、不執文字。”《維摩诘經.入不二法門品》雲:“無有文字語言,是入不二法門”等,但叁藏教乘之法仍多載于經籍、燈錄之中,因此破文字之執,轉文字之用,便是其中巧妙處,李淼《禅宗與中國古代詩歌藝術》頁19~26對此有一番辯證。
[56]詳見筆者〈《六祖壇經》的語言藝術與思考方法〉一文,元智大學《人文與管理學報》1卷1期。
[57]見《文學遺産》1990年第3期。
[58]同注54,頁66。
[59]入谷仙介《王維研究》頁589~616。日本創文社昭和56年2版。
[60]關于“空寂”之美請參看筆者〈從禅悟的角度看王維自然詩中空寂的美感經驗〉一文。收于《唐代詩歌與禅學》東大圖書公司1997年版。此外,邱瑞祥〈試論辋川集中的佛家色彩〉一文也有此說,見《王維研究》第2輯,頁68~69。叁秦出版社1996年版。
[61]見趙殿成《王摩诘全集箋注》頁7。世界書局1974年版。
[62]王昌齡〈同王維集青龍寺昙壁上人兄院五韻〉詩雲:“本來清靜所,竹樹引幽陰,檐外含山翠,人間出世心。圓通無有象,聖境不能侵,真是吾兄法,何妨友弟深,天香自然會,靈異識鍾音。”王缙〈同王昌齡裴迪遊青龍寺昙上人兄院和兄維〉詩雲:“林中空寂會,階下終南山,高臥一床上,回看六合間,浮雲幾處滅,飛鳥何時還。問義天人接,無心世界間,誰知大隱者,兄弟自追攀。”二詩見《全唐詩》卷142、129。
[63]同注59,頁581~625。
《禅與存有-王維辋川詩析論(蕭麗華)》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