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還。他兩個這場好殺:
昭惠二郎神,齊天孫大聖,這個心高欺敵美猴王,那個面生壓伏真梁棟。兩個乍相逢,各人皆賭興。從來未識淺和深,今日方知輕與重。鐵棒賽飛龍,神鋒如舞鳳。左擋右攻,前迎後映。這陣上梅山六弟助威風,那陣上馬流四將傳軍令。搖旗擂鼓各齊心,呐喊篩鑼都助興。兩個鋼刀有見機,一來一住無絲縫。金箍棒是海中珍,變化飛騰能取勝,若還身慢命該休,但要差池爲蹭蹬。真君與大聖鬥經叁百余合,不知勝負。那真君抖擻神威,搖身一變,變得身高萬丈,兩只手舉著叁尖兩刃神鋒,好便似華山頂上之峰,青臉獠牙,朱紅頭發,惡狠狠,望大聖著頭就砍。這大聖也使神通,變得與二郎身軀一樣,嘴臉一般,舉一條如意金箍棒,卻就是昆侖頂上擎天之柱,抵住二郎神,諕得那馬流元帥戰兢兢,搖不得旌旗,崩巴二將虛怯怯,使不得刀劍。這陣上,康、張、姚、李、郭申、直健傳號令,撒放草頭神,向他那水簾洞外縱著鷹犬,搭弩張弓,一齊掩殺。可憐沖散妖猴四健將,捉拿靈怪二叁千。那些猴抛戈棄甲,撤劍丟槍,跑的跑,喊的喊,上山的上山,歸洞的歸洞,好似夜貓驚宿鳥,飛灑滿天星。……(第六回)
像這樣用力渲染的寫法,變文裏是常見的,中國俗文學作品,尤其是小說裏也常見,兩者之間有明顯的傳承關系。
(叁)題材
俗文學作品的題材是從現實生活中來的;現實生活中有佛教的成分,題材中自然也會有佛教的成分。如果深入地考察,把凡是與佛教有關系的事物都包容在內,那就幾乎可以說,中國俗文學作品的大部分,題材與佛教都或多或少地有些關系。舉例說,作品的故事內容不管是用什麼體裁表現的,它常常會提到僧徒、寺院、修持、神通、菩薩、羅漢、乃至閻羅、地獄、鬼魂、報應等等,這樣的題材當然是從佛教來的。中國的俗文學作品浩如煙海,從題材方面全面地辨析佛教的影響是困難的,也是不必要的。這裏只想舉例談談兩方面的情況:(1)有些俗文學作品的題材是直接從佛教來的;
(2)有些俗文學作品的題材是間接從佛教來的。
1.題材直接來自佛教的
中國的俗文學作品,有的主要不是演述佛教的故事,但其中卻混合著不少佛教成分,例如《西廂記》寫的是張君瑞和崔莺莺戀愛的故事,可是故事發生的地點是普救寺;《白蛇傳》寫的是許仙和白娘子戀愛的故事,其中卻牽涉到金山寺的法海禅師;《紅樓夢》寫的是榮甯二府由盛而衰中許多兒女的绮麗生活,其中卻夾寫了栊翠庵和妙玉,直到寶玉參禅和出家。像這樣一部分題材來自佛教的作品,在中國俗文學中是說不盡的,這裏不能詳細介紹。中國的俗文學作品,也有不少主要是演述佛教的故事。下面舉幾個最突出的例。
(1)以玄奘取經爲題材的俗文學作品。唐朝初年,玄奘法師道經西域往印度取經,在當時是哄動許多國家的一件大事,也是中國曆史上的一件大事。這件事的情節是人民大衆樂于知道的,所以後來就有說話人把它編成講唱的故事,這就是宋朝的話本《大唐叁藏取經詩話》。也有人把它編成劇本,如金人院本《唐叁藏》和元人雜劇《西遊記》(注50)。後來唐僧取經的故事輾轉流傳,內容越來越豐富,情節越來越神奇,終于由明朝吳承恩組織擴充,寫成一部偉大的神魔小說《西遊記》。這部小說主要寫神通廣大的孫悟空帶領豬八戒、沙和尚,保護玄奘往西天取經,經曆八十一難,戰勝各種各樣的妖魔鬼怪,終于勝利歸來的故事。全書充滿驚險離奇的場面,诙諧機智的穿插,所以很快就成爲家喻戶曉的讀物。這部小說對後來的俗文學作品影響很大。清朝中葉以後,有不少劇本是根據它編寫的;有些經過改編,至今還在上演。
(2)目連救母的故事。這個故事出于《佛說孟蘭盆經》,寫目連仗佛法的威力,把母親劉氏的鬼魂救出地獄的經過。唐朝的俗講師曾經把這個故事鋪敘成《大目乾連冥間救母變文》。宋元以後,俗文學作品以這個故事爲題材的不少,例如戲劇有宋元雜劇《目連救母》,明朝鄭之珍的《目連救母勸善戲文》,清宮大戲《勸善金科》;寶卷有《目連救母出離地獄升天寶卷》《目連救母寶卷》等。一直到清朝末年,目連戲在地方戲的劇目裏還占著很重要的地位。
(3)明朝釋智達《歸元鏡》。這是個很出名的劇本,全名是《異方便淨土傳燈歸元鏡叁祖實錄》。作者用舞臺扮演的形式,演述東晉慧遠大師、五代永明寺禅師和明朝雲棲蓮池大師的出家成道以及傳燈弘法的故事,意在勸導世人以祖師爲榜樣,念佛戒殺,慈悲樂道,以便往生西方。這個劇本是根據叁位大師的真實事迹編的,所以內容完全是佛教的。
2.題材間接來自佛教的
有些俗文學作品的內容,表面看來似乎與佛教無關,其實是根據佛典中的故事改編的。下面舉幾個最突出的例。
(1)六朝志怪小說《陽羨鵝籠》的故事。內容是這樣:
陽羨許彥于綏安山行,遇一書生,年十七八,臥路側,雲腳痛,求寄鵝籠中。彥以爲戲言。書生便入籠,籠亦不更廣,書生亦不更小,宛然與雙鵝並坐,鵝亦不驚。彥負籠而去,都不覺重。前行息樹下,書生乃出籠謂彥曰:“欲爲君薄設。”彥曰:“善。”乃口中吐出一銅奁子,奁子中具諸肴馔。……酒數行,謂彥曰:“向將一婦人自隨,今欲暫邀之。”彥曰:“善。”又于口中吐一女子,年可十五六,衣服绮麗,容貌殊絕,共坐宴。俄而書生醉臥,此女謂彥曰:“雖與書生結妻,而實懷怨,向亦竊得一男子同行,書生既眠,暫喚之,君幸勿言。”彥曰:
“善。”女子于口中吐出一男子,年可二十叁四,亦穎悟可愛,乃與彥敘寒溫。書生臥欲覺,女子口吐一錦行障遮書生,書生乃留女子共臥。男子謂彥曰:“此女雖有情,心亦不盡,向複竊得一女人同行,今欲暫見之,願君勿泄。”彥曰:“善。”男子又于口中吐一婦人,年可二十許,共酌,戲談甚久。聞書生動聲,男子曰:“二人眠已覺。”
因取所吐女人還納口中。須臾,書生處女乃出謂彥曰:
“書生欲起。”乃吞向男子,獨對彥坐。然後書生起謂彥曰:“暫眠遂久,君獨坐,當悒悒耶?日又晚,當與君別。”
遂吞其女子,諸器皿悉納口中。留大銅盤可二尺廣,與彥別曰:“無以借君,與君相憶也。”彥大元中爲蘭臺令史,以盤饷侍中張散,散看其銘題,雲是永平叁年作。(注51)
魯迅先生《中國小說史略》說:“然此類思想,蓋非中國所故有,段成式已謂出于天竺,《酉陽雜俎》雲,“釋氏《譬喻經》雲,昔梵志作術,吐出一壺,中有女子與屏,處作家室。
梵志少息;女複作術,吐出一壺,中有男子,遂與共臥。梵志覺,次第互吞之,柱杖而去。余以吳均嘗覽此事,訝其說以爲至怪也。”所雲釋氏經者,即《舊雜譬喻經》,吳時康僧會譯,今尚薦;……魏晉以來,漸譯釋典,天竺故事亦流傳世間,文人喜其穎異,于有意或無意中用之,遂蛻化爲國有。”
(2)唐人李複言的傳奇小說《杜子春傳》(注52)。這篇小說是模仿佛教“烈士池”的故事編寫的。烈士池的故事見《大唐西域記》卷七,內容大致是說,有個隱者在烈士池旁邊結庵,築壇作法,求一個烈士,很久沒有得到。後來遇見一個烈士,于是送給他金銀五百,囑咐他用完了再來取。往複幾次之後,烈士要求效命,作爲報答。隱者說沒有其他要求,只希望他一夜不出聲。烈士慨然應允,于是受命拿著長刀站在壇旁。隱者念咒作法,到天快亮的時候,烈士忽然驚叫,因而火從空中下來。隱者趕快引烈士到池中避難。後來問烈士何以出聲,烈士說夜裏看見許多可驚可怕的幻景,都沒有動搖,最後看見自己的兒子被殺,心中不忍,所以失聲。《杜子春傳》的情節與此幾乎完全相同,只是換成中國的背景和人物,說是一個人名叫杜子春,不務正業,耗完了家産之後,遇見一個老人,幾次給他錢用。最後他到華山去見老人,老人卻是個道士,供給他酒飯之後,教他忍受一切境界,不動不語。以後他經曆惡鬼、猛獸、地獄等種種魔障,都沒有出聲,最後托生爲女人,生子,孩子被丈夫摔死,因爲心情激動,不覺失聲。這個故事情節很新奇,對後來的俗文學作品有不小的影響,例如《醒世恒言》中的《杜子春叁入長安》,清人戲曲《廣陵仙》和《揚州夢》,都是演述這個故事的。
(3)元朝李好古的《張生煮海》雜劇。這個劇本的故事是說潮州人張羽和東海龍王第叁個女兒瓊蓮相戀,中秋節的晚上,張羽到海上去尋找瓊蓮,遇見一個道姑,送給他銀鍋、金錢和鐵杓,教他舀海水在鍋裏煎熬,鍋裏水淺,海水就會隨著變淺,這樣就能夠迫使龍王許婚。張羽這樣做,龍王果然被迫把瓊蓮許配他成婚。據霍世休考證(注53),這個煮海的故事是從佛教來的,因爲《賢愚經》卷九《大施抒海品》有菩薩抒海迫使龍神送還寶珠,以度濟一切衆生的故事,《生經》《墮珠著海牛經》和《摩诃僧祇律》裏也有這樣的故事(注54)。
(四)思想(注55)
在中國過去的社會裏,知識分子的人數不多,受佛教思想熏染最多的是一般人民群衆,因而俗文學作品所受佛教的影響,同正統文學比起來,就顯得特別廣泛,特別深遠。幾乎可以說,一千多年來各種體裁的俗文學作品,如果深入地辨析,就會隨時隨地發現其中存在不同程度的佛教思想的成分。其中有的表現得非常明顯,如寶卷的宣揚佛教教義,六朝志怪小說《宣驗記》《冥祥記》之類的表現因果報應思想;
有的表現得不很明顯,如泛泛推獎慈悲喜舍,慨歎人生如夢。
這類作品很多,表現佛教思想的方面、方式和程度又各式各樣,因而要全面地介紹是困難的。下面分作五個方面——無常苦空,地獄輪回,因果報應,修持得福,多種神通,簡略地談談主要的情況。
1.無常苦空
人生是苦,萬法皆空,因而理想的立身處世的好辦法…
《佛教與中國文學(張中行)》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