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乘經教育思想及其方法之研究(李志夫)▪P4

  ..續本文上一頁圍繞佛請說大乘經----《法華經》。在阿含經中,佛只是對諸比丘說法;漸有諸天前來拜候佛;漸次又成爲法會之會衆;叁界諸神乃至各自然界諸神也與會了;乃至諸惡神、魔神、以及其眷屬也都齊集前來供養世尊、諸佛說法。

  從文獻上考察,很多神都早已存在在印度教的《吠陀經》中,起碼早于佛教二至叁千年以上;如因陀羅原爲雷神(注86),大乘經中認爲它既已“皈依佛”,于是改名爲“釋提桓因”(注87)。又如阿修羅,與乾闼婆、羅刹在《吠陀經》中,都是邪門左道的神(注88)到了大乘佛法,都成爲佛陀的皈依者。

  從教育上看,佛陀講因緣法,只從現象上說明宇宙之成因,反對有神論。到了大乘時代,大乘經中,諸神成了佛法之皈依者與大護法,是不可想像的事。

  但在宗教立場上,確實莊嚴了佛陀說法的道場,也表示出佛法攝一切法,無法不報,無法不收。這正表示是佛陀的大化思想與大化精神。

  如站在文學的觀點,就是大乘佛教文學之創作。

  整部《妙法華》不過九萬字,但其微言大義,我們在其“文字結構及其教育表現在教育上之方法”一段文字中已經可以說個明白了。那麼,其中多余的文字,則是以文學莊嚴宗教文獻,所以多了許多形容文字,安插若幹故事,以及能配合音樂之偈頌。

  本文只是以《法華經》爲主軸,佐以其他大乘部份經典之文學結構,表現在教育上之方法,可以作爲我們現代教學上之參考。尤其,在法會前,對道場時、地、人物、瑞相之描述充滿著美感,無論在學校、社會、家庭都提供很重要境教教育之省思。

  大乘經之教育思想,就是救度衆生,究竟成佛;這是人文精神完美的人格教育;也是倫理教育最高之界。在教育之態度及方法上,〈法師品〉之如來室、如來衣、如來座之菩薩修養,及菩薩精神也都是教育工作者,尤其是宗教師們最好的箴言與典範。

  本文不是在研究大乘經;也不是在研究《法華經》之文學,如果專業的文學家,能投入大乘經文學之研究,將會發掘其無窮的底蘊與價值。本文也不是在研究大乘經及《法華經》之佛學,這已有大乘各宗之經師們及學者作了許多專門有系統之著作(注89)。

  本文只是藉作爲一介佛教徒,作爲一介教育工作者,對大乘經,尤其是《法華經》在文學上及思想上給予我在教育工作上的反省與感動;也藉此回向我在大學時之佛學授業(注90),印公上人九秩大慶。

  注解

  (注1)只是“一般說來”,當然也有例外:如《長阿含》之〈世紀經〉就有一萬叁千多字,又《增一阿含》之〈六重品〉就有一萬五千字;在藏經之後集部、大集部之經文都是極爲短篇的。至于其他文學性、倫理與菩薩行願、請讀者自行樣讀其經文,俯拾即得,不多贅述。

  (注2)<華藏世界品>見大正,十,頁叁九。

  (注3)見前書,頁102上“心如畫工師,能畫諸世界。”

  (注4)見拙著《中印佛學之比較研究》,頁485,中央文物供應社發行,中華民國75年11月出版。

  (注5)宗密注:《華嚴法界觀門》,大正,四十五,頁684,中~下。

  (注6)見〈華嚴大經處、會品目卷帙蛻變之圖〉。民57年慈光雜志社發行《大方廣佛華嚴經》第一冊。

  (注7)同(注6)。

  (注8)見拙文〈玄奘大師在印度境內遊學與善財童子參學有關地理、路線及其音義之探討〉《中華學報》第七期167,190頁。其中頁168~169與本文所談較爲密切。

  (注9)《維摩诘所說經》〈文殊師利問疾品〉第五,大正,十四,頁544,中。

  (注10)同前書,頁539,下~544,中。

  (注11)同前書,〈入不二法門品〉,頁550,中~551,下。

  (注12)同(注4),頁269~270。

  (注13)同(注9),頁543,上~中。

  (注14)同(注9),〈觀衆生品〉,頁547,下~548,上:“時維摩诘室有一天女,見諸天人,聞所說法便現其身,即以天花散諸菩薩大弟子身上,華至諸菩薩即皆墮落;至大弟子,便著(花)不墮。爾時,天女問舍利弗:“何故能去花?”,答曰:“此花不如法,是以去之。”天女曰:“勿論此花不如法,所以者何?是花無所分別,仁者自生分別想……””

  (注15)《入楞伽經》,大正,十六,頁514,下;517,下。

  (注16)同(注15),頁543,下。

  (注17)同(注15),頁541,下:“……我于中間不說一字,……如來依二種說法:一者自身內證,即諸佛所證之法,我亦證得;二者依本住法:即諸佛如來出世不出世,法性,法界、法住、法相、法證常住,如城本近。”

  (注18)同(注15),頁544,中:“何等出世間如來上上智?謂佛如來菩薩摩诃薩觀察一切諸法寂靜不生不滅,得如來地,無我(之)法法。”

  (注19)同(注15),頁539,下~540,上:“當修行入如來地上上證智……更有叁界中修一乘相,如實覺知一乘道故,我托名一乘。”

  (注20)同(注15),頁516,下。

  (注21)黎俱吠陀(Rgveda VII。108)或變爲人、爲犬、爲枭,諸種種形而爲害人類,又其(X,162.5)常吞食人、畜。

  (注22)同(注15),頁514,下~517,下。

  (注23)同(注15),頁514,下~515頁,上:“諸衆從種種他方佛土俱來集會,自心予境……隨所應見而普現。”所普現者即是婆伽婆(Bhagava),一般稱之爲薄伽梵,在《薄伽梵歌》(Bhagava-gita)中是指文利希納王(Krisrna),在大乘經典中,即是對佛之尊稱,意爲英雄、聖人。中國佛教寺廟之正殿“大雄寶殿”即本此名而得。普現在大海龍王宮說法;普現在楞伽山,又普現在天上(于虛空中、見佛坐于須彌山相對楞伽山頂上)。見同書頁517,上~中。這些當然都是文學性的描述。其真實所要表達的,乃是佛法之真理,法爾如是、遍一切處的。

  (注24)理性主義者主張一切知識,都是吾人先天就有之理性(Reason),透過各種刺激或啓示而獲得,不必依靠經驗。而且理性是認知、處理、整合一切經驗才能構成知識。以法國之笛卡爾(DESCARTES)及德國之萊布尼茲(LEIBNIZ)爲代表性人物。

  (注25)經驗主義主張,一切知識都是靠經驗而來,不經驗沒有知識可得。以英國之洛克(JOHON LOCKE)與休谟(DAVID HUME)爲代表人物。

  (注26)結構主義相信變化之現象界有其不變,即邏輯關系之定律。尤其大乘經有同于賀高迪(FOUCAULT),相信思想史之形式及其改變之某些規律。多出于六十年代法國之思想家。大乘經均有一致之結構。

  (注27)大乘佛教之唯心、唯識、真如、清淨涅槃、諸法實相都是法爾如是,是先天的,就有同于理性主義者;同時,著重修、證就有同于經驗主義;不論經典之結集、創作或說法都有相當之規則,方法可尋,有同于結構主義。其實,在思想史上,很多思想早已存在而且已在發展,只是沒有特別彰顯出來而已。以上叁者只是一例證。

  (注28)(1)《妙法華》大正,九,頁1,下~2,中。(2)《解深密經》〈序品〉大正,十五,頁688,中~下。(3)及同(注16);(4)《大方國佛華嚴經》〈世文妙莊嚴品〉,大正,十,頁~5,中;(5)同(注9)〈佛國品〉。頁537,上~中。

  (注29)同(注28),(1)頁2,中。(3)頁517,中。(4)頁5,中~26,上。(5)同前。

  (注30)同(注28),(1)頁2,中。

  (注31)同(注28),(1)頁2,下。(2)頁688,下~689,下。(3)頁515,上。(4)頁26,上~下。

  (注32)同(注28),(1)頁3,下~4,中。(2)頁691,下~692,也是在說明“深密”之緣由。(4)頁26,下~29,中。佛于微塵數光明,使世界海諸菩薩,能見諸華藏世界海。(5)頁538,下:“舍利弗白佛:“若菩薩心淨,則佛土淨,世尊度菩薩時意室不淨?而見淨土(至今)不淨若此?”佛答:“佛國土常淨若此,爲欲度斯下界人故,示是衆惡不淨土耳。””這些都是說該經之緣由。

  (注33)同(注28),(1)頁5,中~7,下。其他大乘經不一定叁請諸佛說法,但請佛說法則普遍的,如(2)頁688,下。(3)頁517,上。(4)頁26,上,諸菩薩及一切世間主共一八問。(5)頁539,下:“爾時長者維摩诘自念,寢疾于床,世尊大慈,甯不垂憐,佛知其意,……”即派衆菩薩前往問疾。以“甯不垂憐”代問,請佛印證。

  (注34)同(注28),(1)頁3,下~4,上:“如是二萬佛皆同一名字……初佛、後佛皆同一名字”。又頁2,中:“教菩薩法,佛所護念,佛說此經已。”此即表示諸佛、諸法、說法心法不二。(2)頁688,下:“一切法無二”,頁689,下:“諸佛離言無二義。”又頁688,中:“如來解脫智究竟證無中邊、佛地平等,及于法界,盡虛空性,盡未來際。”(3)頁517,下:“所謂起一行,方便行,住諸地中……見如來地無量無邊種種相。”又頁519,上:“寂滅者名爲一心,一心者,名爲如來藏,(即)入自內身智慧境界無生、法忍。”(4)頁29,上:“彼一一塵中有十佛世界微塵數諸廣大刹,一一刹中皆有叁世諸佛世尊。”(5)頁546,中:“以須彌山之高度,內芥子中,無所增減。……唯應度者,乃見須彌入芥子中,是名住不思議解脫法門。又頁533中:現瑞相。”

  (注35)同(注28),(1)頁5,中~下。(3)頁519,上~521,上。(2)頁693,上~中:問心、意、談秘密善行。(4)頁26,上~中:諸菩薩問何等爲“華藏世界海,佛放光普現諸佛華藏世界。”(5)頁547,下:“以無依爲本、主一切法。”

  (注36)同(注28),(1)頁6,下~7,上。(2)頁695,上,德本菩薩問阿陀那識,佛論及叁法相。(3)頁521,下:大慧菩薩問諸識之生、住、滅。(4)頁29,下:佛放眉光,更一一現出莊嚴瑞相,至頁39,上,諸菩薩齊贊歎。(5)頁549,上~中:“菩薩入地獄無罪垢……是故當知如來爲煩惱種。”

  (注37)同(注28),(1)頁7~上。(2)頁694上~695,下:“叁無自性密意:相無、生無、勝義無自性性……謂一切法決定皆爲自性……決定自性涅槃。”(3)頁522,中:“此是過去、未來、現在諸佛如來應已遍知性,自性第一義心,依此……諸佛如來畢竟得于世間、出世間,諸佛智慧眼同相,別相諸法建立。”(4)頁39,上:“此華藏世界海,是盧遮那如來首于……一一劫中親近世界海微塵諸佛,一一佛所、淨修世界微塵數大願所嚴淨。”(5)頁554,下~555,上:“自觀身空相,觀佛亦然,我觀如來前際不來,後際不去,今則不住。”“不可言說,分別顯示……以斯觀者,名爲正觀。”

  (注38)《論語》〈述而〉。

  (注39)南懷瑾《禅海蠡測》頁35~56:機鋒者,乃具眼宗師、勘驗學者見地之用之造詣,如上陳交鋒,當機不讓……如以鋒刃切器,當下斷其意識情根。民44年出版。

  (注40)同(注28),(1)整部《法華經》之微言大義極深沈、簡短,卻以方便譬喻加以闡述。這是其他大乘經所少有的。《華嚴經》之“華藏世界”即是寓意心性即佛性,一心含萬法。《維摩诘所說經》所說居士之病因衆生病故病,衆生清淨,則佛土清淨,也是一譬喻。“諸菩薩問疾”、“天女散花”也都是方便說法。

  (注41)同(注28),(1)頁11,中。

  (注42)同(注28),(1)頁12,中~13頁,下。(2)頁709,上。

  (注43)佛或代佛說法之菩薩說法告一階段時,然後由會衆各說心得,各所得證,或同聲贊頌:同注(1)頁16,中~19頁,中。(2)頁696,中。(3)頁542、中;544,下。(4)華嚴法會論會首座都是報告自己所證之心得;然後佛再加肯定。如頁251,中,又255,下。(5)頁5

  

《大乘經教育思想及其方法之研究(李志夫)》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