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中國佛教早期忏罪思想之形成與發展(釋大睿)▪P2

  ..續本文上一頁難期。在如此動蕩不安的時代,人心極需仰藉宗教關懷,撫慰戰爭的傷痛。爲政者更需依賴宗教,爲自己掠奪之政權安定民心,並藉宗教力量輔助政治,以祈長治久安。此時,佛教亦在適當機宜下,深入上層社會乃至群衆中,提供一心靈安定處。由于時代動亂的背景,人心無不希求消災免難,滅罪增福。因此,王室貴族之忏悔滅罪思想,自然應運而生。以下則從僧傳中舉出實例來說明此消災求福之忏罪心理。

  

  中國本具儒家思想等深厚之文化傳統,因此佛教的弘傳實屬不易,故教義闡揚除借重「格義」之功外,西域僧侶的神奇行止,亦頗能迎合爲政者的心理。由于神僧之靈驗事迹,使得統治政權者,深信其法術可爲己禳災求福,爲國祚求久安。基于此功德利益,中國自叁國時期,及至六朝的多位君王,因此歸入佛門,接受高僧教化,願悔過不殺或真心求忏。此在梁

  慧皎《高僧傳》中,便有許多相關記載。首先,是卷九的〈佛圖澄傳〉,其中敘述「善誦神咒,能役鬼物」的西域僧人佛圖澄(231-348),爲憫念苦難生民,以神變咒術、星象預言等善巧手段來感化殘暴濫殺的石勒、石虎之種種事迹。他以善惡報應、慈心戒殺、事佛獲福等理,勸谏後趙的統治者,而使百姓免于塗炭。因此,慧皎亦給予高度評價:

  

  澄公憫鋒镝之方始,痛刑害之未央,遂彰神化于葛陂......終令二石稽首,荒裔子來,澤潤蒼生,固無以校也。

  

  故知嗜殺凶殘的爲政者,須先令其信服于神異道術,才能引導善惡報應之理,令之對罪報生畏,而有所收斂。關于《僧傳》「神異篇」,是慧皎大師對《僧傳》所分的十類之一。前叁類爲譯經、義解、神異。對于此分類順序,其在第十四卷中說明爲:「傳譯之勳,或逾沙險,或泛漾洪波,皆忘形殉道,委命弘法。震旦開明一焉是賴,茲德可崇,故列之篇首。至若慧解開神,則道兼萬億。通感適化,則強暴以綏。」故知,慧皎大師對譯經法師之功,崇佩至深,因此列爲篇首。至于「義解」與「神異」之僧伽,亦各有其功勳,所以列爲十篇之二、叁。尤其是神異僧,對于頑強衆生,更須以其神通作爲教化之方便。因此《梁高僧傳》中神異篇之僧人,在佛法初傳時,藉其靈驗奇瑞的神通,調伏剛強頑暴之徒,令其悔過遷善,信受佛法,確有其時代之必要性。

  

  除以神異爲方便外,僧傳中亦多記載忏罪的感應事迹,例如卷一之〈康僧會傳〉中,亦記載叁國時代的譯經師 –– 康僧會(?-280)精誠禮拜,終于感現舍利,使吳王孫權相信佛法。並興建第一座佛寺「建初寺」,令佛教開始傳入南方之事迹。爾後,昏暴君主—孫皓即位。欲毀佛寺,將佛像置于不淨處,並以穢汁澆灌取樂。不久,孫皓全身腫大,徹痛難當。後經虔誠燒香忏悔,叩首自陳罪狀,才得舒解。此時,自覺慚愧地向僧會法師,請問罪福之因。雖然,僧會在吳國極力弘揚正信佛法,但因孫皓生性粗暴,不及妙義,故僅以因果報應等佛法開導之。

  

  又卷十一〈竺昙猷傳〉,記載東晉習禅僧人竺昙猷,其具神力,曾乞食咒願,而使食中蜈蚣跳出。東晉孝武帝太元年間(376-396)出現「妖星」,「帝普下諸國有德沙門,令齋忏悔攘災,猷乃祈誠冥感。」之後,果然該星退去。另同在此卷的〈釋玄高傳〉,記載北魏僧玄高(402-444),爲北魏太武帝拓拔焘,迎請爲太子拓拔晃的老師。後因晃爲父所疑,請玄高爲其脫難,于是「高令作金光明齋,七日懇忏。.....焘于太子無複疑焉,蓋高誠感之力也。」

  

  另根據《曆代叁寶記》卷十一之記載,梁朝僧人寶唱,曾于天監十六年(517)作〈衆經忏悔滅罪方法〉叁卷,並在寶唱所著的八部作品後,加上說明:

  

帝以國土調適住持,無諸災障,上資叁寶,中賴四天......故天監中頻年降敕,令中莊嚴寺沙門釋寶唱等總撰集錄以備要須。或建福禳災,或禮忏除障,或飨鬼神,或祭龍王,諸所祈求帝必親覽。指事祠禱訖多感靈,所以五十年間兆民荷賴緣斯力也。

  

  可見,梁朝時對禮忏祈禱儀禮之重視。從以上傳記之例可知,叁國、東晉期間之統治者,信奉佛法的心理。或從神奇靈異,或爲避禍消災。再者,因畏懼因果業報,而希望忏悔除罪等心理,使得此期的王室忏罪之風盛行。

  

叁﹑中國佛教早期之忏罪思想與忏儀運作

  

  (一)忏罪思想之理論根據

    東漢至六朝期間忏罪思想盛行,除上述背景外,尚不能忽略有關悔罪思想經典之傳譯。就已知的經錄中,東晉道安所編之《綜理衆經目錄》(簡稱《安錄》),可謂最早的經錄(更早雖有叁國朱士行之《漢錄》但未具衆經目錄形式),惜已散佚。不過,可從僧佑撰之《出叁藏記集》(簡稱佑錄,爲現今仍存之最早經錄。)中看到《安錄》的要目。根據《佑錄》中標注,收于《安錄》之經典,以及《佑錄》卷叁所收有關「安公經錄」之經典,可以列出從後漢,到東晉孝武帝甯康二年(373),大約兩百年間《安錄》所記載相關忏悔思想之經典有:《阿阇世王經》二卷、《悔過經》一卷、《海龍王經》四卷、《賢劫經》七卷、《叁品悔過經》一卷、《舍利弗悔過經》一卷、《諸方佛名經》一卷、《菩薩悔過經》(或雲菩薩悔過法,下注:出龍樹十住論。)一卷、《佛悔過經》一卷、《文殊師利五體悔過經》一卷(舊錄雲文殊師利悔過)、《拔陀悔過經》一卷、共十部。其中《悔過經》、《叁品悔過經》、《佛悔過經》、《拔陀悔過經》等已不存。此中之《菩薩悔過經》,從「或雲菩薩悔過法」,以及其注明:「出龍樹十住論」,應該可以判斷是《十住毗婆沙論》〈除業品〉所談之「菩薩悔過法」。

  

  接著,從《佑錄》自身增錄的經典來看,有關忏悔思想之經典,則有悔過、佛名、咒經、戒經等約有百部之多,其中咒經更占了五十部之數。由于豐富的忏悔思想經典之翻譯,必然帶動此時代佛教儀式的興起。以下茲將目前《大正藏》所存有關忏悔思想之經典表列于後,以了解東漢至南北朝時期,有那些忏悔經典,以及內容特色爲何,進而掌握忏罪思想的理論根據。

  

東漢至南北朝有關忏悔思想之經典

  

  經名 修持方法 忏悔目的 譯經朝代 譯經年 譯者 大正藏

  

1.阿阇世王經 作罪不覆藏、觀無作無受者、 滅罪 東漢 147-186 支婁迦谶 No.626 。15

  

2.舍利弗悔過經 禮佛、忏悔、勸請、隨喜、回施 欲求佛道 東漢 148-170 安世高 No1492 。24

  

3.八吉祥神咒經 持誦佛名、系念不忘 除罪、得無上平 等之道 吳 223-253 支謙 No.427 。24

  

4.決定毗尼經 稱佛名、忏悔、隨喜、回向 離罪、得叁昧 西晉 266-313 竺法護 No.325。20

  

5.文殊悔過經 禮拜、忏悔勸助、無所著 滅盡一切罪苦 西晉 266-313 竺法護 No.459。14

  

6.寶網經 聞佛名坦然不疑、不毀戒 越生死之罪、得叁昧 西晉 266-313 竺法護 No.433。14

  

7.大寶積經(卷170)淨居天子會38-3 如來塔前忏悔、二六時勸衆聽法 淨除業障 西晉 266-313 竺法護 No.310。11

  

8.叁曼陀跋陀羅菩薩經 悔過、請勸、願樂、施與 具足叁昧、得叁藐叁菩提 西晉 280-312 聶道真 No.483 14

  

9.海龍王經 曉了于空等六法除罪蓋 住菩薩道 西晉 285 竺法護 No.598。15

  

10.賢劫經.千佛名號品 持誦千佛名、燒香散花等供養 滅罪、得叁昧定 西晉 291或 300 竺法護 No.425 14

  

11.灌頂拔除過罪生死得度經 至心忏悔、聞說藥師琉璃光佛 滅障消罪、必得解脫 東晉 317-322 帛屍黎蜜 No1331。21

  

12.花聚陀羅尼經 禮拜忏悔、讀誦受持陀羅尼 見佛爲其說 東晉 317-420 失譯 No1358。21

  

13.七佛八菩薩所說大陀羅尼神咒經 禮拜忏悔、書寫讀誦陀羅尼 滅重罪、得叁昧 東晉 317-420 失譯 No1332。21

  

14.淨業障經 觀煩惱等同虛空性 盡諸業障 前秦 350-431 失譯 No1494。24

  

15.別譯雜阿含經(卷21)No76.77.78 知過向佛發露忏悔 善法增長 前秦 350-431 失譯 No.100。2

  

16.別譯雜阿含經(卷6)No113 知過向佛發露忏悔 善法增長無有退失 前秦 350-431 失譯 No.100。2

  

17.別譯雜阿含經(卷7)No129 知過向佛…

《中國佛教早期忏罪思想之形成與發展(釋大睿)》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