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中國佛教早期忏罪思想之形成與發展(釋大睿)▪P3

  ..續本文上一頁發露忏悔 善法增長 前秦 350-431 失譯 No.100。2

  

18.增壹阿含經(卷9)No.7 自知罪緣罪忏悔、修止觀 證羅漢 東晉 397 僧伽題婆 No.125。2

  

19.增壹阿含經(卷11)No.2 知過向佛忏悔 佛爲說法得信根 東晉 397 僧伽提婆 No.125。2

  

20.增壹阿含經(卷14)No.2 知過向佛忏悔勿複再犯 佛爲說法,勸令歡喜 東晉 397 僧伽提婆 No.125 2

  

21.增壹阿含經(卷40)No.7 自歸依佛法僧、忏悔 罪根永除 東晉 397 僧伽提婆 No.125。2

  

22.大方廣十輪經(卷6) 至心忏悔、不覆藏、不誹正法 滅罪、得叁昧 北涼 397-439 失譯 No.410。13

  

23.觀佛叁昧海經(卷9) 忏悔、請佛、隨喜、回向、發願、系念觀佛 滅罪、得觀佛叁昧 東晉 398-421 佛陀跋陀羅 No.643。15

  

24.出生無量門持經 思惟八字義 惡業消除 東晉 398-421 佛陀跋陀羅 No1012。19

  

25.坐禅叁昧經 如法忏悔 成就觀法 姚秦 402 鸠摩羅什 No.614。15

  

26.禅秘要法經(卷上) 至心忏悔、一心系念 利于修禅 姚秦 402-412 鸠摩羅什等 No.613。15

  

27.思惟略要法 實相正觀、法華叁昧觀等 除五蓋、得禅定 姚秦 402-412 鸠摩羅什 No.617。15

  

28.千佛因緣經 聞佛名皈依頂禮、觀法平等 滅生死罪、得念佛叁昧、諸佛現前叁昧 姚秦 402-412 鸠摩羅什 No.426。14

  

29.十住毘婆沙論

  除業品 忏悔、隨喜、勸請、回向 求阿惟越致地、得叁藐叁菩提 後秦 402-412 龍樹造羅什譯 No1521。26

  

30.大方等陀羅尼經 誦持陀羅尼、忏悔、觀法性平等 滅罪 北涼 402-413 法衆 No1339。21

  

31.虛空藏菩薩經 稱名、供養、持咒、歸依禮拜 夢中現相、滅罪得叁昧及陀羅尼 姚秦 408-413 佛陀耶舍 No.405

  

32.大方等大集經(卷18) 誠心忏悔、更複莫作 廣弘如來法藏 北涼 414-426 昙無谶 No.397。13

  33.大方等大集經(卷27) 忏悔、回向、勸請 成就衆生一切善事 北涼 414-426 昙無谶 No.397。13

  

34.金光明經 忏悔、隨喜、回向、思惟空義 滅罪、得叁藐叁菩提 北涼 414-426 昙無谶 No.663。16

  

35.大般涅槃經(北本) 心生重悔、慚愧、觀法性無常 滅罪、得涅槃 北涼 416-423 昙無谶 No.374。12

  

36.請觀音消除毒害陀羅尼咒經 持咒、稱佛名、系念數息 滅罪、得無生忍、住首楞嚴叁昧 東晉 419 竺難提 No1043。20

  

37.大寶積經(卷170)大乘方便會38-3 禮佛忏悔、不敢覆藏 聞佛說法得正解 東晉 420 竺難提 No.310 9

  

38.大般涅槃經(南本) 心生重悔、慚愧、觀法性無常 滅罪、得涅槃 劉宋 420-479 慧嚴等 No.375。12

  

39.觀虛空藏菩薩經 禮拜叁十五佛、稱名、忏悔、苦行 除罪 劉宋 421-441 昙摩蜜多 No.409。13

  

40.虛空藏菩薩神咒經 悔過不複作、持咒、稱菩薩名、于第一義空得自在 滅罪、得叁昧 劉宋 421-441 昙摩蜜多 No.407。13

  

41.觀藥王藥上二菩薩經 系念數息、念實相、禮佛、忏悔、誦咒 滅四重五逆及 謗方等 劉宋 424-442 疆良耶舍 No1161。20

  

42.觀普賢菩薩行法經 忏悔六根、誦大乘經、思惟空義 滅罪、得叁昧及陀羅尼 劉宋 424-453 昙摩蜜多 No.277。9

  

43.無盡意菩薩經 忏悔、勸請、隨喜、回向 忏罪、助法清淨 劉宋 427 智嚴、寶 雲 No.397。13

  

44.優婆塞五戒威儀經 忏悔、禮拜、禅定 忏罪、疾至菩提 劉宋 431 求那跋摩 No1503。24

  

45.雜阿含卷(21)No.564 發露忏悔、自見罪自知罪 得具足戒、善法增長劉宋435-443求那跋陀羅 No.99 2

  

46.央掘魔羅經(卷4) 聞佛名、禮拜忏悔 重禁五逆等皆閉四惡趣 劉宋 435-443 求那跋陀羅 No.120。2

  

47.彌勒菩薩上生兜率天經 稱名、禮拜、作觀思惟、忏悔 滅生死罪 劉宋 455 沮渠京聲 No.452。14

  

48.稱揚諸佛功德經 歡喜贊歎稱名、禮拜如來 卻生死罪、得叁昧 元魏 472 吉迦夜 No.434。14

  

49.無量義經 受持書寫供養講說此經 滅罪、得首楞嚴叁昧 蕭齊 481 昙摩伽陀耶舍 No.276。9

  

50.牟梨曼陀羅咒經 供養、持咒、至心禮拜、忏悔 除生死罪 梁 502-557 失譯 No1006。19

  

51.佛名經(叁十卷) 持誦佛名、興七種心、至心忏悔 滅四重等罪 梁 502-557 失譯 No.441。14

  

52.菩薩五法忏悔文 忏悔、請佛、隨喜、回向、發願 除衆罪 梁 502-557 失譯 No1504。24

  

53.過去莊嚴劫千佛名經 立佛像、供養、受持作禮、忏悔 滅罪、生無量壽佛國 梁 502-557 失譯 No.446 14

  

54.現在賢劫千佛名經 立佛像、供養、受持作禮、忏悔六根等 滅罪、得叁昧及陀羅尼 梁 502-557 失譯 No.447。14

  

55.未來星宿劫千佛名經 立佛像、供養、受持作禮、忏悔 同上 梁 502-557 失譯 No.448。14

  

56.陀羅尼雜集(十卷) 禮拜忏悔、誦咒、歸命稱名 除罪障 梁 502-557 失譯 No1336。21

  

57.虛空菩薩問七佛陀薩尼咒經 敬信叁寶、供養、誦咒 滅罪、夢中見佛 梁 502-557 失譯 No1333。21

  

58.大乘寶雲經(卷2) 知過忏悔,不覆藏、觀諸法如幻 入于禅定 梁 503 曼陀羅仙、僧伽婆羅 No.659 16

  

59. 佛名經(十二卷) 稱名禮拜諸佛、至心忏悔 滅四重等罪、得叁昧 北魏 520-524 菩提流支 No.440 14

  

60.大寶積經(卷28)大乘十法會 向佛忏悔 善根增長、惡法消滅 元魏 539 佛陀善多 No.310。13

  61.十一面觀世音神咒經 禮拜忏悔、至心持咒 除根本罪、得不退轉 北周 561-577 耶舍崛多 No1070。20

  

  從上表所列六十一部,自東漢到六朝,有關忏悔思想之阿含及大乘譯經中,可見幾點忏悔思想特質:

  

1、忏悔對象及忏法分類

  

  忏悔,原是指僧團之僧衆于半月半月誦戒、羯摩時,所行之忏罪悔過的儀式。因此,在原始佛法之《阿含》經典中,提到忏悔時,不外比丘自知罪、自見過,而對釋迦牟尼佛,或大衆發露忏悔。故忏悔對象僅限于佛陀,或者僧團中有德的比丘僧衆。例如上表15~ 21等阿含經典所談,即是所謂的「對首忏」。但到了大乘經典中,談到忏悔時,已超越原始佛法所談之時空限製,其對象不僅指釋迦佛,尚有十方佛、叁十五佛、乃至叁世千佛,以及一切菩薩摩诃薩等。如上表4、10、51、53、54、55、59等稱念佛名,求忏悔的佛名經典。以上除向清淨比丘說罪之「對首忏」,以及稱念佛菩薩名號之忏悔外,亦有如31、42等經所談夢相,以決忏罪是否清淨之「取相忏」;此外,大乘忏悔經典中最重要的理法依據,乃是正觀法性平等,罪性本空之「無生忏」法。此種忏悔法,幾乎是大乘忏悔經典,共通的思想。例如《淨業障經》中,就明白談及如何認識業障之體,才能究竟除罪,如文說:

  

《中國佛教早期忏罪思想之形成與發展(釋大睿)》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