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中国佛教早期忏罪思想之形成与发展(释大睿)▪P2

  ..续本文上一页难期。在如此动荡不安的时代,人心极需仰藉宗教关怀,抚慰战争的伤痛。为政者更需依赖宗教,为自己掠夺之政权安定民心,并藉宗教力量辅助政治,以祈长治久安。此时,佛教亦在适当机宜下,深入上层社会乃至群众中,提供一心灵安定处。由于时代动乱的背景,人心无不希求消灾免难,灭罪增福。因此,王室贵族之忏悔灭罪思想,自然应运而生。以下则从僧传中举出实例来说明此消灾求福之忏罪心理。

  

  中国本具儒家思想等深厚之文化传统,因此佛教的弘传实属不易,故教义阐扬除借重「格义」之功外,西域僧侣的神奇行止,亦颇能迎合为政者的心理。由于神僧之灵验事迹,使得统治政权者,深信其法术可为己禳灾求福,为国祚求久安。基于此功德利益,中国自三国时期,及至六朝的多位君王,因此归入佛门,接受高僧教化,愿悔过不杀或真心求忏。此在梁

  慧皎《高僧传》中,便有许多相关记载。首先,是卷九的〈佛图澄传〉,其中叙述「善诵神咒,能役鬼物」的西域僧人佛图澄(231-348),为悯念苦难生民,以神变咒术、星象预言等善巧手段来感化残暴滥杀的石勒、石虎之种种事迹。他以善恶报应、慈心戒杀、事佛获福等理,劝谏后赵的统治者,而使百姓免于涂炭。因此,慧皎亦给予高度评价:

  

  澄公悯锋镝之方始,痛刑害之未央,遂彰神化于葛陂......终令二石稽首,荒裔子来,泽润苍生,固无以校也。

  

  故知嗜杀凶残的为政者,须先令其信服于神异道术,才能引导善恶报应之理,令之对罪报生畏,而有所收敛。关于《僧传》「神异篇」,是慧皎大师对《僧传》所分的十类之一。前三类为译经、义解、神异。对于此分类顺序,其在第十四卷中说明为:「传译之勋,或逾沙险,或泛漾洪波,皆忘形殉道,委命弘法。震旦开明一焉是赖,兹德可崇,故列之篇首。至若慧解开神,则道兼万亿。通感适化,则强暴以绥。」故知,慧皎大师对译经法师之功,崇佩至深,因此列为篇首。至于「义解」与「神异」之僧伽,亦各有其功勋,所以列为十篇之二、三。尤其是神异僧,对于顽强众生,更须以其神通作为教化之方便。因此《梁高僧传》中神异篇之僧人,在佛法初传时,藉其灵验奇瑞的神通,调伏刚强顽暴之徒,令其悔过迁善,信受佛法,确有其时代之必要性。

  

  除以神异为方便外,僧传中亦多记载忏罪的感应事迹,例如卷一之〈康僧会传〉中,亦记载三国时代的译经师 –– 康僧会(?-280)精诚礼拜,终于感现舍利,使吴王孙权相信佛法。并兴建第一座佛寺「建初寺」,令佛教开始传入南方之事迹。尔后,昏暴君主—孙皓即位。欲毁佛寺,将佛像置于不净处,并以秽汁浇灌取乐。不久,孙皓全身肿大,彻痛难当。后经虔诚烧香忏悔,叩首自陈罪状,才得舒解。此时,自觉惭愧地向僧会法师,请问罪福之因。虽然,僧会在吴国极力弘扬正信佛法,但因孙皓生性粗暴,不及妙义,故仅以因果报应等佛法开导之。

  

  又卷十一〈竺昙猷传〉,记载东晋习禅僧人竺昙猷,其具神力,曾乞食咒愿,而使食中蜈蚣跳出。东晋孝武帝太元年间(376-396)出现「妖星」,「帝普下诸国有德沙门,令斋忏悔攘灾,猷乃祈诚冥感。」之后,果然该星退去。另同在此卷的〈释玄高传〉,记载北魏僧玄高(402-444),为北魏太武帝拓拔焘,迎请为太子拓拔晃的老师。后因晃为父所疑,请玄高为其脱难,于是「高令作金光明斋,七日恳忏。.....焘于太子无复疑焉,盖高诚感之力也。」

  

  另根据《历代三宝记》卷十一之记载,梁朝僧人宝唱,曾于天监十六年(517)作〈众经忏悔灭罪方法〉三卷,并在宝唱所着的八部作品后,加上说明:

  

帝以国土调适住持,无诸灾障,上资三宝,中赖四天......故天监中频年降敕,令中庄严寺沙门释宝唱等总撰集录以备要须。或建福禳灾,或礼忏除障,或飨鬼神,或祭龙王,诸所祈求帝必亲览。指事祠祷讫多感灵,所以五十年间兆民荷赖缘斯力也。

  

  可见,梁朝时对礼忏祈祷仪礼之重视。从以上传记之例可知,三国、东晋期间之统治者,信奉佛法的心理。或从神奇灵异,或为避祸消灾。再者,因畏惧因果业报,而希望忏悔除罪等心理,使得此期的王室忏罪之风盛行。

  

三﹑中国佛教早期之忏罪思想与忏仪运作

  

  (一)忏罪思想之理论根据

    东汉至六朝期间忏罪思想盛行,除上述背景外,尚不能忽略有关悔罪思想经典之传译。就已知的经录中,东晋道安所编之《综理众经目录》(简称《安录》),可谓最早的经录(更早虽有三国朱士行之《汉录》但未具众经目录形式),惜已散佚。不过,可从僧佑撰之《出三藏记集》(简称佑录,为现今仍存之最早经录。)中看到《安录》的要目。根据《佑录》中标注,收于《安录》之经典,以及《佑录》卷三所收有关「安公经录」之经典,可以列出从后汉,到东晋孝武帝宁康二年(373),大约两百年间《安录》所记载相关忏悔思想之经典有:《阿阇世王经》二卷、《悔过经》一卷、《海龙王经》四卷、《贤劫经》七卷、《三品悔过经》一卷、《舍利弗悔过经》一卷、《诸方佛名经》一卷、《菩萨悔过经》(或云菩萨悔过法,下注:出龙树十住论。)一卷、《佛悔过经》一卷、《文殊师利五体悔过经》一卷(旧录云文殊师利悔过)、《拔陀悔过经》一卷、共十部。其中《悔过经》、《三品悔过经》、《佛悔过经》、《拔陀悔过经》等已不存。此中之《菩萨悔过经》,从「或云菩萨悔过法」,以及其注明:「出龙树十住论」,应该可以判断是《十住毗婆沙论》〈除业品〉所谈之「菩萨悔过法」。

  

  接着,从《佑录》自身增录的经典来看,有关忏悔思想之经典,则有悔过、佛名、咒经、戒经等约有百部之多,其中咒经更占了五十部之数。由于丰富的忏悔思想经典之翻译,必然带动此时代佛教仪式的兴起。以下兹将目前《大正藏》所存有关忏悔思想之经典表列于后,以了解东汉至南北朝时期,有那些忏悔经典,以及内容特色为何,进而掌握忏罪思想的理论根据。

  

东汉至南北朝有关忏悔思想之经典

  

  经名 修持方法 忏悔目的 译经朝代 译经年 译者 大正藏

  

1.阿阇世王经 作罪不覆藏、观无作无受者、 灭罪 东汉 147-186 支娄迦谶 No.626 。15

  

2.舍利弗悔过经 礼佛、忏悔、劝请、随喜、回施 欲求佛道 东汉 148-170 安世高 No1492 。24

  

3.八吉祥神咒经 持诵佛名、系念不忘 除罪、得无上平 等之道 吴 223-253 支谦 No.427 。24

  

4.决定毗尼经 称佛名、忏悔、随喜、回向 离罪、得三昧 西晋 266-313 竺法护 No.325。20

  

5.文殊悔过经 礼拜、忏悔劝助、无所着 灭尽一切罪苦 西晋 266-313 竺法护 No.459。14

  

6.宝网经 闻佛名坦然不疑、不毁戒 越生死之罪、得三昧 西晋 266-313 竺法护 No.433。14

  

7.大宝积经(卷170)净居天子会38-3 如来塔前忏悔、二六时劝众听法 净除业障 西晋 266-313 竺法护 No.310。11

  

8.三曼陀跋陀罗菩萨经 悔过、请劝、愿乐、施与 具足三昧、得三藐三菩提 西晋 280-312 聂道真 No.483 14

  

9.海龙王经 晓了于空等六法除罪盖 住菩萨道 西晋 285 竺法护 No.598。15

  

10.贤劫经.千佛名号品 持诵千佛名、烧香散花等供养 灭罪、得三昧定 西晋 291或 300 竺法护 No.425 14

  

11.灌顶拔除过罪生死得度经 至心忏悔、闻说药师琉璃光佛 灭障消罪、必得解脱 东晋 317-322 帛尸黎蜜 No1331。21

  

12.花聚陀罗尼经 礼拜忏悔、读诵受持陀罗尼 见佛为其说 东晋 317-420 失译 No1358。21

  

13.七佛八菩萨所说大陀罗尼神咒经 礼拜忏悔、书写读诵陀罗尼 灭重罪、得三昧 东晋 317-420 失译 No1332。21

  

14.净业障经 观烦恼等同虚空性 尽诸业障 前秦 350-431 失译 No1494。24

  

15.别译杂阿含经(卷21)No76.77.78 知过向佛发露忏悔 善法增长 前秦 350-431 失译 No.100。2

  

16.别译杂阿含经(卷6)No113 知过向佛发露忏悔 善法增长无有退失 前秦 350-431 失译 No.100。2

  

17.别译杂阿含经(卷7)No129 知过向佛…

《中国佛教早期忏罪思想之形成与发展(释大睿)》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