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佛教早期忏罪思想之形成与发展
释大睿
提要
忏悔是佛教中重要的实践行门。以中国佛教而言,在东汉译经初期,即有关于忏悔思想之经典传译。此中忏罪思想,与中国儒家、道教等传统文化中赎罪、悔过等思想结合,促成中国佛教忏罪思想之发展,进而形成借着仪式进行,以达成忏罪为目的之忏悔仪轨。
在诸多大乘经典中所阐明之忏悔思想,几乎是与禅观、三昧的修持结合,尤其摄入般若空慧之观照,更是大乘忏悔思想之根本理则。故修忏悔法,不仅可达罪业清净,更有证三昧、发慧、得解脱等目标。而忏悔方法,亦与原始佛教僧团中,单纯的忏悔羯摩不同,其中含有称念佛名、诵经、礼拜、持咒等多样化的行持方法。忏悔法,可谓在大乘佛教思想中有了极大的转型。
中国佛教亦吸收大乘忏悔思想,创制忏悔仪轨,并举行礼忏法会。从东汉时期即有于斋日行忏悔法之记载,到了南朝,王室更是盛行礼忏。此外,僧传中亦有诸多僧人修忏的事迹。虽然,至今未发现有隋代以前之忏法仪轨,但从许多修忏史料的记载中,可发现王室举行礼忏之目的,普遍为求国境久安,或为去病、求长寿等现世利益为主。而僧伽中虽有少数将修忏与禅定结合行持,但却未见具体应用大乘忏悔经典之理观修持于忏法中。此现象直到隋
智者大师才有了开创性的发展。不过,从东汉至六朝时期所译经典之忏悔思想,及此期流行之仪轨模式或忏悔方法,都为往后发展的天台忏法提供了充分的养料。
关键词:忏罪思想、忏法、无生忏法、证三昧
一﹑前言
佛教初传东土以来,汉民族对佛法的认识,除了受僧侣行为及其弘化活动之影响外,具体接触佛教思想乃在于佛典之汉译。佛教自公元一世纪初,传入中国。大约在东汉桓帝建和元年(147),才开始有佛经的翻译。关于忏罪思想的经典,则早在译经初期即陆续传译。例如《阿阇世王经》(译于147-186年间)、《舍利弗悔过经》(译于148-170年间),根据目前现存最古的经录,僧佑撰之《出三藏记集》记载:魏文帝时,支谦于吴主孙权黄武初年,至孙亮建兴年间(221-237),译出的经典中,有《悔过经》一卷。并有一小段注文:「或云序十方礼悔过文」。可见,有关忏罪思想经典的传入,应算相当早。至于此思想如何为中国人接受,进而发展成型,乃至影响后代佛教祖师大量制作忏仪,使得中国佛教,渐渐呈现经忏法会兴隆等现象,是一值得留意之课题。因此,本文希望从佛教初传时期,佛教思想与中国固有文化之交融现象切入,试图发现佛、道二家在忏悔思想上有无关涉之处。次再从忏悔经典的移译,了解东汉到六朝之中国佛教初传时期,大乘忏悔经典,所蕴含之思想,继而自王室礼忏情形,以及僧传中,探究当时忏仪流行之状况,藉此以助了解中国佛教,早期忏悔思想之形成与发展。
二﹑中国佛教忏悔思想兴起之时代背景
(一)儒家的悔过思想
忏悔,不仅是佛教思想中的重要课题。在中国文化的思惟体系中,忏悔思想亦是一种自觉精神之提升。是经由道德实践,转化为完美人格的要素。而此思想之演进,实有其发展之脉络。首先,从中华民族古文献的记载中,先民早有祭祀天地,乃至自然百神的宗教行为。后来又有借着「巫」来上达人的祈愿,下达神的旨意,更以占卜来预测未来吉凶等。其目的,无非是希望禳除灾疫,求福免祸。而这些原始的宗教信仰,影响到夏、商、周三代,以及后来儒家、道教乃至民间风俗的发展。例如《尚书》中,便记载周公对子侄们的告诫。他认为,王者应具有「明德修身、明德慎罚、敬德保民」等「以德配天」的宗教伦理。《伦语》则谓:「获罪于天,无所祷也。」《孟子
离娄篇》也说:「虽有恶人,斋戒沐浴则可以祀上帝。」到了汉代,充满阴阳五行,灾异图谶的信仰。汉武帝时,董仲舒着《春秋繁露》,提倡「人天相应」的思想。其在〈郊语〉谈到祭天之重要性,否则将招感凶害,即「天殃与上罚」。又说:「发而中节,修德以配天,则可谓参天矣。」也就是说,人之一切行为皆须与天道相应。而所招是祸、福、吉、凶?则端赖是否能「修德以配天」了。另尚有一明显例子,是《汉书
本纪》记载国家灾异的诏书中,对于诏书之目的,有许多是为了「国君自责」。借着国君之自责悔过,修善积德,则可感上天佑护,而降福禳灾。
如上所举,虽然先秦时期,到汉代儒学对「天」之定位,不尽相同,但启发人之自觉或价值意识,进而恪修己德,以远祸害的道理是共通的。此中所蕴涵者,即是对自我之要求,借着反省悔过,令德行圆满,而感招天德。如此中国儒家精神之悔过思想,可谓是佛教忏悔思想为中国文化所纳受的重要基础。
(二)道教的悔过思想
佛教自东汉末年传入中国,当时社会已具有根深蒂固的神仙方术信仰。佛教弘传之初,其范围亦只限于少数的王室贵族。信仰者乃将浮屠之教附庸于鬼神方术。及至东汉顺帝(126-144)年间,张陵创立「五斗米教」,灵帝建宁、熹平之际,张角创立太平道,此二者为道教之初始道派。作为一个以中国文化为背景而形成的本土宗教,其亲和力自然胜于外来的 「夷狄」之教,且道教吸收道家清静无为、抱朴守一,以及渊源久远的神仙方术、谶纬思想等特质,则更易为社会大众接受而持续发展。立基于此固有文化传统,及民间信仰背景之下的中国佛教,佛法弘扬亦不得不藉助其相关思想而比附之。因此,佛教东传中土,必尽力在不违佛法本质之考量下,与早期中国思想融合,而推行佛法。因此欲了解中国佛教早期之忏罪思想,自不可忽略固存于中国本土之传统思想,乃至与道教交涉之关联性。
道教崇敬神仙,注重祭祀祈祷。其中奉斋、忏悔、礼拜等,皆是常行的仪式。故悔过忏罪亦为其重要思想。首先,从张道陵之事迹可知其以物赎罪悔过的思想。例如〈法运通塞志〉记载,东汉桓帝永寿二年(156)「玉晨大道君,授以天师印绶雌雄二纫正一盟威秘录三清众经符图,人有疾患官灾随事,输米以赎罪,疏过悔谢。」另《魏书
释老志》亦有:「张陵受道于鹄鸣,因传天官章本千有二百,弟子相授,其事大行,斋祠跪拜,各成法。道有三元......颇类佛经。」等举行斋祀礼拜仪式之史料。并言其法有类似佛经之处。又有革新道教的寇谦之,在北魏太武帝始光初年(424),起天师道场于京城东南。「重坛五层,遵其新经之制,给道士百二十人衣食,斋肃祈请,六时礼拜,月设厨会数千人。」由上可见,东汉时期,道教已有遇灾难疾病,须以米粮赎罪悔谢之思想。并有礼拜仪式,进而以斋会、六时礼拜等仪礼行之。
如前述,道教是在中国蕴育成长之宗教,其思想在中国社会必然具有一定之影响力。例如《太平经》这部道教初期的经典,便明显谈到符咒之功能,认为其可以疗病、去邪求福。又说:应行斋戒、首过、祈禳、诵经等敬神活动。此外,当然亦重视方术、服气、养生之道。此中之自首悔过,禳灾求福,本是中国礼教中,人性自然的表现,但此心理亦成为道教的中心理论。如汤用彤先生之看法:
又悔过自责,得除罪增寿,固早为道教《太平经》之要义。汉末黄巾亦教人自首过失,人之功过常有天神下降按巡记录,为中国道教之一中心理论。
可见,悔过除罪在道教思想中是极重要的一环。此从明代所编的《道藏》中,有关灭罪经典及宝忏之仪轨众多,几乎分布于「三洞三十六部」之中,可得证明。此类斋仪忏法等科仪制度的著作,乃归于「威仪类」中,此类书最多,大约有六百卷左右。但由于《道藏》之分类,体例杂乱,检阅不易,又道经作者,几乎不署姓名,更常声称出自神仙之作。因此,虽知六朝时代道经蜂出不断,但对于这些众多道教忏仪之年代与作者却不得而知。
(三)时代及王室背景
由上述儒家、道教之忏悔思想背景中,可知中国在秦、汉之际,已盛行祭祀仪礼,与鬼神崇拜。并有卜筮、占星、神仙等宗教仪式。到了佛教传入之初,与之同时的道教创立。此间,正逢东汉末年之政治腐败局面。由于天灾人祸,使得百姓饥馑、流离无依。继之,黄巾流民暴动,人民更是深陷悲惨苦难。在此仿徨恐惧的现实煎熬中,众生心灵自然需要一些能超离现实的慰藉。此等需求,恰巧为佛教提供了一弘扬的时机。尤其佛法中,无常苦空、因果业报的道理,适时抚慰民心。因此,此期民众之佛教信仰,乃不免依循民间及道教传统,以消灾免祸为目的。尤其祈求现世苦难的免除,愿藉忏过而求福的心理,可谓信仰佛教之重要目标。如此背景下形成之悔罪思想,在接触佛教经典阐扬之忏悔义理时,自然能够因应其要求,而亲切地接受,因而促成中国佛教悔罪思想发展之契机。
又佛教自西域入境中原后,历经近约三世纪的时间,才在译经渐备,各家学说法义争鸣的两晋南北朝时期,真正地落实下来。但此时的中国,却又历经了东汉末年,外戚宦官交替专权、三国军阀割据、西晋八王之乱、南北朝长期分裂、五胡十六国之长期混战等,残酷血腥、流离失所的民族苦…
《中国佛教早期忏罪思想之形成与发展(释大睿)》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