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中国佛教早期忏罪思想之形成与发展(释大睿)▪P3

  ..续本文上一页发露忏悔 善法增长 前秦 350-431 失译 No.100。2

  

18.增壹阿含经(卷9)No.7 自知罪缘罪忏悔、修止观 证罗汉 东晋 397 僧伽题婆 No.125。2

  

19.增壹阿含经(卷11)No.2 知过向佛忏悔 佛为说法得信根 东晋 397 僧伽提婆 No.125。2

  

20.增壹阿含经(卷14)No.2 知过向佛忏悔勿复再犯 佛为说法,劝令欢喜 东晋 397 僧伽提婆 No.125 2

  

21.增壹阿含经(卷40)No.7 自归依佛法僧、忏悔 罪根永除 东晋 397 僧伽提婆 No.125。2

  

22.大方广十轮经(卷6) 至心忏悔、不覆藏、不诽正法 灭罪、得三昧 北凉 397-439 失译 No.410。13

  

23.观佛三昧海经(卷9) 忏悔、请佛、随喜、回向、发愿、系念观佛 灭罪、得观佛三昧 东晋 398-421 佛陀跋陀罗 No.643。15

  

24.出生无量门持经 思惟八字义 恶业消除 东晋 398-421 佛陀跋陀罗 No1012。19

  

25.坐禅三昧经 如法忏悔 成就观法 姚秦 402 鸠摩罗什 No.614。15

  

26.禅秘要法经(卷上) 至心忏悔、一心系念 利于修禅 姚秦 402-412 鸠摩罗什等 No.613。15

  

27.思惟略要法 实相正观、法华三昧观等 除五盖、得禅定 姚秦 402-412 鸠摩罗什 No.617。15

  

28.千佛因缘经 闻佛名皈依顶礼、观法平等 灭生死罪、得念佛三昧、诸佛现前三昧 姚秦 402-412 鸠摩罗什 No.426。14

  

29.十住毘婆沙论

  除业品 忏悔、随喜、劝请、回向 求阿惟越致地、得三藐三菩提 后秦 402-412 龙树造罗什译 No1521。26

  

30.大方等陀罗尼经 诵持陀罗尼、忏悔、观法性平等 灭罪 北凉 402-413 法众 No1339。21

  

31.虚空藏菩萨经 称名、供养、持咒、归依礼拜 梦中现相、灭罪得三昧及陀罗尼 姚秦 408-413 佛陀耶舍 No.405

  

32.大方等大集经(卷18) 诚心忏悔、更复莫作 广弘如来法藏 北凉 414-426 昙无谶 No.397。13

  33.大方等大集经(卷27) 忏悔、回向、劝请 成就众生一切善事 北凉 414-426 昙无谶 No.397。13

  

34.金光明经 忏悔、随喜、回向、思惟空义 灭罪、得三藐三菩提 北凉 414-426 昙无谶 No.663。16

  

35.大般涅槃经(北本) 心生重悔、惭愧、观法性无常 灭罪、得涅槃 北凉 416-423 昙无谶 No.374。12

  

36.请观音消除毒害陀罗尼咒经 持咒、称佛名、系念数息 灭罪、得无生忍、住首楞严三昧 东晋 419 竺难提 No1043。20

  

37.大宝积经(卷170)大乘方便会38-3 礼佛忏悔、不敢覆藏 闻佛说法得正解 东晋 420 竺难提 No.310 9

  

38.大般涅槃经(南本) 心生重悔、惭愧、观法性无常 灭罪、得涅槃 刘宋 420-479 慧严等 No.375。12

  

39.观虚空藏菩萨经 礼拜三十五佛、称名、忏悔、苦行 除罪 刘宋 421-441 昙摩蜜多 No.409。13

  

40.虚空藏菩萨神咒经 悔过不复作、持咒、称菩萨名、于第一义空得自在 灭罪、得三昧 刘宋 421-441 昙摩蜜多 No.407。13

  

41.观药王药上二菩萨经 系念数息、念实相、礼佛、忏悔、诵咒 灭四重五逆及 谤方等 刘宋 424-442 疆良耶舍 No1161。20

  

42.观普贤菩萨行法经 忏悔六根、诵大乘经、思惟空义 灭罪、得三昧及陀罗尼 刘宋 424-453 昙摩蜜多 No.277。9

  

43.无尽意菩萨经 忏悔、劝请、随喜、回向 忏罪、助法清净 刘宋 427 智严、宝 云 No.397。13

  

44.优婆塞五戒威仪经 忏悔、礼拜、禅定 忏罪、疾至菩提 刘宋 431 求那跋摩 No1503。24

  

45.杂阿含卷(21)No.564 发露忏悔、自见罪自知罪 得具足戒、善法增长刘宋435-443求那跋陀罗 No.99 2

  

46.央掘魔罗经(卷4) 闻佛名、礼拜忏悔 重禁五逆等皆闭四恶趣 刘宋 435-443 求那跋陀罗 No.120。2

  

47.弥勒菩萨上生兜率天经 称名、礼拜、作观思惟、忏悔 灭生死罪 刘宋 455 沮渠京声 No.452。14

  

48.称扬诸佛功德经 欢喜赞叹称名、礼拜如来 却生死罪、得三昧 元魏 472 吉迦夜 No.434。14

  

49.无量义经 受持书写供养讲说此经 灭罪、得首楞严三昧 萧齐 481 昙摩伽陀耶舍 No.276。9

  

50.牟梨曼陀罗咒经 供养、持咒、至心礼拜、忏悔 除生死罪 梁 502-557 失译 No1006。19

  

51.佛名经(三十卷) 持诵佛名、兴七种心、至心忏悔 灭四重等罪 梁 502-557 失译 No.441。14

  

52.菩萨五法忏悔文 忏悔、请佛、随喜、回向、发愿 除众罪 梁 502-557 失译 No1504。24

  

53.过去庄严劫千佛名经 立佛像、供养、受持作礼、忏悔 灭罪、生无量寿佛国 梁 502-557 失译 No.446 14

  

54.现在贤劫千佛名经 立佛像、供养、受持作礼、忏悔六根等 灭罪、得三昧及陀罗尼 梁 502-557 失译 No.447。14

  

55.未来星宿劫千佛名经 立佛像、供养、受持作礼、忏悔 同上 梁 502-557 失译 No.448。14

  

56.陀罗尼杂集(十卷) 礼拜忏悔、诵咒、归命称名 除罪障 梁 502-557 失译 No1336。21

  

57.虚空菩萨问七佛陀萨尼咒经 敬信三宝、供养、诵咒 灭罪、梦中见佛 梁 502-557 失译 No1333。21

  

58.大乘宝云经(卷2) 知过忏悔,不覆藏、观诸法如幻 入于禅定 梁 503 曼陀罗仙、僧伽婆罗 No.659 16

  

59. 佛名经(十二卷) 称名礼拜诸佛、至心忏悔 灭四重等罪、得三昧 北魏 520-524 菩提流支 No.440 14

  

60.大宝积经(卷28)大乘十法会 向佛忏悔 善根增长、恶法消灭 元魏 539 佛陀善多 No.310。13

  61.十一面观世音神咒经 礼拜忏悔、至心持咒 除根本罪、得不退转 北周 561-577 耶舍崛多 No1070。20

  

  从上表所列六十一部,自东汉到六朝,有关忏悔思想之阿含及大乘译经中,可见几点忏悔思想特质:

  

1、忏悔对象及忏法分类

  

  忏悔,原是指僧团之僧众于半月半月诵戒、羯摩时,所行之忏罪悔过的仪式。因此,在原始佛法之《阿含》经典中,提到忏悔时,不外比丘自知罪、自见过,而对释迦牟尼佛,或大众发露忏悔。故忏悔对象仅限于佛陀,或者僧团中有德的比丘僧众。例如上表15~ 21等阿含经典所谈,即是所谓的「对首忏」。但到了大乘经典中,谈到忏悔时,已超越原始佛法所谈之时空限制,其对象不仅指释迦佛,尚有十方佛、三十五佛、乃至三世千佛,以及一切菩萨摩诃萨等。如上表4、10、51、53、54、55、59等称念佛名,求忏悔的佛名经典。以上除向清净比丘说罪之「对首忏」,以及称念佛菩萨名号之忏悔外,亦有如31、42等经所谈梦相,以决忏罪是否清净之「取相忏」;此外,大乘忏悔经典中最重要的理法依据,乃是正观法性平等,罪性本空之「无生忏」法。此种忏悔法,几乎是大乘忏悔经典,共通的思想。例如《净业障经》中,就明白谈及如何认识业障之体,才能究竟除罪,如文说:

  

《中国佛教早期忏罪思想之形成与发展(释大睿)》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