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佛頂楞嚴經文句卷第一▪P5

  ..續本文上一頁體。用諸妄想。此想不真。故有輪轉。

  ⊙將欲破妄顯真。故先與一口道破也。生死有二種。一分段生死。惟局同居叁界。二變易生死。通于方便實報二土。常住真心性淨明體者。本覺之理。不知者。無始覺智也。諸妄想者。無明塵沙見思也。此想不真者。即依常住真心性淨明體而成。別無自性。如繩外無蛇性。杌外無鬼性。水外無波性。空外無華性也。蓋衆生無始以來。但有本覺。未有始覺。所以真如不守自性。舉全體而成妄想。所謂不變隨緣。然只此妄想。別無自體。即以真如爲體。所謂隨緣不變。今欲奪其妄計。故曰此想不真。猶雲此蛇不真。乃至此華不真耳。又蛇相既起。麻相必隱。乃至華相既起。空相必隱。故曰不真耳。實非離真別有妄想。設別有妄。則妄想反有自性而不可破矣。楞伽經雲。妄想無性。二祖雲。覓心了不可得。此宗教之大綱要。而斯經之真血脈也。今更略加委釋。此經所明本覺之理。的非迷悟所能增減。而所勤勤致意者。只是提醒當人始覺之智。若有始覺之智。則本覺之理本自現成。不愁無大受用也。故經首雲。如來知彼淫術所加。後文雲。乃至恒沙界外一滴之雨尚知頭數。又雲。覺明分析微細魔事。此等皆明如來始覺智滿也。下文雲。是兵要當知賊所在。此勸初心起始覺智也。今文雲。皆由不知常住真心。下文阿難自責雲。當由不知真際所詣。乃至七大文中。一一責雲。汝元不知。汝宛不知等。此皆痛其無始覺也。常住真心者。本自真實。當體絕待。豎窮橫遍也。性淨者。本來離過絕非。無染汙也。性明者。本來虛靈洞徹。無昏翳也。圓具此叁妙義而爲其體。故名常住真心性淨明體。即是首題大佛頂義。常住故言大。性淨故言頂。性明故言佛也。又即叁如來體。常住故成法身如來。性淨故成應身如來。性明故成報身如來。又即叁因佛性。常住是正因性。性淨是緣因性。性明是了因性。又即萬行之體。常住故有天行。性淨故有梵行嬰行病行。性明故有聖行。又即首楞嚴叁昧之體。由常住義。中谛叁昧成。由性淨義。俗谛叁昧成。由性明義。真谛叁昧成。又即無上叁菩提體。常住是真性菩提。性淨是方便菩提。性明是實智菩提。又即妙奢摩他等所依之體。依常住義。有妙禅那。依性淨義。有叁摩缽提。依性明義。有奢摩他。又即是如來藏性叁義。常住即離即離非是即非即義。性淨即一切俱即義。性明即一切俱非義。又即圓通常叁義。常住即常真實。性淨即通真實。性明即圓真實。又即七趣惑業苦體。依常住義。故有妄苦。如依空有華。依性淨義。故有妄業。如依巾有結。依性明義。故有妄惑。如依目有翳也。又即叁涅槃體。由常住義。故有性淨涅槃。由性淨義。故有方便淨涅槃。由性明義。故有圓淨涅槃也。用諸妄想者。由不知心體常住。故用無明妄想。由不知心體性淨。故用塵沙妄想。由不知心體性明。故用見思妄想也。此想不真者。迷常住爲無明。故無明不真。迷性淨爲塵沙。故塵沙不真。迷性明爲見思。故見思不真。又此叁惑。皆是于常住中妄見流注。于性淨中妄見染汙。于性明中妄見昏昧。故不真也。故有輪轉者。無明塵沙不真。故有變易輪轉。見思不真。故有分段輪轉也。此中已密示二種根本。下特顯言之耳。

  辛二、勸修直道

  汝今欲研無上菩提真發明性。應當直心詶我所問。十方如來同一道故。出離生死。皆以直心。心言直故。如是乃至終始地位。中間永無諸委曲相。

  ⊙研者。窮源究本之義。真發明性者。無上菩提。雖是諸佛所證。實是含靈本有之性。但在纏名爲隱覆。出纏名爲發明。今欲其稱真性而發明。必須研窮審究。而欲研窮審究此性。必須直心。直心者。起信所謂正念真如是也。終始地位者。始從名字。終至究竟。中間者。即是五十五位真菩提路。雖有諸位淺深不同。而因果無非實相。不似前叁教之纡曲。故言永無諸委曲相也。只此直心二字。已將楞嚴大定宗旨和盤托出。阿難示同未悟。不能薦取。故起七處妄計。一一無非顛倒戲論。心言皆不直矣。

  庚叁、廣破七番妄計即爲七。初正破計內。二破轉計在外。叁破轉計潛根。四破轉計見內。五破轉計隨生。六破轉計中間。七破轉計無著。辛初、中五。初征起緣心。二喻明降伏。叁牒其內執。四懸示定名。五正破非內。壬、今初

  阿難。我今問汝。當汝發心。緣于如來叁十二相。將何所見。誰爲愛樂。阿難白佛言。世尊。如是愛樂。用我心目。由目觀見如來勝相。心生愛樂。故我發心願舍生死。

  ⊙如來征問中。最重將何所見誰爲愛樂二句。後世宗門問念佛的是誰。即是得此作用。所謂捉賊要見贓也。答中招出心目二字。乃是下文征心辨見張本。以妄心難除。故須七番廣破。而目妄處。只須門能見不。死皆見物二語。帶破便足。以真見難顯。故須十番細辨。而心真處。只須如是見性。是心非眼一言。點明便足。

  壬二、喻明降伏

  佛告阿難。如汝所說。真所愛樂。因于心目。若不識知心目所在。則不能得降伏塵勞。譬如國王。爲賊所侵。發兵討除。是兵要當知賊所在。使汝流轉。心目爲咎。

  ⊙阿難妄計之目。決不能有所見。妄計之心。決不能生愛樂。以目是浮塵。心是緣影故也。而阿難則謬以爲決能有見。決能愛樂。所謂認物爲己。顛倒甚矣。國王譬本覺。賊譬所妄計之心目。兵譬始覺妙觀察智。蓋本覺雖被賊侵。而真如自性之力。法爾能起始覺之智。譬以發兵也。知賊所在者。賊無自己窟宅。不過就是王土王民。但因失于撫□。致成巨寇。若能如法招安。則依舊王土王民。實更無賊可得。唯心與目。亦複如是。若知浮根緣影。總屬惟心所現。則浮根原不是目。緣影原不是心。蕩蕩歸于王化。何處更有塵勞可得。今之使汝流轉者。只因非心妄計爲心。非目妄計爲目。故成咎耳。

  壬叁、牒其內執又二。初正牒。二立例。癸、今初

  吾今問汝。惟心與目。今何所在。阿難白佛言。世尊。一切世間十種異生。同將識心居在身內。縱觀如來青蓮華眼。亦在佛面。我今觀此浮根四塵。只在我面。如是識心。實居身內。

  ⊙十種異生者。于十二類生中。但除精神化爲土木金石。及空散銷沈二種。暫同無心之物。余十種皆現有心識也。計心在內。則廣引十生爲證據。計眼在面。則高引如來爲證據。確哉凡外邪執。阿難示同而克肖之。

  癸二、立例

  佛告阿難。汝今現坐如來講堂。觀只陀林。今何所在。世尊。此大重閣清淨講堂。在給孤園。今只陀林。實在堂外。阿難。汝今堂中先何所見。世尊。我在堂中。先見如來。次觀大衆。如是外望。方矚林園。阿難。汝矚林園。因何有見。世尊。此大講堂戶牖開豁。故我在堂。得遠瞻見。

  ⊙此以阿難自身例心。以如來大衆例肝腸脾胃等。以戶牖例眼。以園林例身外諸物也。在文易知。

  壬四、懸示定名

  爾時世尊在大衆中。舒金色臂摩阿難頂。告示阿難及諸大衆。有叁摩提。名大佛頂首楞嚴王。具足萬行。十方如來一門超出妙莊嚴路。汝今谛聽。阿難頂禮。伏受慈旨。

  ⊙欲破妄計。先唱大定之名者。以妄情破處。真性全彰。若利根人。只須內計一破。覓心了不可得。便得心安。心安即是首楞嚴王叁昧。鈍根執重。故破內必轉計外。乃至展轉起于無窮計度。阿難示同未悟。曲寫迷情。俾如來方便破顯。究暢至理。當知從今文去。直至第叁卷末。第四卷初。節節圓彰大定所依理體。斷不可以叁名割裂分配也。叁摩提。亦雲叁摩地。亦雲叁昧。此翻正定。有真谛叁昧。俗谛叁昧。中谛叁昧。又有曆別叁谛叁昧。圓融叁谛叁昧。今是圓融叁谛叁昧。統一切法。一切叁昧悉入其中。故名爲王。舊解見此叁摩提字。與阿難所問叁摩字同。遂進退牽合。多至失措。不知阿難所問。即圓覺中所謂叁摩缽提。乃是略去缽提二字。今文所雲。即是叁昧。梵音楚夏耳。須知真谛叁昧。即奢摩他所成。俗谛叁昧。即叁摩缽提所成。中谛叁昧。即禅那所成。又真谛叁昧。止見思惑。俗谛叁昧。止塵沙惑。中谛叁昧。止無明惑。即奢摩他。真谛叁昧。發明空觀。俗谛叁昧。發明假觀。中谛叁昧。發明中觀。即叁摩缽提。叁谛之體。無惑可破。無觀可立。而破而立。即禅那也。大佛頂。具如玄義中釋。乃此叁昧所依之真性。首楞嚴。亦如玄義中釋。乃是稱性所起之真修。具足萬行者。一是本有爲具。謂此大佛頂理。無所不統。無所不攝。故名具足。二是該攝爲具。謂修此叁昧。即是修行一切叁昧。乃至六度五行等。無不圓攝。故名具足。叁是積聚爲具。謂衆生無始以來。所有一切諸善。如彈指聚沙。舉手低頭等。種種緣因種子。若得此叁昧時。一齊開發顯現。故名具足。本具約正因。該具約了因。積具約緣因。又叁因皆本有。故名本具。叁因皆該攝。故名該具。叁因皆開發。故名積具。不縱不橫之義。複現于此矣。行爲八理之門。一行一切行。一切行一行。故名一門。圓人頓悟頓修。永無諸委曲相。故名超出。稱性所起福慧二種莊嚴。還以莊嚴一性。性修不二。名妙莊嚴。始從幹慧。終極妙覺。故名爲路也。

  壬五、正破非內又二。初引例。二正破。癸、今初

  佛告阿難。如汝所言。身在講堂。戶牖開豁。遠矚林園。亦有衆生。在此堂中。不見如來。見堂外者。阿難答言。世尊。在堂不見如來。能見林泉。無有是處。

  癸二、正破

  阿難。汝亦如是。汝之心靈。一切明了。若汝現前所明了心。實在身內。爾時先合了知內身。頗有衆生。先見身中。後觀外物。縱不能見心肝脾胃。爪生發長。筋轉脈搖。誠合明了。如何不知。必不內知。雲何知外。是故應知。汝言覺了能知之心住在身內。無有是處。

  ⊙圓覺經雲。妄認六塵緣影爲自心相。此經雲。一迷爲心。決定惑爲色身之內。此一切衆生之通計也。下文六處。不過是轉計耳。此雖破其妄心無所。實即爲顯妄心無體。惟無體。故無所也。又無體無所。而一切…

《大佛頂楞嚴經文句卷第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