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体。用诸妄想。此想不真。故有轮转。
⊙将欲破妄显真。故先与一口道破也。生死有二种。一分段生死。惟局同居三界。二变易生死。通于方便实报二土。常住真心性净明体者。本觉之理。不知者。无始觉智也。诸妄想者。无明尘沙见思也。此想不真者。即依常住真心性净明体而成。别无自性。如绳外无蛇性。杌外无鬼性。水外无波性。空外无华性也。盖众生无始以来。但有本觉。未有始觉。所以真如不守自性。举全体而成妄想。所谓不变随缘。然只此妄想。别无自体。即以真如为体。所谓随缘不变。今欲夺其妄计。故曰此想不真。犹云此蛇不真。乃至此华不真耳。又蛇相既起。麻相必隐。乃至华相既起。空相必隐。故曰不真耳。实非离真别有妄想。设别有妄。则妄想反有自性而不可破矣。楞伽经云。妄想无性。二祖云。觅心了不可得。此宗教之大纲要。而斯经之真血脉也。今更略加委释。此经所明本觉之理。的非迷悟所能增减。而所勤勤致意者。只是提醒当人始觉之智。若有始觉之智。则本觉之理本自现成。不愁无大受用也。故经首云。如来知彼淫术所加。后文云。乃至恒沙界外一滴之雨尚知头数。又云。觉明分析微细魔事。此等皆明如来始觉智满也。下文云。是兵要当知贼所在。此劝初心起始觉智也。今文云。皆由不知常住真心。下文阿难自责云。当由不知真际所诣。乃至七大文中。一一责云。汝元不知。汝宛不知等。此皆痛其无始觉也。常住真心者。本自真实。当体绝待。竖穷横遍也。性净者。本来离过绝非。无染污也。性明者。本来虚灵洞彻。无昏翳也。圆具此三妙义而为其体。故名常住真心性净明体。即是首题大佛顶义。常住故言大。性净故言顶。性明故言佛也。又即三如来体。常住故成法身如来。性净故成应身如来。性明故成报身如来。又即三因佛性。常住是正因性。性净是缘因性。性明是了因性。又即万行之体。常住故有天行。性净故有梵行婴行病行。性明故有圣行。又即首楞严三昧之体。由常住义。中谛三昧成。由性净义。俗谛三昧成。由性明义。真谛三昧成。又即无上三菩提体。常住是真性菩提。性净是方便菩提。性明是实智菩提。又即妙奢摩他等所依之体。依常住义。有妙禅那。依性净义。有三摩钵提。依性明义。有奢摩他。又即是如来藏性三义。常住即离即离非是即非即义。性净即一切俱即义。性明即一切俱非义。又即圆通常三义。常住即常真实。性净即通真实。性明即圆真实。又即七趣惑业苦体。依常住义。故有妄苦。如依空有华。依性净义。故有妄业。如依巾有结。依性明义。故有妄惑。如依目有翳也。又即三涅槃体。由常住义。故有性净涅槃。由性净义。故有方便净涅槃。由性明义。故有圆净涅槃也。用诸妄想者。由不知心体常住。故用无明妄想。由不知心体性净。故用尘沙妄想。由不知心体性明。故用见思妄想也。此想不真者。迷常住为无明。故无明不真。迷性净为尘沙。故尘沙不真。迷性明为见思。故见思不真。又此三惑。皆是于常住中妄见流注。于性净中妄见染污。于性明中妄见昏昧。故不真也。故有轮转者。无明尘沙不真。故有变易轮转。见思不真。故有分段轮转也。此中已密示二种根本。下特显言之耳。
辛二、劝修直道
汝今欲研无上菩提真发明性。应当直心詶我所问。十方如来同一道故。出离生死。皆以直心。心言直故。如是乃至终始地位。中间永无诸委曲相。
⊙研者。穷源究本之义。真发明性者。无上菩提。虽是诸佛所证。实是含灵本有之性。但在缠名为隐覆。出缠名为发明。今欲其称真性而发明。必须研穷审究。而欲研穷审究此性。必须直心。直心者。起信所谓正念真如是也。终始地位者。始从名字。终至究竟。中间者。即是五十五位真菩提路。虽有诸位浅深不同。而因果无非实相。不似前三教之纡曲。故言永无诸委曲相也。只此直心二字。已将楞严大定宗旨和盘托出。阿难示同未悟。不能荐取。故起七处妄计。一一无非颠倒戏论。心言皆不直矣。
庚三、广破七番妄计即为七。初正破计内。二破转计在外。三破转计潜根。四破转计见内。五破转计随生。六破转计中间。七破转计无著。辛初、中五。初征起缘心。二喻明降伏。三牒其内执。四悬示定名。五正破非内。壬、今初
阿难。我今问汝。当汝发心。缘于如来三十二相。将何所见。谁为爱乐。阿难白佛言。世尊。如是爱乐。用我心目。由目观见如来胜相。心生爱乐。故我发心愿舍生死。
⊙如来征问中。最重将何所见谁为爱乐二句。后世宗门问念佛的是谁。即是得此作用。所谓捉贼要见赃也。答中招出心目二字。乃是下文征心辨见张本。以妄心难除。故须七番广破。而目妄处。只须门能见不。死皆见物二语。带破便足。以真见难显。故须十番细辨。而心真处。只须如是见性。是心非眼一言。点明便足。
壬二、喻明降伏
佛告阿难。如汝所说。真所爱乐。因于心目。若不识知心目所在。则不能得降伏尘劳。譬如国王。为贼所侵。发兵讨除。是兵要当知贼所在。使汝流转。心目为咎。
⊙阿难妄计之目。决不能有所见。妄计之心。决不能生爱乐。以目是浮尘。心是缘影故也。而阿难则谬以为决能有见。决能爱乐。所谓认物为己。颠倒甚矣。国王譬本觉。贼譬所妄计之心目。兵譬始觉妙观察智。盖本觉虽被贼侵。而真如自性之力。法尔能起始觉之智。譬以发兵也。知贼所在者。贼无自己窟宅。不过就是王土王民。但因失于抚□。致成巨寇。若能如法招安。则依旧王土王民。实更无贼可得。唯心与目。亦复如是。若知浮根缘影。总属惟心所现。则浮根原不是目。缘影原不是心。荡荡归于王化。何处更有尘劳可得。今之使汝流转者。只因非心妄计为心。非目妄计为目。故成咎耳。
壬三、牒其内执又二。初正牒。二立例。癸、今初
吾今问汝。惟心与目。今何所在。阿难白佛言。世尊。一切世间十种异生。同将识心居在身内。纵观如来青莲华眼。亦在佛面。我今观此浮根四尘。只在我面。如是识心。实居身内。
⊙十种异生者。于十二类生中。但除精神化为土木金石。及空散销沈二种。暂同无心之物。余十种皆现有心识也。计心在内。则广引十生为证据。计眼在面。则高引如来为证据。确哉凡外邪执。阿难示同而克肖之。
癸二、立例
佛告阿难。汝今现坐如来讲堂。观只陀林。今何所在。世尊。此大重阁清净讲堂。在给孤园。今只陀林。实在堂外。阿难。汝今堂中先何所见。世尊。我在堂中。先见如来。次观大众。如是外望。方瞩林园。阿难。汝瞩林园。因何有见。世尊。此大讲堂户牖开豁。故我在堂。得远瞻见。
⊙此以阿难自身例心。以如来大众例肝肠脾胃等。以户牖例眼。以园林例身外诸物也。在文易知。
壬四、悬示定名
尔时世尊在大众中。舒金色臂摩阿难顶。告示阿难及诸大众。有三摩提。名大佛顶首楞严王。具足万行。十方如来一门超出妙庄严路。汝今谛听。阿难顶礼。伏受慈旨。
⊙欲破妄计。先唱大定之名者。以妄情破处。真性全彰。若利根人。只须内计一破。觅心了不可得。便得心安。心安即是首楞严王三昧。钝根执重。故破内必转计外。乃至展转起于无穷计度。阿难示同未悟。曲写迷情。俾如来方便破显。究畅至理。当知从今文去。直至第三卷末。第四卷初。节节圆彰大定所依理体。断不可以三名割裂分配也。三摩提。亦云三摩地。亦云三昧。此翻正定。有真谛三昧。俗谛三昧。中谛三昧。又有历别三谛三昧。圆融三谛三昧。今是圆融三谛三昧。统一切法。一切三昧悉入其中。故名为王。旧解见此三摩提字。与阿难所问三摩字同。遂进退牵合。多至失措。不知阿难所问。即圆觉中所谓三摩钵提。乃是略去钵提二字。今文所云。即是三昧。梵音楚夏耳。须知真谛三昧。即奢摩他所成。俗谛三昧。即三摩钵提所成。中谛三昧。即禅那所成。又真谛三昧。止见思惑。俗谛三昧。止尘沙惑。中谛三昧。止无明惑。即奢摩他。真谛三昧。发明空观。俗谛三昧。发明假观。中谛三昧。发明中观。即三摩钵提。三谛之体。无惑可破。无观可立。而破而立。即禅那也。大佛顶。具如玄义中释。乃此三昧所依之真性。首楞严。亦如玄义中释。乃是称性所起之真修。具足万行者。一是本有为具。谓此大佛顶理。无所不统。无所不摄。故名具足。二是该摄为具。谓修此三昧。即是修行一切三昧。乃至六度五行等。无不圆摄。故名具足。三是积聚为具。谓众生无始以来。所有一切诸善。如弹指聚沙。举手低头等。种种缘因种子。若得此三昧时。一齐开发显现。故名具足。本具约正因。该具约了因。积具约缘因。又三因皆本有。故名本具。三因皆该摄。故名该具。三因皆开发。故名积具。不纵不横之义。复现于此矣。行为八理之门。一行一切行。一切行一行。故名一门。圆人顿悟顿修。永无诸委曲相。故名超出。称性所起福慧二种庄严。还以庄严一性。性修不二。名妙庄严。始从干慧。终极妙觉。故名为路也。
壬五、正破非内又二。初引例。二正破。癸、今初
佛告阿难。如汝所言。身在讲堂。户牖开豁。远瞩林园。亦有众生。在此堂中。不见如来。见堂外者。阿难答言。世尊。在堂不见如来。能见林泉。无有是处。
癸二、正破
阿难。汝亦如是。汝之心灵。一切明了。若汝现前所明了心。实在身内。尔时先合了知内身。颇有众生。先见身中。后观外物。纵不能见心肝脾胃。爪生发长。筋转脉摇。诚合明了。如何不知。必不内知。云何知外。是故应知。汝言觉了能知之心住在身内。无有是处。
⊙圆觉经云。妄认六尘缘影为自心相。此经云。一迷为心。决定惑为色身之内。此一切众生之通计也。下文六处。不过是转计耳。此虽破其妄心无所。实即为显妄心无体。惟无体。故无所也。又无体无所。而一切…
《大佛顶楞严经文句卷第一》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