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明了。正所谓性同虚空。亦无虚空相貌可得。非即全体真心而何。故曰密显真心也。不能于此荐取。辜负圆音甚矣。
辛二、破转计在外二。初转计。二破斥。壬、今初
阿难稽首而白佛言。我闻如来如是法音。悟知我心实居身外。所以者何。譬如灯光然于室中。是灯必能先照室内。从其室门。后及庭际。一切众生不见身中。独见身外。亦如灯光居在室外。不能照室。是义必明。将无所惑。同佛了义。得无妄耶。
壬二、破斥又二。初立例。二正破。癸、今初
佛告阿难。是诸比丘。适来从我室罗筏城循乞抟食。归只陀林。我已宿斋。汝观比丘一人食时。诸人饱不。阿难答言。不也。世尊。何以故。是诸比丘。虽阿罗汉。躯命不同。云何一人能令众饱。
⊙抟食。即段食。有形质分段可抟取者也。宿。止也。宿斋。犹言足食。即是结斋之义。
癸二、正破
佛告阿难。若汝觉了知见之心实在身外。身心相外。自不相干。则心所知。身不能觉。觉在身际。心不能知。我今示汝兜罗绵手。汝眼见时。心分别不。阿难答言。如是。世尊。佛告阿难。若相知者。云何在外。是故应知。汝言觉了能知之心住在身外。无有是处。
⊙兜罗绵。白净柔软。佛手似之。故名兜罗绵手。
辛三、破转计潜根二。初转计。二破斥。壬、今初
阿难白佛言。世尊。如佛所言。不见内故。不居身内。身心相知不相离故。不在身外。我今思惟。知在一处。佛言。处今何在。阿难言。此了知心。既不知内。而能见外。如我思忖。潜伏根里。犹如有人。取琉璃梡合其两眼。虽有物合。而不留碍。彼根随见随即分别。然我觉了能知之心不见内者。为在根故。分明瞩外无障碍者。潜根内故。
⊙琉璃宝名。内外明彻。亦如今之眼镜相类。以眼喻心。以琉璃梡喻眼根净色。故云眼随见心随分别。
壬二、破斥又二。初立例。二正破。癸、今初
佛告阿难。如汝所言。潜根内者。犹如琉璃。彼人当以琉璃笼眼。当见山河。见琉璃不。如是。世尊。是人当以琉璃笼眼。实见琉璃。
癸二、正破
佛告阿难。汝心若同琉璃合者。当见山河。何不见眼。若见眼者。眼即同境。不得成随。若不能见。云何说言此了知心潜在根内如琉璃合。是故应知。汝言觉了能知之心潜伏根里如琉璃合。无有是处。
⊙设许见眼。眼即同于外境。无能见用。则随见随即分别之义不成。既不见眼。则法喻不齐。心非潜在根内明矣。
辛四、破转计见内二。初转计。二破斥。壬、今初
阿难白佛言。世尊。我今又作如是思惟。是众生身。腑藏在中。窍穴居外。有藏则暗。有窍则明。今我对佛。开眼见明。名为见外。闭眼见暗。名为见内。是义云何。
⊙此复计心在内也。初计内时。佛以不能见内难之。今云见暗即是见内。正转救初难也。
壬二、破斥又三。初正破。二转破。三结破。癸、今初
佛告阿难。汝当闭眼见暗之时。此暗境界。为与眼对。为不对眼。若与眼对。暗在眼前。云何成内。若成内者。居暗室中无日月灯。此室暗中皆汝焦腑。若不对者。云何成见。
⊙此中先以对不对双牒。次双破也。若与眼对下。先破对。又二意。一者既对则非内。二者许内则有过。若不对下。次破不对。只须云何成见一句也。
癸二、转破又三。初破其转计内对。二破其转许在空。三破其转许两觉。子、今初
若离外见。内对所成。合眼见暗。名为身中。开眼见明。何不见面。若不见面。内对不成。见面若成。此了知心及与眼根。乃在虚空。何成在内。
⊙恐彼又转救云。开眼见外。名为外对。闭眼见暗。名为内对。则暗仍与眼对。而亦不取室暗为焦腑也。今即牒而破之。既许内对。则开眼时。亦可内对而见其面。若开眼不能内对而见其面。则闭眼亦何能成内对乎。又设许内对见面。则心眼俱在虚空仍违汝心在身内之计矣。
子二、破其转许在空
若在虚空。自非汝体。即应如来今见汝面。亦是汝身。汝眼已知。身合非觉。
⊙恐彼救云。设许心眼俱在虚空。亦复何过。今更牒而破之。若在虚空。便非汝体。则如来今见汝面。即应如来亦是汝身之眼。汝眼已知。身犹应未觉也。
子三、破其转许两觉
必汝执言身眼两觉。应有二知。即汝一身。应成两佛。
⊙恐彼更转救云。眼虽在空。何妨眼知身亦随觉。今更破云。若许眼在虚空。仍复与身两处皆觉。则现有二知。当成两佛矣。夫成佛时。虽复化身无数。只如月印千江。岂可谓法身有二体耶。
癸三、结破
是故应知。汝言见暗名见内者。无有是处。
辛五、破转计随生二。初转计。二破斥。壬、今初
阿难言。我常闻佛开示四众。由心生故。种种法生。由法生故。种种心生。我今思惟。即思惟体。实我心性。随所合处。心则随有。亦非内外中间三处。
⊙前之四章。俱是自心计度。此下三章。俱借圣教妄推。虽借圣教。不解教旨。以其误认缘影。不知心之实义故也。且如心生法生四句。显示因缘即空假中道理。语言虽同。义关四教。若谓心生法生。心灭法灭。法生心生。法灭心灭。心法互为因缘。虽生灭宛然。而惟是因缘假合。别无时方微尘大自在等以为能生。亦非无因缘故自然而生。此则藏教义也。若谓心生法生。则心外无法。法本无生。法生心生。则法外无心。心亦无生。心法当体无生。是名因缘即空。通教义也。若谓无明不觉。生于三细。是谓心生法生。境界风动。转识浪生。是谓法生心生。心法互为因缘。故有十界差别假名无量。别教义也。若谓心生法生。则一切惟心。法生心生。则一切惟法。互夺则心法两亡。双照则心法宛尔。而皆体是法界。不可思议。所谓因缘即中。圆教义也。今阿难虽述其文。不达其义。坚执缘影为自心性。而云随合随有。不定内外中间处所。尚非藏教法生心生片义。况全义耶。
壬二、破斥三。初牒计。二正破。三结破。癸、今初
佛告阿难。汝今说言。由法生故。种种心生。随所合处。心随有者。
⊙阿难虽则双述心生法生之文。而意惟在法生故心生。且又不知妄心无体。计此缘影以为能合。种种诸法以为所合。故佛牒计中不须更出前之两句。以前两句非彼妄计张本故也。
癸二、正破又二。初破无体。二破有体。子、今初
是心无体。则无所合。若无有体而能合者。则十九界因七尘合。是义不然。
⊙夫妄心的确无体。但阿难久执有体。不达本无。故今得以无体难之。是心者。指彼所执缘影也。既不知缘影非心。则必妄谓有体。断断不敢承当无体之义矣。六尘十八界。全体皆即自心。今独计此缘影以为自心。则尘界并为心外之法。更欲以此无体之缘心。来合诸法。何异欲以第七无体之尘。合成第十九无体之界乎。是义必不然矣。
子二、破有体又二。初约内外出入破。二约一多遍不遍破。丑、今初
若有体者。如汝以手自挃其体。汝所知心。为复内出。为从外入。若复内出。还见身中。若从外来。先合见面。阿难言。见是其眼。心知非眼。为见非义。佛言。若眼能见。汝在室中。门能见不。则诸已死。尚有眼存。应皆见物。若见物者。云何名死。
⊙此正破妄心。而乘便兼破妄眼也。浮尘之眼。不能有见。缘影之心。何能有知。噫。可以思矣。
丑二、约一多遍不遍破
阿难。又汝觉了能知之心若必有体。为复一体。为有多体。今在汝身。为复遍体。为不遍体。若一体者。则汝以手挃一支时。四支应觉。若咸觉者。挃应无在。若挃有所。则汝一体。自不能成。若多体者。则成多人。何体为汝。若遍体者。同前所挃。若不遍者。当汝触头亦触其足。头有所觉。足应无知。今汝不然。
⊙先立四句。然后一一破之。初一体句。谓四支共一心体。故以咸觉为难。设使咸觉。则挃无偏在。今挃既偏有所在。则咸觉义堕。而四支共一心体不成矣。次多体句。即是多心。故是多人。三遍体句。谓一心满于四支。与前四支共一心体是同。故亦同前所难。四不遍句。谓一心不能遍应。故宜一处有知。一处无知也。今汝不然句。总结四句皆非。
癸三、结破
是故应知。随所合处心则随有。无有是处。
辛六、破转计中间二。初破泛计。二破正计。壬初、中二。初泛计。二泛破。癸、今初
阿难白佛言。世尊。我亦闻佛与文殊等诸法王子谈实相时。世尊亦言心不在内。亦不在外。如我思惟。内无所见。外不相知。内无知故。在内不成。身心相知。在外非义。今相知故。复内无见。当在中间。
⊙夫佛说心不在内。亦不在外。正即显示心无体相。亦无方隅。无相不相。故名实相也。而阿难方认缘影。则宛然有相可得。其为幻妄甚矣。然未的指何者为中。故名泛计。
癸二、泛破
佛言。汝言中间。中必不迷。非无所在。今汝推中。中何为在。为复在处。为当在身。若在身者。在边非中。在中同内。若在处者。为有所表。为无所表。无表同无。表则无定。何以故。如人以表表为中时。东看则西。南观成北。表体既混。心应杂乱。
⊙以阿难但说中字。义不分明。须以在处在身二义定之。故曰中必不迷。非无所在也。
壬二、破正计二。初正计。二正破。癸、今初
阿难言。我所说中。非此二种。如世尊言。眼色为缘。生于眼识。眼有分别。色尘无知。识生其中。则为心在。
⊙阿难本意正计于此。但此眼色为缘生于眼识二语。义关四教。若知正此因缘生识。不属邪因无因。而此因缘所生之识。无实体性。无我我所。即藏教义。若知能生所生。一总无性。当体全空。即通教义。若分别缘生假名无量。所谓眼识九缘生。耳识惟从八。乃至备明八识因转果转差别不同。即别教义。若知识性无源。因于六种根尘妄出性识…
《大佛顶楞严经文句卷第一》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