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一次當二人共處時,華智仁波切對于貢珠仁波切的聲名顯赫及財福廣積心生厭倦,便對身邊的人說:貢珠雲丹嘉措如今已聞名遐迩,財富豐饒,像我這樣的苦行僧再逗留于此,恐怕會大煞風景,我還是走吧。貢珠仁波切在得知此事後,再叁祈請華智仁波切能留下來。于是華智仁波切便以開玩笑地方式說道:“當初在西窮晉美土登南嘉面前聽聞佛法的時候,我們倆不但衣不蔽體,而且房屋簡陋,還要時常遭受衆人的欺辱。當時爲了果腹,我們還經常結伴到外面乞討、化緣,這些事情不知你現在是否還記得?如今,你已成爲著名的高僧,也不再需要我爲你做什麼了,我呆在這裏還有什麼意義呢?”聽聞此言,貢珠仁波切無奈地解釋道: “你千萬不要這樣看我,有些事情,我根本就是迫于無奈而行之,實則絕非貪圖個人利益......”聽到摯友如此這般的回答,華智仁波切便報以理解的點頭贊許。
想想這兩位震古铄今的大德,一位以貧窮僧人的形象度衆,一位則以富裕僧人的方式饒益有情;再體會一下他們那無私的境界,相形之下,那些從內心深處貪圖名聞利養的人,又有什麼可值得世人敬仰的呢?
作爲一個修行人,看到即便他人依靠非法途徑獲得大筆財富,過著奢華的生活,也不應心生羨慕---因爲假如不能修學佛法,再好的世間妙欲也無意義。世間人經常誹謗具足淨戒、精進修持,但是生活儉樸的行者,說他們冬天要化緣,夏天也可化緣,認爲他們是不折不扣的可憐蟲。然而事實卻恰恰相反:這個家徒四壁、一貧如洗,卻仍然沒有忘記行持善法的人,才真正具足無邊的功德。試想一下,就連本師釋迦牟尼佛住世期間在顯現上也要托缽化緣,更何況其他的修行者?!因此,某些在世間被稱爲有福報的出家人,如果不行持善法,又怎麼能算得上具有真正福德?而一個行持善法之人,當他以清淨心四季化緣時,誰又敢說他不是具有真正福報之人?
在這些把出家當成謀福利的人當中,他們所執持的教法,其教義無論與顯宗的經典還是密宗的續部均不相符合。這樣的教徒又怎能不令人疑窦叢生、望而生畏呢?
還有些人將自己內心的迷亂顯現誤認成光明智慧,把凡夫的分別念居然也當作了清淨法性。有些即使在修持無上大圓滿之脫噶的人,也會這樣誤入歧途。無垢光尊者和麥彭仁波切都曾鄭重地告誡過後學弟子,修習脫之前必須證悟自性本來清淨的面目,否則這樣的修習便毫無任何實在意義。
令人吃驚的是,現在竟然有許多人聲稱自己于某某境界中,親見了上師、佛像、本尊等境相。對于這種人,大家必須認清其真實面目,千萬不要聽任他們信口開河。也希望這幫妄語之人要警惕因果報應。
第一世敦珠仁波切住錫喇榮溝的時候,當地有一位名叫阿切桑給的修行者。他時而將帽子戴在頭頂,聲稱自己生有肉髻;時而又自言能夠飛翔。可當他真的從高高的房頂縱身躍下時,他又跌傷了身體。有一次,他又自稱自己擁有許多伏藏品,並要求敦珠仁波切予以鑒定。敦珠仁波切在看過之後,直率地對他講道:“這些並非真正的伏藏,你可能是著魔了。”然而,阿切桑給並不相信敦珠仁波切的話,他在堅持認爲自己的“伏藏品”貨真價實的同時,又誹謗敦珠仁波切是因爲嫉妒心理才否認它們的價值。以後,他又找到另一位大成就者鑒定“伏藏品”的真僞,結果是依然得不到認可。不過他仍然固執己見,不知悔改,直至後來遇到班瑪江參。在他的指點下,阿切桑給最終來到了蔣陽親哲仁波切面前要求再次予以鑒定。蔣陽親哲仁波切則善巧地爲那些伏藏品作了簽字,同時要求他念誦一千萬蓮師心咒,說只有如此才可以顯示鑒定結果。在他按照要求將蓮師心咒念誦圓滿之後,他有一天忽然看到一具出家人應聲墜地,從此才翻然醒悟過來,並開始向真正修行者的方向轉變。實際上,阿切桑給當時確已著魔,他是依靠咒語的力量和蔣陽親哲仁波且的殊勝加持,才得以遣除違緣,恢複正常的。通過這個例子,我們可以得知凡夫所見的境界並不一定真實可靠,他之所以晝夜都見到諸佛菩薩的種種形象,不過是因爲其風脈明點于外境方面有所顯現而已,這絲毫也不值得歡喜和誇耀。以後當我們也遇到這種情況時,千萬牢記切不可于匆忙之中,以自我吹噓心向他人喧稱自己已親見了上師本尊。否則這樣說就相當于徹頭徹尾的大妄語!碰到這種情況,觀察自相續的真實狀態才是最爲重要的判斷方法。
總而言之,我已經一而再、再而叁地強調了:作爲一個修行人,他外在的形象可謂無足輕重,最重要的實乃洞悉自己內心的狀態。對于那些執著于外表的人,對于那些珍愛並相信自己分別念的人,我們應當懷著無限的悲憫之心,向他們指出這些深刻的道理。
現在,還有的修行者在自相續中沒有絲毫的慈悲心,卻借助憤怒修法降伏他人。這種所謂的“誅法”,只能與菩提大道背向而馳。
曾經有這樣一位出家人,他有一次到紅原縣化緣。當問及一戶人家的生活是否平安時,主人回答說:“很好!”孰料他聽到此話後,心中卻大爲失望。因爲假若此戶人家恰巧有親人去世,他就有機會爲其念經超度,這樣他就可以得到一些財物供養。像這樣的修行者,心地是多麼邪惡!其行爲必然會距究竟解脫越來越遠。
還有些人開口閉口說什麼宇宙萬法皆空性,宣揚內心,外境皆不存在,因果輪回亦複如是。其言下之意,就好像迷亂顯現中的衆生已經是佛陀一般。這些人還誹謗地道功德是不了義的法要,似乎他們已經完全證悟了空性,實則這群人不過是自欺欺人地墮入斷見而已。對此,無垢光尊者在《如意寶藏論》和《大圓滿心性休息》中都進行了專門破斥。雖然大圓滿的究竟心法中存在著本來無生的大空性境界,但這種大空性卻與斷見派的“空”有著天壤之別。這些人並不了解勝義谛中的空性和光明智慧,竟將斷滅空當作心的本體,在這種見解的支配下,即就是他們在精進修持,也只能獲得世間的有漏禅定,而不可能通達顯密最深教義。與此相反,有些人雖然不能闡述大圓滿的義理,但他們的內心卻已得到最高的修證果位,這樣的修持才具有真正的意義。而那些斷見派法師,雖然窮其一生在聞思修持,也不可能證悟聖者的究竟密意。如果他們再輕率地向衆生開示所謂猶如虛空般的空性---即將斷滅空見傳授給他們,相對于某些行者證悟甚深實相後的教導而言,他們的過患,也將猶如虛空一般無有窮盡。
這樣的修行人如若再不警惕,必將墮入否認空有不二的歧途而無法自拔---他們既不能證悟心的本性實相,因而對遠離一切戲論的法性本性一無所知;同時還不負責任地說什麼一切分別念均系于法身,故而勸告他人不要遣除這些分別念。這些口頭上宣講出來的內容,無非是他們自心的迷亂呈現。對此,無垢光尊者在《法界寶藏論》中,曾進行過專門的論述,而《大圓滿心性休息》中對法身與阿賴耶識之間的差別,也分析得條理分明。以往,我在傳授《大圓滿心性休息》時,已將覺性本體、覺性妙用所顯現的智慧,向大家闡述得十分清晰---假若所持分別念即是法身,那妙用和本性也將無法區分。
還有人根本不了解覺性遠離一切戲論的本質,他們反而將暫時的風心覺受執著爲是究竟實相。這種人這麼見聞覺知下去,只會使自己的貪心增上;煩惱無窮,來世也必將墮入惡道。也有人對其他宗派的論典、續部、乃至佛陀教法概不承認,覺得只有自己所著、所傳、所修才舉世無雙。如今,像這樣的世間種種邪道也並不罕見。
還有人認爲自己實修的證量非比尋常,他人聞思顯密經續實在是愚不可及。其實,在一切善法中,聞思的功德特別超勝。因爲聽受佛法是所有功德之基礎,即使從頭至尾圓滿地聽受一切課,其功德也無量無邊---單憑這一點,就足以遮止轉生惡趣。喇拉曲智仁波切指出,誰若誹謗聞思,誰就不會踏上真正的解脫大道,否則,石女也可生子。薩迦班智達則認爲,如若不曾聽聞教法,修行就不可能取得成就。故而,那些只願打坐參禅,不僅自身沒有深入了解教理之願望,反而將聞思看做修道障礙的修行人,他們的觀念實在荒謬。即使本師釋迦牟尼佛在成道之前,也于衆多善知識面前聽聞過教理,並發願恒時聞受佛法。如果不憑借聞思之路就能取得成就,那真正是天方夜譚了。
也許有人會對此心存疑慮:普賢王如來證得佛果、緣覺菩薩證得阿羅漢,他們均未經過聞思,那麼我們爲何一定要特別強調它呢?懷有此種疑問的人,其實並不了解事物的本來實相。首先,普賢王如來是最上根利器者,無人可與之相比,其次,緣覺菩薩是最後有者,于多生累劫之中聽聞了無數佛陀言教,直至此生才最終成就,我們亦不敢與之相較。故而,作爲因地凡夫,若想獲得究竟解脫,不依賴聞思還能依賴其他什麼途徑呢?那些除了修習禅定以外便一無所知的人,實際上極易陷入修法的迷途,因爲如果不具備般若正見,那他們則不可能真正做到舍棄世間八法。所以,哪怕僅僅聽聞一句佛法,也具有無量功德。
然而時值末法,衆生剛強難化,行持善法都已成爲對他人的苛求,更何況要求人們都深入經藏呢?縱觀世間的這種種現象,皆因衆生爲宿世業力所牽,行動毫無智慧所致。
許多根性下劣之人,對上師苦口婆心的教誨也不能銘記在心,即使了解了佛法教義,仍然要屢屢犯下各種罪業。這些惡業的根源必須鏟除,否則就無異于出賣佛法,其過失可大過山王。要知道事物的發展往往出乎意料,少數人毀壞戒律,就有可能爲整個僧團帶來毀滅性的打擊。因此,我們每個人都應謹慎行事,注意不要玷汙上師乃至僧衆的聲譽!
如今,佛法的蓮花已經無奈地枯萎、凋謝,引人解脫的明燈恰如西山的落日,只留下一抹感傷的晚霞。而濁時衆生的無邊過患,卻猶如大海一般廣闊無垠、橫無涯際......
正因如此,我們才一定要發願斷除自身的種種貪執,趣向寂靜之地,修…
《智悲精滴》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