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以叁義說明:
有叁種義,是故如來說一切時一切衆生有如來藏。何等爲叁?一者如來法身遍在一切諸衆生身,偈言“佛法身遍滿”故;二者如來真如無差別,偈言“真如無差別”故;叁者一切衆生皆悉實有真如佛性,偈言“皆實有佛性”故。(《究竟一乘寶性論》卷叁“一切衆生有如來藏品”第五,《大正藏》卷31)
此中第二直接依真如定義如來藏,而其余二者實質也是以真如爲體的。第叁中的“真如佛性”勘梵文是tatha^gata-gotra即“如來種姓”,而此如來種姓按照該論的思想分析,實就是真如,只不過從因的角度而言,就稱爲種姓,譯者幹脆譯爲“真如佛性”。因此,第叁實即依真如說明如來藏。第一說法身遍滿(parispharan!a),亦即意味是依一切法共有之真如立說的。在《寶性論》的姐妹篇《佛性論》卷二(《大正藏》卷31)中所述的如來藏之叁“藏”義,實際也是依真如建立的。此類例證很多,不贅述。簡言之,以真如爲如來藏是如來藏經典之通義。
2、在纏法身說:具足如來淨法
在如來藏經典中最早多從擬人的角度說衆生身中本有如來之身,具足叁十二相,但後來更多是從法的角度說如來藏是在纏法身,具足一切如來淨法。具體而言,由真如作爲一切法之法性而攝一切法,推闡出真如作爲如來藏含攝一切如來淨法之義,此即以真如爲體性之法身概念。這在《勝鬘經》中以“不空如來藏”概念表現出來:
世尊!空如來藏,若離若脫若異一切煩惱藏;世尊!不空如來藏,過于恒沙不離不脫不異不思議佛法。(《勝鬘師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廣經》,《大正藏》卷12)
此中,“空如來藏”指如來藏與一切煩惱雜染不相應,相當于該論所稱之“自性清淨藏”;而“不空如來藏”指如來藏具足德相,含攝一切如來淨法,所以又被稱爲“法身藏”。如來藏作爲在纏法身所具之佛法,是本來具足而非外铄的。《寶性論》說:
諸過客塵來,性功德相應,真法體不變,如本後亦爾。(卷叁“一切衆生有如來藏品”第五,《大正藏》卷31)
即真如恒常如一,與客塵染垢不相應,本來具足如來功德。對法身功德的“本具”性,在《佛性論》的如來藏之第叁“藏”義中,有如下诠釋:
……能攝爲藏者,謂果地一切過恒沙數功德,住如來應得性時,攝之已盡故。(《佛性論》卷二“顯體分”第叁中“如來藏品”第叁,《大正藏》卷31)
即果地功德在因地已圓滿具足,絕非後來修行所增生的。換言之,修行只是漸次破障顯露本具功德而已。
3、本來覺悟說:衆生本具如來智慧
衆生本具如來淨法之義,在唯識學興起後,更傾向于從本具智慧的角度說明。
在原始佛教就提出的“心性本淨”說中,“淨” 梵文爲prabha^svara,有“光明”之義,意在說明心本性不與煩惱相類,與凡夫由于煩惱雜染的染覆而呈現愚癡面目相對,含有內在是覺悟的意味。這種對內在的光明性的強調,通過佛性思想表現出來,就是認爲果位佛體性在因位就內在具有。佛buddha本是覺悟者之義,因此衆生內具佛性也就含有本來覺悟的含義。瑜伽行派的如來藏著述《寶性論》說:
向說佛法身(buddhatvam!)、自性清淨體,爲諸煩惱垢、客塵所染汙,譬如虛空中、離垢淨日月(ravi),爲彼厚密雲、羅網之所覆。(《究竟一乘寶性論》卷四“身轉清淨成菩提品”第八,《大正藏》卷31)[9]
此中即說佛體性(buddhatva,引文譯爲佛法身)在因位爲諸煩惱雜染所染覆,雖然如此,但其本來明淨,猶如太陽(ravi)。意爲因位凡夫本具明淨之佛體性。這種內在的明淨性在該論與本具智慧聯系起來:
彼真妙法日(tasmai dharma-pa!kara^ya),清淨無塵垢(vimala),大智慧光明(jn~a^na-avabha^sa),普照(tvis!e)諸世間,能破諸曀障,覺觀貪瞋癡,一切煩惱等,故我今敬禮。(同上,卷二“法寶品”第叁)
此中的法日(dharma-pa!kara),實即是一切法之實性,亦即是一切貪瞋癡煩惱所纏的佛性,在該論也稱爲自性清淨心。其本具之光明,被诠釋爲大智慧之顯現(avabha^sa)。這實際就提出了本來覺悟的“本覺說”。在《寶性論》卷二還引《華嚴經》證成衆生本具如來智慧的本覺思想:
是故經言:複次佛子,如來智慧(tatha^gata-jn~a^nam!)無處不至(sam!vidyate)。何以故?以于一切衆生界中,終無有一衆生身(sattva-nika^ye)中而不具足(sakalam anupravis!t!am)如來功德及智慧(tatha^gata- jn~a^nam!)者,但衆生顛倒,不知如來智,遠離顛倒,起一切智、無師智、無礙智。……佛子,如來智慧、無相智慧、無礙智慧具足(sakalam anupravis!t!am)在于衆生身中(sarva- sattva- citta- sam!ta^nes!u),……爾時如來……作如是言:奇哉奇哉,雲何如來具足智慧在于身中而不知見!我當方便教彼衆生覺悟聖道,悉令永離一切妄想顛倒垢縛,令具足見如來智慧在其身內與佛無異。(同上)
此段爲中國佛教極爲重視之引語,明確主張衆生本具如來智慧(引文中爲“如來功德與智慧”,勘梵文唯是“如來智慧”)。本具智慧不能現前,是由于妄想顛倒垢之纏縛。但如果遵佛言教修行,當可去垢證得。有一點須注意,如來藏思想談本覺,是指衆生現實地具有如來智慧,並非是從“當有”的可能性角度而言的。但從“智慧本具”到“智慧現前”,必須經過依教修行破障的過程。衆生本具智慧的本覺思想,是如來藏思想的根本特點之一。
將真如與智慧相連的另一面,是稱真如法性爲心。在瑜伽行派的如來藏思想中,從唯心的視角觀照一切,不僅依心安立一切有爲法,而且還依心安立無爲法真如。《大乘莊嚴經論》稱心性真如(心真如,citta- tathata^)爲法性心(dharmata^- citta):
偈曰:已說心性淨,而爲客塵染,不離心真如(dharmata^- citta),別有心性淨。釋曰:……不離心之真如別有異心謂依他相,說爲自性清淨。此中應知,說心真如(citta- tathata^)名之爲心,即說此心爲自性清淨。此心即是阿摩羅識。(卷六“隨修品”第十四,《大正藏》卷31)[10]
此中以心性真如爲法性心,由此說心自性清淨,而立自性清淨心。此後,隨順唯識學而傳出的《楞伽經》、《密嚴經》說到第九識,如《密嚴經》說:
心有八種或複有九,與無明俱,爲世間因。世間悉是心心法現,是心心法及以諸根,生滅流轉爲無明等之所變異。其根本心堅固不動。(卷中“顯示自作品”第四,《大正藏》卷16)
即前八識動轉變化,顯現世間生滅流轉之一切,而第九心爲根本心,堅固不動,爲一切現象法之根本所依。此第九心實即法性心,真谛、波羅頗蜜多羅等譯爲阿摩羅識(即無垢識,amala- vijn~a^na)。將心性真如說爲心,以此成立佛性如來藏,是如來藏思想在唯心思想影響下的共同特點。從心的角度談如來藏,其本具智慧就自然而然了。總之,本具智慧形式的本覺說在唯識思想的影響下已經較爲明確地得到闡述。
以心性真如爲心,並依此闡述本具智慧之本覺說,在大乘晚期的密乘以及中國佛教中,得到貫徹、強調。特別是中國佛教,對此在理論上有全面的發揮,不贅敘。
(二)纏解說:如來藏的“在纏”與“出纏”
如來藏雖衆生本具,但在凡夫位不現,是因爲有煩惱雜染之覆障,去除覆障,即是如來。在《大方等如來藏經》中,給出了如來藏爲煩惱雜染覆纏以及脫離染垢出纏之義:
……善男子!諸佛法爾,若佛出世若不出世,一切衆生如來之藏常住不變,但彼衆生煩惱覆故,如來出世廣爲說法,除滅塵勞淨一切智。善男子!若有菩薩信樂此法,專心修學便得解脫,成等正覺,普爲世間施作佛事。(晉譯《大方等如來藏經》,《大正藏》卷16)
即常住不變、具足佛的智慧身相的如來藏,一切衆生本具,但因煩惱雜染纏覆,衆生不知不見。佛出世說法,衆生遵循修行,即可漸除煩惱纏覆,最終如來藏出纏,如來法身現前。此中說明如來藏內在于一切衆生之中,雖爲煩惱所染覆,但與煩惱不相應,所以才有離障之可能與最終成佛之實現。這種淨染、主客關系,完全采用的是“心性本淨說”的說法。在《勝鬘經》中用“自性清淨藏”來表示此含義。應該注意,這種表述隨順的是小乘佛教的解脫意趣,主要從煩惱一面談染垢纏裹。在如來藏思想的進一步發展中,這被認爲是方便說法。在注重嚴格區分大小乘義理的瑜伽行派中,其如來藏思想(無爲依唯識學)對客塵染垢進行了重新闡釋。具體而言,以心性真如爲如來藏,將如來藏與煩惱的關系解釋爲唯心意義上的心性真如(自性清淨心、法性心、第九識)與虛妄分別之雜染法的關系,即將煩惱擴釋爲一切雜染法[11]。如《究竟一乘寶性論》卷一說:
如虛空淨心,常明(prabha^svara^)無轉變,爲虛妄分別(abhu^ta-kalpa)、客塵煩惱(sam!kles/am)染。(“一切衆生有如來藏品”第五,《大正藏》卷31)
此中的煩惱sam!kles/am一語應譯爲雜染,它以虛妄分別(abhu^ta-kalpa,abhu^ta-parikalpa)爲體性。換言之,只要是虛妄分別性質之法,皆屬雜染法範圍,可覆障自性清淨心。因此,在如來藏著述中,染覆如來藏的煩惱應是指虛妄分別所攝的一切雜染法。還可舉《楞伽阿跋多羅寶經》…
《印度佛教如來藏學之結構特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