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以三义说明:
有三种义,是故如来说一切时一切众生有如来藏。何等为三?一者如来法身遍在一切诸众生身,偈言“佛法身遍满”故;二者如来真如无差别,偈言“真如无差别”故;三者一切众生皆悉实有真如佛性,偈言“皆实有佛性”故。(《究竟一乘宝性论》卷三“一切众生有如来藏品”第五,《大正藏》卷31)
此中第二直接依真如定义如来藏,而其余二者实质也是以真如为体的。第三中的“真如佛性”勘梵文是tatha^gata-gotra即“如来种姓”,而此如来种姓按照该论的思想分析,实就是真如,只不过从因的角度而言,就称为种姓,译者干脆译为“真如佛性”。因此,第三实即依真如说明如来藏。第一说法身遍满(parispharan!a),亦即意味是依一切法共有之真如立说的。在《宝性论》的姐妹篇《佛性论》卷二(《大正藏》卷31)中所述的如来藏之三“藏”义,实际也是依真如建立的。此类例证很多,不赘述。简言之,以真如为如来藏是如来藏经典之通义。
2、在缠法身说:具足如来净法
在如来藏经典中最早多从拟人的角度说众生身中本有如来之身,具足三十二相,但后来更多是从法的角度说如来藏是在缠法身,具足一切如来净法。具体而言,由真如作为一切法之法性而摄一切法,推阐出真如作为如来藏含摄一切如来净法之义,此即以真如为体性之法身概念。这在《胜鬘经》中以“不空如来藏”概念表现出来:
世尊!空如来藏,若离若脱若异一切烦恼藏;世尊!不空如来藏,过于恒沙不离不脱不异不思议佛法。(《胜鬘师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广经》,《大正藏》卷12)
此中,“空如来藏”指如来藏与一切烦恼杂染不相应,相当于该论所称之“自性清净藏”;而“不空如来藏”指如来藏具足德相,含摄一切如来净法,所以又被称为“法身藏”。如来藏作为在缠法身所具之佛法,是本来具足而非外铄的。《宝性论》说:
诸过客尘来,性功德相应,真法体不变,如本后亦尔。(卷三“一切众生有如来藏品”第五,《大正藏》卷31)
即真如恒常如一,与客尘染垢不相应,本来具足如来功德。对法身功德的“本具”性,在《佛性论》的如来藏之第三“藏”义中,有如下诠释:
……能摄为藏者,谓果地一切过恒沙数功德,住如来应得性时,摄之已尽故。(《佛性论》卷二“显体分”第三中“如来藏品”第三,《大正藏》卷31)
即果地功德在因地已圆满具足,绝非后来修行所增生的。换言之,修行只是渐次破障显露本具功德而已。
3、本来觉悟说:众生本具如来智慧
众生本具如来净法之义,在唯识学兴起后,更倾向于从本具智慧的角度说明。
在原始佛教就提出的“心性本净”说中,“净” 梵文为prabha^svara,有“光明”之义,意在说明心本性不与烦恼相类,与凡夫由于烦恼杂染的染覆而呈现愚痴面目相对,含有内在是觉悟的意味。这种对内在的光明性的强调,通过佛性思想表现出来,就是认为果位佛体性在因位就内在具有。佛buddha本是觉悟者之义,因此众生内具佛性也就含有本来觉悟的含义。瑜伽行派的如来藏着述《宝性论》说:
向说佛法身(buddhatvam!)、自性清净体,为诸烦恼垢、客尘所染污,譬如虚空中、离垢净日月(ravi),为彼厚密云、罗网之所覆。(《究竟一乘宝性论》卷四“身转清净成菩提品”第八,《大正藏》卷31)[9]
此中即说佛体性(buddhatva,引文译为佛法身)在因位为诸烦恼杂染所染覆,虽然如此,但其本来明净,犹如太阳(ravi)。意为因位凡夫本具明净之佛体性。这种内在的明净性在该论与本具智慧联系起来:
彼真妙法日(tasmai dharma-pa!kara^ya),清净无尘垢(vimala),大智慧光明(jn~a^na-avabha^sa),普照(tvis!e)诸世间,能破诸曀障,觉观贪瞋痴,一切烦恼等,故我今敬礼。(同上,卷二“法宝品”第三)
此中的法日(dharma-pa!kara),实即是一切法之实性,亦即是一切贪瞋痴烦恼所缠的佛性,在该论也称为自性清净心。其本具之光明,被诠释为大智慧之显现(avabha^sa)。这实际就提出了本来觉悟的“本觉说”。在《宝性论》卷二还引《华严经》证成众生本具如来智慧的本觉思想:
是故经言:复次佛子,如来智慧(tatha^gata-jn~a^nam!)无处不至(sam!vidyate)。何以故?以于一切众生界中,终无有一众生身(sattva-nika^ye)中而不具足(sakalam anupravis!t!am)如来功德及智慧(tatha^gata- jn~a^nam!)者,但众生颠倒,不知如来智,远离颠倒,起一切智、无师智、无碍智。……佛子,如来智慧、无相智慧、无碍智慧具足(sakalam anupravis!t!am)在于众生身中(sarva- sattva- citta- sam!ta^nes!u),……尔时如来……作如是言:奇哉奇哉,云何如来具足智慧在于身中而不知见!我当方便教彼众生觉悟圣道,悉令永离一切妄想颠倒垢缚,令具足见如来智慧在其身内与佛无异。(同上)
此段为中国佛教极为重视之引语,明确主张众生本具如来智慧(引文中为“如来功德与智慧”,勘梵文唯是“如来智慧”)。本具智慧不能现前,是由于妄想颠倒垢之缠缚。但如果遵佛言教修行,当可去垢证得。有一点须注意,如来藏思想谈本觉,是指众生现实地具有如来智慧,并非是从“当有”的可能性角度而言的。但从“智慧本具”到“智慧现前”,必须经过依教修行破障的过程。众生本具智慧的本觉思想,是如来藏思想的根本特点之一。
将真如与智慧相连的另一面,是称真如法性为心。在瑜伽行派的如来藏思想中,从唯心的视角观照一切,不仅依心安立一切有为法,而且还依心安立无为法真如。《大乘庄严经论》称心性真如(心真如,citta- tathata^)为法性心(dharmata^- citta):
偈曰:已说心性净,而为客尘染,不离心真如(dharmata^- citta),别有心性净。释曰:……不离心之真如别有异心谓依他相,说为自性清净。此中应知,说心真如(citta- tathata^)名之为心,即说此心为自性清净。此心即是阿摩罗识。(卷六“随修品”第十四,《大正藏》卷31)[10]
此中以心性真如为法性心,由此说心自性清净,而立自性清净心。此后,随顺唯识学而传出的《楞伽经》、《密严经》说到第九识,如《密严经》说:
心有八种或复有九,与无明俱,为世间因。世间悉是心心法现,是心心法及以诸根,生灭流转为无明等之所变异。其根本心坚固不动。(卷中“显示自作品”第四,《大正藏》卷16)
即前八识动转变化,显现世间生灭流转之一切,而第九心为根本心,坚固不动,为一切现象法之根本所依。此第九心实即法性心,真谛、波罗颇蜜多罗等译为阿摩罗识(即无垢识,amala- vijn~a^na)。将心性真如说为心,以此成立佛性如来藏,是如来藏思想在唯心思想影响下的共同特点。从心的角度谈如来藏,其本具智慧就自然而然了。总之,本具智慧形式的本觉说在唯识思想的影响下已经较为明确地得到阐述。
以心性真如为心,并依此阐述本具智慧之本觉说,在大乘晚期的密乘以及中国佛教中,得到贯彻、强调。特别是中国佛教,对此在理论上有全面的发挥,不赘叙。
(二)缠解说:如来藏的“在缠”与“出缠”
如来藏虽众生本具,但在凡夫位不现,是因为有烦恼杂染之覆障,去除覆障,即是如来。在《大方等如来藏经》中,给出了如来藏为烦恼杂染覆缠以及脱离染垢出缠之义:
……善男子!诸佛法尔,若佛出世若不出世,一切众生如来之藏常住不变,但彼众生烦恼覆故,如来出世广为说法,除灭尘劳净一切智。善男子!若有菩萨信乐此法,专心修学便得解脱,成等正觉,普为世间施作佛事。(晋译《大方等如来藏经》,《大正藏》卷16)
即常住不变、具足佛的智慧身相的如来藏,一切众生本具,但因烦恼杂染缠覆,众生不知不见。佛出世说法,众生遵循修行,即可渐除烦恼缠覆,最终如来藏出缠,如来法身现前。此中说明如来藏内在于一切众生之中,虽为烦恼所染覆,但与烦恼不相应,所以才有离障之可能与最终成佛之实现。这种净染、主客关系,完全采用的是“心性本净说”的说法。在《胜鬘经》中用“自性清净藏”来表示此含义。应该注意,这种表述随顺的是小乘佛教的解脱意趣,主要从烦恼一面谈染垢缠裹。在如来藏思想的进一步发展中,这被认为是方便说法。在注重严格区分大小乘义理的瑜伽行派中,其如来藏思想(无为依唯识学)对客尘染垢进行了重新阐释。具体而言,以心性真如为如来藏,将如来藏与烦恼的关系解释为唯心意义上的心性真如(自性清净心、法性心、第九识)与虚妄分别之杂染法的关系,即将烦恼扩释为一切杂染法[11]。如《究竟一乘宝性论》卷一说:
如虚空净心,常明(prabha^svara^)无转变,为虚妄分别(abhu^ta-kalpa)、客尘烦恼(sam!kles/am)染。(“一切众生有如来藏品”第五,《大正藏》卷31)
此中的烦恼sam!kles/am一语应译为杂染,它以虚妄分别(abhu^ta-kalpa,abhu^ta-parikalpa)为体性。换言之,只要是虚妄分别性质之法,皆属杂染法范围,可覆障自性清净心。因此,在如来藏着述中,染覆如来藏的烦恼应是指虚妄分别所摄的一切杂染法。还可举《楞伽阿跋多罗宝经》…
《印度佛教如来藏学之结构特征》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