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闡釋了真谛所論的如來藏說與唯識學的交涉。印順指出真谛學一方面在《佛性論》中,雖多少引入瑜伽學,而關于如來藏、轉依的說明,還是與《寶性論》一致的,雖揉瑜伽學于如來藏說,而仍不失如來藏與轉依說之根本說明。二方面,在真谛的《攝大乘論釋》及《決定藏論》中,雖多少引入如來藏學,而大義還是順于無著、世親的唯識論的。可見得在這些論典當中,真谛所譯之論釋所論的如來藏說與唯識學的交涉,並未提出進一步的理論,只是就如來藏說與唯識學所共有的理論項 (如來藏說與唯識學) 予以雜揉:
真谛在《佛性論》中,雖多少引入瑜伽學,而關于如來藏、轉依的說明,還是與《寶性論》一致的。在《攝大乘論釋》及《決定藏論》中,雖多少引入如來藏學,而大義還是順于無著、世親《論》的。大乘的究竟轉依,在佛位,然轉依一詞,可通于聲聞及菩薩位。如《瑜伽師地論》卷五一〈攝決擇分〉(大正叁十,五八一下) 說:“修觀行者…而得轉依。轉依無間,當言已斷阿賴耶識”。“阿賴耶識體是無常,有取受性;轉依是常,無取受性,緣真如境聖道方能轉依故”。……真谛異譯的《決定藏論》,也是這樣說,不過將轉依譯作阿摩羅識。[48]
3. 印順闡明真谛所傳的“依他起通二分的轉依說”的轉依說,顯示了真谛唯識學的理論創造
印順認爲真谛所傳的“依他起通二分的轉依說”的轉依說,是以《攝大乘論》爲主的,而融會了如來藏學的轉依說,顯示了真谛唯識學的理論創造。其論述有如下的進程:
(1) 真谛所傳的轉依說著重于“依他起通二分的轉依說”成爲印順闡釋唯識 學與如來藏說的交涉的核心課題
(2) 真谛有關轉依的說明會通了如來藏學:
(3)真谛的轉依說進而強調了轉依是叁德具足的,由瑜伽學派的轉依說轉移到如來藏的轉依說
(4) 在依他起通二分說的理論觀點中,真谛依阿賴耶種子界及心真如界爲依止,兩種依止總攝種子與真如, 二依止又共通于同一“識界”,以此提出了“依他起通二分的轉依說”
就此四點分述如下:
(1) 真谛所傳的轉依說著重于“依他起通二分的轉依說”成爲印順闡釋唯識學與如來藏說的交涉的核心課題
印順說:
《攝大乘論》與〈攝決擇分〉,提出了依他起通二分說。在依他起通二分說,真谛依阿賴耶種子界及心真如界爲依止;不違反瑜伽學的定義,總攝種子與真如─二依止于同一“識界”,實爲一極有意義的解說。[49]
印順認爲“依他起通二分的轉依說”是“一極有意義的解說”,爲什麼?印順並未說明。但我們可以闡釋其理由如下:
a.“依他起通二分”是識體論的具有深刻意義的學說,使得阿賴耶爲依止或如來藏爲依止的難題得以在依他起性的緣起論的高度中得到一個具有理論和實踐的深度的解答;現在,將之
#092;用到“轉依”說,也使轉依說更具有深刻意義的學說。
b.“依他起通二分的轉依說”轉而由修行的主體來說轉依,使轉依說更具主體能動性的意味,並且去存有學化和去神秘化。
(2) 真谛有關轉依的說明會通了如來藏學:
真谛所傳,是以《攝大乘論》爲主的。轉依的本義,是究竟解脫的,阿羅漢和如來的聖證。但說明轉依,主要是現實界 – 依他起性或阿賴耶爲種子的轉舍,理想界─圓成實性真如的轉顯。[50]
……
有關轉依的說明,真谛不但說明佛果的道是有爲法,更會通了如來藏學,如《攝大乘論釋》卷叁 (大正叁一,一七叁~一七四上) 說:
何法名法身?轉依名法身。轉依相雲何?成熟修習十地及波羅蜜,出離轉依功德爲相。……
常樂我淨是法身四德,此聞薰習及四法爲四德種子。四德圓時,本識都盡……[51]
真谛所傳,是以《攝大乘論》爲主的,但在其所譯的《攝大乘論釋》卷叁的上述引文中,以“轉依名法身”,並以“常樂我淨是法身四德”,這就將轉依的說明會通了如來藏學。轉依不再如瑜伽學派所說的清淨真如而已,而是具足了常樂我淨的法身四德。
(3) 真谛的轉依說進而強調了轉依是叁德具足的,由瑜伽學派的轉依說轉移到如來藏的轉依說
印順說:
聞薰習是有爲的五分法身種子,也可說常等四德法身種子,貫通了如來藏學。
六種轉依中的果圓滿轉,是佛位的圓滿轉依,如陳譯《攝大乘論釋》卷一叁 (大正叁一.二四八上) 說:
“叁德具足名果圓滿。已離一切障人,即是諸佛能得此轉。……叁德【斷德、智德、恩德】並以此轉爲依止”。
……真谛譯似乎與《寶性論》的思想有關。《寶性論》的〈菩提品〉,說無漏法界中,遠離一切垢得轉依。全品以八義來說明,前四義是:
轉依自性─“淨”: 離垢真如。
轉依因─“得”: 兩種無分別智爲因。
轉依果─“遠離”:遠離兩種障,得證果智。
轉依業─“自他利”: 離障得無障礙清淨法身;依彼二種佛身,得世間自在力行。[52]
在此,印順做了兩工作:
a. 指出以“強調了轉依是叁德具足”是將轉依說進一步安立在如來藏說之中:
依于印順此處的闡釋,那麼,真谛譯《攝大乘論釋》卷一叁的相關論述已把轉依思想進一步由瑜伽學派的轉依說轉移到如來藏的轉依說,此前真谛譯《攝大乘論釋》卷叁只是以“轉依名法身並以常樂我淨是法身四德”,現在則是以“強調了轉依是叁德具足”。叁德是佛身的叁德,指的是“斷德、智德、恩德”,叁德的定義爲
清淨真如顯現,即是智德,如理、如量智圓滿故,謂具一切智及一切種智。至得一切相自在,即是恩德,依止一切相中所得自在,由得此自在,如意能作一切衆生利益事。叁德並以此轉爲依止。[53]
“強調轉依是叁德具足”是就“果圓滿轉”而言,我以爲: “斷德、智德、恩德”之叁德其實是就叁種佛性、佛身而言,因此,“強調轉依是叁德具足”可以說已把佛性佛身的叁義一體的結構置于轉依說之中。
b.印順指出這個轉依說的進一步確立與《寶性論》的思想關系:
印順雖未明講,但是印順關于《寶性論》的前引文中所說“(1) 轉依因: 得: 兩種無分別智爲因。(2) 轉依果:遠離:遠離兩種障,得證果智。(3) 轉依業: 自他利: 離障得無障礙清淨法身;依彼二種佛身,得世間自在力行”,顯然就是分別就“叁德”而言,亦即,“轉依因”是“斷德”,“轉依果”是“智德”,而“轉依業”是“恩德”。
(4) 在依他起通二分說的理論觀點中,真谛依阿賴耶種子界及心真如界爲依止,兩種依止總攝種子與真如, 二依止又共通于同一“識界”,以此提出了“依他起通二分的轉依說”
一般常說的依他起是指“依他薰習種子而生起”,而“依他起通染淨二分”則是《攝大乘論》所有的特義。印順認爲,《攝大乘論》與《瑜伽師地論
攝決擇分》提出了依他起通二分說。在依他起通二分說的理論觀點中,真谛依阿賴耶種子界及心真如界爲依止,這不違反瑜伽學的定義,而以兩種依止總攝種子與真如, 二依止又共通于同一“識界”,此一“識界”是依他起通二分的,以此重省了轉依說,提出依他起通二分的轉依說,認爲這裏的獨創“實爲一極有意義的解說”,印順說:
假使只是舍去這部份,得到那部份,就不能說明從凡入聖之間的關連性,所以提出了轉依 (awraya-paravrtti) 一詞。在生死還滅的轉化中,有統一的依止 (awraya),依止的雜染分,成爲清淨分。瑜伽學立阿賴耶識爲一切法的所依,如來藏學立如來藏爲所依止,都是爲了轉依,這是後期大乘的共同傾向。但以阿賴耶爲依,重于雜染的;轉雜染薰習爲清淨薰習,轉化中本來的清淨的真如的體現,說明上是難得圓滿的。以如來藏爲依,重于清淨本有的;依此而能起雜染,也是難得說明圓滿的。《攝大乘論》與〈攝決擇分〉,提出了依他起通二分說。在依他起通二分說,真谛依阿賴耶種子界及心真如界爲依止;不違反瑜伽學的定義,總攝種子與真如─二依止于同一“識界”,實爲一極有意義的解說。[54]
爲何真谛的“依他起通二分的轉依說”的獨創是“實爲一極有意義的解說”,印順並未進一步予以說明,但是可以理解爲如下各點:
a.“依他起通二分說”本來是《攝大乘論》與《攝決擇分》的理論,用來解釋阿賴耶識之依他起的通于染淨的基本性格,從唯識學交涉于如來藏說的立場看來,如果阿賴耶識具有依他起通二分的基本性格,那麼,如來藏說也應該會有“依他起通二分說”的基本性格,轉依說亦然。真谛依于理路之必至,闡明了依他起通二分的轉依說,賦予轉依說以新的理論深度,並使通二分之轉依與依他起通二分的阿賴耶識得以銜接起來,此一銜接闡明了意識轉化的所依的內部生動結構[55]。
b. 瑜伽學立阿賴耶識爲一切法的所依,如來藏學立如來藏爲所依止,皆有其被進一步質疑之處,真谛釋之以“依他起通二分”,依他起即是緣起;一方面,就阿賴耶識而言,若執緣起則生起染分,若無執則成就淨分,因此藉著「通二分”得以說明“能修的主體的生動性”;另一方面,就如來藏而言,緣起的一個側面是生滅法,緣起的另一個側面是不生不滅,因此藉著「通二分”得以說明“如來藏的開放的整體性”。
c.“在依他起通二分說,真谛依阿賴耶種子界及心真如界爲依止;不違反瑜伽學的定義,總攝種子與真如─二依止于同一“識界”,這個思想架構通于同爲真谛譯的《起信論》的“一心開二門”。《起信論》說“依一心法有二種門。雲何爲二?一者心真如門,二者心生滅門;是二種門,皆各總攝一切法。此義雲何?以是二門不相離故”[56],《起信論》的“依一心法有二種門”就是印順所解之真谛學之“依他起通二分之轉依”的意思,心真如門總…
《印順的如來藏思想之研究──印順如來藏學及其在對比研究中的特義(賴賢宗)》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