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印顺的如来藏思想之研究──印顺如来藏学及其在对比研究中的特义(赖贤宗)▪P4

  ..续本文上一页义”,对比诸论书的如来藏三义与五义的不同进路,从而转入于“瑜伽学派的如来藏说”之研究,研究如来藏说与唯识学之交涉的课题。印顺的如来藏学强调如来藏学是大乘佛法本身的发展,不能像唯识学与中观学那样溯源于阿含经的原始佛教,因此,印顺的如来藏学强调:

  (1) 如来藏说必须在根本不违于空义,如来藏学的主流即在根本不违于空义。否则,强调真我论又和真心论合流,则如来藏说易被误认为是流于外道神我之论。[34]

  (2) 印顺也强调瑜伽学派的如来藏说: 它以修持主体的立场出发,转化如来藏之法身遍满义为隐覆藏义,是将如来藏说佛性论予以去存有学化和去神秘化,转而以能修的主体为如来藏说的出发点。

  这两点强调可视为印顺如来藏学的特色,不同于国际上其他佛学学者的解释,也

  #092;用了仅见于汉典的真谛佛学,从而做出较为恰当的论断,补足了国际上其他佛学学者的相关解释的不足。

  复次,就“信增上”的如来藏说转移至修行主体为主的唯识学对如来藏思想的融摄而言:

  《佛性论》卷二 <显体分第三中三因品第一> 和真谛译《摄大乘论释》卷七都区分三种佛性 (1) 住自性性, (2) 引出性, (3) 至得性。“住自性佛性”是指众生先天具有之佛性。“引出佛性”是指通过佛教修行所引发之佛性。“至得佛性”则指至佛果始圆满显发者的佛性。[35]若论及《佛性论》三种佛性与信之三义的关系,那么,比对真谛译《摄大乘论释》卷七与《佛性论》卷二,而以《成唯识论》卷六为佐证,那么,《佛性论》说“住自性住佛性”,在《摄大乘论释》卷七则为“信实有者,信实有自性住”,因此《佛性论》之“住自性佛性”为“信实有者”的层次; 同理,《佛性论》之“引出佛性”为“信可得者”的层次;《佛性论》之“至得佛性”为“信有无穷功德者”之层次。因此,虽然《佛性论》的主要命题是“三性摄如来性尽”,三性说是唯识学的主要理论,“三性摄如来性尽”是把如来藏说和唯识三性说做了融合,[36]而和《宝性论》之强调信如来藏有所不同,但《佛性论》之“三种佛性”仍能和信之三义有如上之衔接,这可以说是从《宝性论》“信增上”为主的如来藏说之论如来藏三义,转移到了《佛性论》的如来藏与唯识说的交涉的课题中的三种佛性与《摄大乘论释》卷七所论的信之三义与三种佛性。

  《佛性论》盛阐了三种佛性三因说,《大般涅槃经》的圆伊三点之三种佛性的说法影响了后来天台圆教的三法不纵不横的佛性论,天台据此盛阐圆融之教。但是,印顺认为“真常唯心大乘,恰是在虚妄唯识 (心) 论发展过程中完成的。所以,如分“别教”为二类,真如不随缘的,如虚妄唯识论;真如随缘的,如真常唯心论”,[37]在这个区分中,印顺认为“真如不随缘的,如虚妄唯识论”,虚妄唯识论以平等性的“真如”为本义,即使在唯识学收摄如来藏学的发展中也还是如此,不违于“性寂”之本义;但是,“真常唯心论”则进而强调“真如随缘”,强调真常心之主动性和创生性,后来中国佛学之强调“性觉”,即是如此。

  那么,“三种佛性三因说”可不可能在早期的唯识学论典当中找到其根源呢?印顺认为《佛性论》的三种佛性三因说是参照《瑜伽论》〈菩萨地〉 的“三持”而改写的,在这个“性寂”与“性觉”的佛学对比之脉络下,印顺比较《佛性论》的三种佛性三因说和《瑜伽论》〈菩萨地〉的“三持”,而做出其前后关连的论断,这是深具意义的。这和印顺对于如来藏三义的解释都显示出印顺虽然认可“法界圆觉一大流”之“性觉佛学”可以是大乘佛学自身之别具特色的发展,但是印顺自己的佛学立场还是较站在“性寂”的佛学立场。

  第三节 印顺如来藏学之特殊贡献之二:

  印顺论真谛学的“阿赖耶识通染净二分”与“通染净二分的转依说”

  关于阿梨耶通二分的课题,印顺指出为了要解决“所依”的问题,有着瑜伽学系的阿赖耶识为一切法依止的立场和兴起于印度南方的如来藏为依说的两种不同的说法,真谛沟通这两种进路,关心如来藏说与唯识学的交涉的课题,所以另外提出通染净二分的“解性梨耶”的主张,印顺指出:

  在大乘佛法中,有两类不同的所依说,如《瑜伽论》“本地分”……异熟一切种的阿赖耶识,为一切法依止,是瑜伽学系的根本立场: 这是兴起于印度北方的阿赖耶识为法说。还有,如《胜鬘经》《不增不减经》等,说如来藏为依止而有生死,涅槃,这是兴起于印度南方的如来藏为依说。……这二大系,思想体系是不同的,而真谛在“果报种子”梨耶外,别立“解性梨耶”,综合了这两大系。[38]

  关于依他起通二分的课题在论典上的典据,印顺指出真谛的第八识通二分说是受到《摄大乘论》对于依他起性的说明的启发,印顺说:

  真谛的第八识通二分说,应该是受到《摄大乘论》的启发。如《摄大乘论本》卷中 (大正三一.一三九下) 说:“依他起略有两种: 一者,依他薰习种子而生起故;二者,依他杂染清净性不成故。由此两种依他别故,名依他起”。“依他薰习种子而生起”是一般常说的依他起 (paratantra),阿赖耶识为种子而生起的。“依他杂染清净性不成”- 不一定杂染,也不一定清净;随分别染缘而成为杂染,随无分别净缘而成为清净。不自成而依他的定义,是《摄大乘论》所有的特义。《摄大乘论》说到三自性,“非异非不异”;又“由异门,依他起自性有三自性”。对于三自性,不但说明三自性的差别相,更着重三自性的关联,从依他起自性而统摄三性。[39]

  “依他起”有两种意义,其一是“依他薰习种子而生起”,指的是依于薰习种子而生起;其二是“依他杂染清净性不成”,阿赖耶识不自成而依他,可依于污染的薰习种子而生起染法,亦可依于真如而成就清净,所以阿赖耶识是通乎染净之二分。因此,“即依他起是彼二分…枪蚀颂挦谟e识依他起自性,有彼二分,如金土藏中所有地界”,阿赖耶识如“地界”,提出了依他起的通二分的“识界”的思想,而通乎转依的课题。[40]

  以上讨论了通染净二分的问题,底下转而探讨通二分的转依的问题。“依他起通染净二分”也影响到了转依的思想,通二分的转依说是转依说中的特论,[41]印顺指出:

  “转依”一词依诸不同论书所说,各有其着重点,较为晚出的《成唯识论》则综合而分别为转依之四义:

  一、能转道

  二、所转依,有染净依与迷悟依两类

  三、所转舍

  四、所转得,又有“所显得的大般涅槃”和“所生得的大菩提”两种转依的“所转得”[42]

  印顺指出:《成唯识论》 所说转依堪称完备,但对《摄大乘论》的依他起通二分的转依说,则是不免忽略。[43] 因此,“依他起通二分的转依说”成为印顺阐释唯识学与如来藏说的交涉的核心课题。印顺首先点出“如来藏说与唯识的交涉”的课题,并指出真谛学在此一论题上的杂揉诸学的特性,印顺并进一步指出“依他起通二分的转依说”是真谛的特解,并加以阐释。印顺阐明了真谛学对于“如来藏说与唯识的交涉”的课题的贡献,是发前人所未发,值得吾人继续研究。印顺的相关论述的步骤如下:

  1. 就《大乘庄严经论》、《宝性论》等书,阐明唯识学与如来藏说的转依概念的异趋

  2. 就《佛性论》、《摄大乘论释》及《决定藏论》等论典,就转依的课题,阐释真谛所论的如来藏说与唯识学的交涉,真谛在此将二种学说予以杂揉

  3. 印顺阐明真谛所传的“依他起通二分的转依说”的转依说,显示了真谛唯识学的理论创造

  1. 就《大乘庄严经论》、《宝性论》等书,阐明唯识学与如来藏说的转依概念的异趋

  关于唯识学与如来藏说的转依概念的异趋,印顺指出如来藏学主流思想所论的如来藏有三义,因此,依如来藏思想,转依成佛,是具足一切功德的如来藏,离烦恼而显圆满之佛性。和瑜伽学的转依说所强调的重点不同,“依真如无差别说如来藏,是世亲释三种译本所一致的”[44]“依真如无差别说如来藏,是世亲释三种译本所一致的”,[45]瑜伽学但约真如无差别说如来藏,而忽略了如来藏说主流所强调的如来藏具足一切功德与生起一切净法的主动的积极意涵。印顺认为《大乘庄严经论》在广说唯识所现而融会如来藏说的基础之上,提出了转二种障,证二种转依的转依思想。印顺说:

  依《瑜伽论》所说的《菩萨地》品目次第而造的《大乘庄严经论》,已接触到如来藏说,并在《瑜伽论》的思想体系上,方便的给予会通了。《大乘庄严经论》的内容,极为广大!广说唯识所现,观唯识现而证入的次第以外,融会了如来藏说。《菩提品》说到转依相:“二障种恒随,彼灭极广断;白法圆满故,依转二道成”。《论》以为:转依是永灭二障种子,最上的白法圆满。[46]

  印顺指出“《庄严经论》【这里】所说,显然与《宝性论》有关”,但有也其根本上的差异,这个差异说明了如来藏说主流学说与瑜伽学派之如来藏说之差异,印顺说:

  然如来藏学,如来藏有三义,而瑜伽学但约真如无差别说。种性约如来藏本有功德说,而瑜伽学约种子说。如说远离二障,《庄严经论》说“二障种恒随,彼灭极广断”,《宝性论》和《佛性论》,却都没有说种子。依如来藏学,转依成佛,只是具足一切功德的如来藏,离烦恼而圆满显现,所以佛德是常住无为的;如《胜鬘经》说是灭谛 (nirodha)。真谛在如来藏学中,也是这样,如《佛性论》卷三。[47]

  2. 就《佛性论》、《摄大乘论释》及《决定藏论》等论典,就转依的课题,阐释真谛所论的如来藏说与唯识学的交涉,真谛在此将二种学说予以杂揉

  就转依的课题,印顺…

《印顺的如来藏思想之研究──印顺如来藏学及其在对比研究中的特义(赖贤宗)》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