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阐释了真谛所论的如来藏说与唯识学的交涉。印顺指出真谛学一方面在《佛性论》中,虽多少引入瑜伽学,而关于如来藏、转依的说明,还是与《宝性论》一致的,虽揉瑜伽学于如来藏说,而仍不失如来藏与转依说之根本说明。二方面,在真谛的《摄大乘论释》及《决定藏论》中,虽多少引入如来藏学,而大义还是顺于无着、世亲的唯识论的。可见得在这些论典当中,真谛所译之论释所论的如来藏说与唯识学的交涉,并未提出进一步的理论,只是就如来藏说与唯识学所共有的理论项 (如来藏说与唯识学) 予以杂揉:
真谛在《佛性论》中,虽多少引入瑜伽学,而关于如来藏、转依的说明,还是与《宝性论》一致的。在《摄大乘论释》及《决定藏论》中,虽多少引入如来藏学,而大义还是顺于无着、世亲《论》的。大乘的究竟转依,在佛位,然转依一词,可通于声闻及菩萨位。如《瑜伽师地论》卷五一〈摄决择分〉(大正三十,五八一下) 说:“修观行者…而得转依。转依无间,当言已断阿赖耶识”。“阿赖耶识体是无常,有取受性;转依是常,无取受性,缘真如境圣道方能转依故”。……真谛异译的《决定藏论》,也是这样说,不过将转依译作阿摩罗识。[48]
3. 印顺阐明真谛所传的“依他起通二分的转依说”的转依说,显示了真谛唯识学的理论创造
印顺认为真谛所传的“依他起通二分的转依说”的转依说,是以《摄大乘论》为主的,而融会了如来藏学的转依说,显示了真谛唯识学的理论创造。其论述有如下的进程:
(1) 真谛所传的转依说着重于“依他起通二分的转依说”成为印顺阐释唯识 学与如来藏说的交涉的核心课题
(2) 真谛有关转依的说明会通了如来藏学:
(3)真谛的转依说进而强调了转依是三德具足的,由瑜伽学派的转依说转移到如来藏的转依说
(4) 在依他起通二分说的理论观点中,真谛依阿赖耶种子界及心真如界为依止,两种依止总摄种子与真如, 二依止又共通于同一“识界”,以此提出了“依他起通二分的转依说”
就此四点分述如下:
(1) 真谛所传的转依说着重于“依他起通二分的转依说”成为印顺阐释唯识学与如来藏说的交涉的核心课题
印顺说:
《摄大乘论》与〈摄决择分〉,提出了依他起通二分说。在依他起通二分说,真谛依阿赖耶种子界及心真如界为依止;不违反瑜伽学的定义,总摄种子与真如─二依止于同一“识界”,实为一极有意义的解说。[49]
印顺认为“依他起通二分的转依说”是“一极有意义的解说”,为什么?印顺并未说明。但我们可以阐释其理由如下:
a.“依他起通二分”是识体论的具有深刻意义的学说,使得阿赖耶为依止或如来藏为依止的难题得以在依他起性的缘起论的高度中得到一个具有理论和实践的深度的解答;现在,将之
#092;用到“转依”说,也使转依说更具有深刻意义的学说。
b.“依他起通二分的转依说”转而由修行的主体来说转依,使转依说更具主体能动性的意味,并且去存有学化和去神秘化。
(2) 真谛有关转依的说明会通了如来藏学:
真谛所传,是以《摄大乘论》为主的。转依的本义,是究竟解脱的,阿罗汉和如来的圣证。但说明转依,主要是现实界 – 依他起性或阿赖耶为种子的转舍,理想界─圆成实性真如的转显。[50]
……
有关转依的说明,真谛不但说明佛果的道是有为法,更会通了如来藏学,如《摄大乘论释》卷三 (大正三一,一七三~一七四上) 说:
何法名法身?转依名法身。转依相云何?成熟修习十地及波罗蜜,出离转依功德为相。……
常乐我净是法身四德,此闻薰习及四法为四德种子。四德圆时,本识都尽……[51]
真谛所传,是以《摄大乘论》为主的,但在其所译的《摄大乘论释》卷三的上述引文中,以“转依名法身”,并以“常乐我净是法身四德”,这就将转依的说明会通了如来藏学。转依不再如瑜伽学派所说的清净真如而已,而是具足了常乐我净的法身四德。
(3) 真谛的转依说进而强调了转依是三德具足的,由瑜伽学派的转依说转移到如来藏的转依说
印顺说:
闻薰习是有为的五分法身种子,也可说常等四德法身种子,贯通了如来藏学。
六种转依中的果圆满转,是佛位的圆满转依,如陈译《摄大乘论释》卷一三 (大正三一.二四八上) 说:
“三德具足名果圆满。已离一切障人,即是诸佛能得此转。……三德【断德、智德、恩德】并以此转为依止”。
……真谛译似乎与《宝性论》的思想有关。《宝性论》的〈菩提品〉,说无漏法界中,远离一切垢得转依。全品以八义来说明,前四义是:
转依自性─“净”: 离垢真如。
转依因─“得”: 两种无分别智为因。
转依果─“远离”:远离两种障,得证果智。
转依业─“自他利”: 离障得无障碍清净法身;依彼二种佛身,得世间自在力行。[52]
在此,印顺做了两工作:
a. 指出以“强调了转依是三德具足”是将转依说进一步安立在如来藏说之中:
依于印顺此处的阐释,那么,真谛译《摄大乘论释》卷一三的相关论述已把转依思想进一步由瑜伽学派的转依说转移到如来藏的转依说,此前真谛译《摄大乘论释》卷三只是以“转依名法身并以常乐我净是法身四德”,现在则是以“强调了转依是三德具足”。三德是佛身的三德,指的是“断德、智德、恩德”,三德的定义为
清净真如显现,即是智德,如理、如量智圆满故,谓具一切智及一切种智。至得一切相自在,即是恩德,依止一切相中所得自在,由得此自在,如意能作一切众生利益事。三德并以此转为依止。[53]
“强调转依是三德具足”是就“果圆满转”而言,我以为: “断德、智德、恩德”之三德其实是就三种佛性、佛身而言,因此,“强调转依是三德具足”可以说已把佛性佛身的三义一体的结构置于转依说之中。
b.印顺指出这个转依说的进一步确立与《宝性论》的思想关系:
印顺虽未明讲,但是印顺关于《宝性论》的前引文中所说“(1) 转依因: 得: 两种无分别智为因。(2) 转依果:远离:远离两种障,得证果智。(3) 转依业: 自他利: 离障得无障碍清净法身;依彼二种佛身,得世间自在力行”,显然就是分别就“三德”而言,亦即,“转依因”是“断德”,“转依果”是“智德”,而“转依业”是“恩德”。
(4) 在依他起通二分说的理论观点中,真谛依阿赖耶种子界及心真如界为依止,两种依止总摄种子与真如, 二依止又共通于同一“识界”,以此提出了“依他起通二分的转依说”
一般常说的依他起是指“依他薰习种子而生起”,而“依他起通染净二分”则是《摄大乘论》所有的特义。印顺认为,《摄大乘论》与《瑜伽师地论
摄决择分》提出了依他起通二分说。在依他起通二分说的理论观点中,真谛依阿赖耶种子界及心真如界为依止,这不违反瑜伽学的定义,而以两种依止总摄种子与真如, 二依止又共通于同一“识界”,此一“识界”是依他起通二分的,以此重省了转依说,提出依他起通二分的转依说,认为这里的独创“实为一极有意义的解说”,印顺说:
假使只是舍去这部份,得到那部份,就不能说明从凡入圣之间的关连性,所以提出了转依 (awraya-paravrtti) 一词。在生死还灭的转化中,有统一的依止 (awraya),依止的杂染分,成为清净分。瑜伽学立阿赖耶识为一切法的所依,如来藏学立如来藏为所依止,都是为了转依,这是后期大乘的共同倾向。但以阿赖耶为依,重于杂染的;转杂染薰习为清净薰习,转化中本来的清净的真如的体现,说明上是难得圆满的。以如来藏为依,重于清净本有的;依此而能起杂染,也是难得说明圆满的。《摄大乘论》与〈摄决择分〉,提出了依他起通二分说。在依他起通二分说,真谛依阿赖耶种子界及心真如界为依止;不违反瑜伽学的定义,总摄种子与真如─二依止于同一“识界”,实为一极有意义的解说。[54]
为何真谛的“依他起通二分的转依说”的独创是“实为一极有意义的解说”,印顺并未进一步予以说明,但是可以理解为如下各点:
a.“依他起通二分说”本来是《摄大乘论》与《摄决择分》的理论,用来解释阿赖耶识之依他起的通于染净的基本性格,从唯识学交涉于如来藏说的立场看来,如果阿赖耶识具有依他起通二分的基本性格,那么,如来藏说也应该会有“依他起通二分说”的基本性格,转依说亦然。真谛依于理路之必至,阐明了依他起通二分的转依说,赋予转依说以新的理论深度,并使通二分之转依与依他起通二分的阿赖耶识得以衔接起来,此一衔接阐明了意识转化的所依的内部生动结构[55]。
b. 瑜伽学立阿赖耶识为一切法的所依,如来藏学立如来藏为所依止,皆有其被进一步质疑之处,真谛释之以“依他起通二分”,依他起即是缘起;一方面,就阿赖耶识而言,若执缘起则生起染分,若无执则成就净分,因此藉着「通二分”得以说明“能修的主体的生动性”;另一方面,就如来藏而言,缘起的一个侧面是生灭法,缘起的另一个侧面是不生不灭,因此藉着「通二分”得以说明“如来藏的开放的整体性”。
c.“在依他起通二分说,真谛依阿赖耶种子界及心真如界为依止;不违反瑜伽学的定义,总摄种子与真如─二依止于同一“识界”,这个思想架构通于同为真谛译的《起信论》的“一心开二门”。《起信论》说“依一心法有二种门。云何为二?一者心真如门,二者心生灭门;是二种门,皆各总摄一切法。此义云何?以是二门不相离故”[56],《起信论》的“依一心法有二种门”就是印顺所解之真谛学之“依他起通二分之转依”的意思,心真如门总…
《印顺的如来藏思想之研究──印顺如来藏学及其在对比研究中的特义(赖贤宗)》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