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印順的如來藏思想之研究──印順如來藏學及其在對比研究中的特義(賴賢宗)▪P7

  ..續本文上一頁乘中的思想淵源及其與部派教的關系的探討,也有很大的貢獻,因爲篇幅的限製,我在此文也未暇處理。這些缺漏不能不說是探討印順的如來藏思想的此文的一個遺憾,不過這也並不妨礙我此文的論述本身之合理性,我希望自己在將來仍能有機會就以上的缺漏加以討論。我個人對于佛學體系理解和關于當代佛學诠釋學及批判佛教的開展,皆有我自己的見解,不能全同于此文所闡釋者,我已寫成 《佛教诠釋學》一書並計劃寫 《人間佛教與佛教诠釋學》,這也是必須在此附帶說明的。

  -----------------------------------------------------------------------------

  [1] 參照〈呂澄與熊十力論學函稿〉,收于江燦騰,《現代中國佛教思想論集》 (臺北,1990年版,新文豐出版社),例如呂澄覆熊十力書一 (1943.4.2)雲“尊論【熊十力 《新唯識論》】 完全從性覺 (與性寂相反) 立說,與中土一切僞經、僞論同一鼻孔出氣”;熊十力致呂澄信叁 (1943.4.7) 雲:“但性覺與性寂相反之論相反之雲,力竊未敢苟同。……言性寂,而覺在其中矣。性體原是真寂真覺”。參照林鎮國,《空性與現代性》,臺北,1999,第28頁以下,“【呂澄】指出“性覺”與“性寂”之分,有“革新”與“返本”之根本差異……此革新義的強調與呂澄的社會批判意識有關……【熊十力】即由此本體論立場出發,熊十力責歐陽唯識學只從聞熏入手,“未去發現自家寶藏”。呂澄則回函指斥熊說只是中土“性覺”僞說之遺緒而已,根本不了解佛教的本義爲何”,因此,呂澄與熊十力關于性寂說與性覺說的對辯的诤論中可視爲現代中國佛教當中的批判佛教與佛教本體诠釋學的诤論,和日本的批判佛教與京都學派的場所哲學的诤論前後輝應。

  [2] 印順,《遊心法海六十年》,臺北,1985年初版,頁9。

  [3] 參見賴賢宗,〈佛教诠釋學的當代建構的一些爭議〉,收于 《中國佛學》 第二卷第二期,頁329-354,1999年 10月,臺北;又,賴賢宗,《佛教诠釋學》,整理出版中。

  [4] 印順,《遊心法海六十年》,頁18。

  [5] 印順,《修定--修心與唯心

  秘密乘》,1989年初版,臺北,正聞出版社,頁27。

  [6] 印順,《遊心法海六十年》,臺北,1985年初版,頁9。

  [7] 同上

  [8] 印順,《遊心法海六十年》,頁13。

  [9] 印順,《如來藏之研究》,臺北,正聞出版社,1981年初版,頁209。

  [10] 印順,《遊心法海六十年》,頁18。

  [11] 印順,《修定--修心與唯心

  秘密乘》,頁37。

  [12] 如Sutton,Existence and Enlightenment in Lankâvatâra-sûtra: A Study in the Ontology and Epistemology of the Yogâcâra School of Mahâyâna Buddhism (《楞伽經中的存在與啓悟》), 1991, New York,, 1.1 The Threefold Meaning of Tathagata-garbha and its Relation to Alaya-vijnana: The Essence of Being。

  [13] 如Sutton前揭書1.3 Dharmadhatu: the Spatial or Cosmic Dimension of Being。

  [14] 如Sutton前揭書 2.0 Buddhist Epistemology,Buddhist Dialectics。

  [15] 如Sutton前揭書 2.2 From Mind to No-mind: the Transcendental Leap beyond Empirical Cognition

  [16] 本體诠釋學 (Onto-Hermeneutik) 主要是指成中英和Heinrich Beck 所闡釋和提倡的本體诠釋學和海德格、嘉達瑪以揭示存有爲主旨的的哲學诠釋學。超存有學 (Metontologie) 一詞則取自海德格的用法。本體诠釋學一詞的涵義參見貝克 (Heinrich Beck) 與史米貝 (Gisela Schmirber) 編,《世界文化會通之下的世界和平》 (“叁的辯證與存有律動”學術叢刊,第九冊),第354-355頁;成中英的〈方法概念與本體诠釋學〉,收于《知識與價值: 成中英新儒學論著輯要》(北京,1996),及成氏的 〈從本體诠釋學看中西文化異同〉,收于《中國文化的現代化與世界化》(北京,1988)。另見賴賢宗《佛教诠釋學》的相關論述。

  [17] 關于如來藏叁義,參見 F. G. Sutton前揭書, 第27-28頁 及1.2 The Threefold Meaning of Tathâgata-garbha and its Relation to Âlaya-vijñâna: the Essence of Being 的相關討論,Sutton的結論列于前揭書p.72。

  [18] 關于《不增不減經》的叁法,參照高崎直道對《不增不減經》的衆生界、如來藏和法身之叁法的結構的分析見 《如來藏思想之形成》(昭和49年,東京) 第74-90頁,《寶性論》采用了此一叁法的說法,並展開對它的闡釋,見《如來藏思想之形成》第69-70頁。關于《寶性論》、《不增不減經》的叁法,亦請參照拙著〈如來藏與唯識的交涉: 《中邊分別論》〈相品〉及《佛性論》〈顯體分〉所呈現的“境的思路”〉(《國際佛學研究》1992年,臺北) 的相關論述。

  [19] Sutton 前揭書亦討論了高崎直道的分析。高崎直道對《寶性論》的如來藏叁義的論述見Sutton 前揭書第53 、54頁,根據的是高崎直道的 Study on the Ratnagotravibhaga 一書;高崎直道對《勝鬘經》的如來藏叁義的論述見Sutton 前揭書第63-66頁。Waymann對《勝鬘經》的如來藏叁義的論述見Sutton 前揭書第52頁。

  [20] Sutton 前揭書,頁53;Alex Wayman,The Lion”s Roar of Queen Wri-Mala,New York,1974,頁106。

  [21] 印順,《如來藏之研究》,頁209。

  [22] 印順,《修定 - 修心與唯心. 秘密乘》,頁27,印順指出“佛弟子的修定 - 修心,引起了“心性本淨”,“唯心所作” (“唯識所現”) 的二大思想相結合,與修定也是不無關系的”;自序,印順指出“問題已經說過了,還有什麼可說?由于忽然從一個字,如暗夜的明燈一般,發現、貫通了印度佛教史上的一個大問題。一個字是心 (citta);大問題是佛教界,從觀般若 (prajba) 的觀甚深義而悟入,轉而傾向于“成就叁摩地,衆聖由是生”;“十方一切佛,皆從此定生” - 重于叁摩地 (samadhi) 的修持。叁摩地的意義是“等持”,是一切定的通稱。“修心”就是“修定”,也是唯心所造,唯識思想的白源”。

  [23] 印順,《如來藏之研究》,頁171。

  [24] 關于《寶性論》與《楞伽經》,印順說“大概與《寶性論》同時,傳出了《楞伽經》,立“如來藏藏識”,如來藏與藏識合流,于是又有《大乘起信論》那樣的論典”,《如來藏之研究》,頁8。

  [25] 世親造,真谛譯《佛性論》卷二,顯體分第叁中如來藏品第叁 ,大正叁十一冊,此處引文見頁795-796。

  [26] 印順,《如來藏之研究》,頁210。

  [27] 印順,《如來藏之研究》,臺北,正聞出版社,1981年 初版,頁211。黑體字爲筆者所加。

  [28] 世親釋,真谛譯,《攝大乘論釋》卷一,大正叁十一冊,此處引文見頁156。

  [29] 世親釋,真谛譯,《攝大乘論釋》卷一五,大正叁十一冊,此處引文見頁264。

  [30] 世親造,真谛譯《佛性論》卷二,辯相品第四中自體相品第一 ,大正叁十一冊,此處引文見頁796。

  [31] 印順,《如來藏之研究》,臺北,正聞出版社,1981年 初版,頁216-217

  [32] 大正,一二. .二二一下,《勝鬘經》,“世尊!有二種如來藏空智。世尊!空如來藏,若離、若脫、若異一切煩惱藏。世尊!不空如來藏,過于恒沙不離、不脫、不異不思議佛法”,依此,則“不空如來藏”也是一種“如來藏空智”。

  [33] 大正,一二. .二二一下,《勝鬘經》,“世尊!如來藏智是如來空智”;印順,《修定─修心與唯心

  秘密乘》,頁27,印順指出“如來藏是自性清淨心─心性本淨,中觀與瑜伽行派,都說是真如、空性的異名。如來藏說也就會通了空性,如《勝鬘獅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廣經》(大正,一二. .二二一下)”。

  [34] 印順,《如來藏之研究》,頁148。

  [35] 《佛性論》卷二說: “佛性體有叁種,叁性所…

《印順的如來藏思想之研究──印順如來藏學及其在對比研究中的特義(賴賢宗)》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