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佛性論》“如來藏品”提出如來藏的叁層含義:所攝藏、隱覆藏、能攝藏,這是最具影響的如來藏解釋,也是貫通如來藏論典與唯識學論典的共同理論。所攝藏,是說一切衆生都有如來藏;隱覆藏,是說如來藏爲煩惱所纏或所覆,衆生發現不了它的存在;能攝藏,是說如來藏攝受無量無數的功德參見《佛性論》“如來藏品”,《大正藏》第31卷,第795頁下~796頁上。。《佛性論》由真谛譯出,智顗是接觸過的;此前已由勒那摩提(Ratnamati,北魏)譯出的《寶性論》,該論卷叁也講了如來藏的叁義:如來法身遍衆生,如來真如無差別,衆生有真如佛性(gotra,指“如來種性”)。這與《佛性論》的叁義是可以相通的。如來法身徹入一切衆生,通于“所攝藏”;能使衆生成爲如來種性,自具成佛的性能,通于“能攝藏”,“如來種性”其實是“如來藏”的同義詞。“隱覆藏”與《寶性論》所說的“真如無差別”看似不同,但其內在的旨趣也是相通的:如來藏雖爲客塵、煩惱所覆,但就其自性、真性而言,衆生與如來無二無別。總的來說,《寶性論》對智顗的影響十分有限,甚至可能毫無影響。印順認爲,《佛性論》之所以改爲“隱覆藏”,是因爲受了《攝大乘論》的影響參見印順:《如來藏之研究》,臺灣正聞出版社,1981年,第210頁。印順認爲,如來藏叁義可以貫通如來藏論典與唯識學論典。他在比較《佛性論》與《寶性論》的如來藏叁義之後,強調《佛性論》已經融合了唯識學所說的“隱覆藏”,從而和《寶性論》有所不同。。智顗後期頗受攝論師的思想影響,《佛性論》、《攝大乘論》同爲真谛所譯,他對如來藏的理解因循《佛性論》而不是《寶性論》,這是完全可能的。表現在智顗的撰述裏,他的如來藏偏重于“隱覆藏”:若從空假中叁谛來看,智顗的如來藏側重“即假”、“不空”的層面;若從“真性、觀照、資成”叁軌來看,他的如來藏側重“資成”、“含藏”的意義;並依據《涅槃經》把如來藏看作隱覆不顯的秘密藏。
1.從叁谛來看,如來藏爲假谛
智顗畢生的宗教訴求,是推崇《法華經》的一佛乘思想。他認爲,一佛乘具足叁法,可被稱爲“第一義谛”、“第一義空”、“如來藏”,叁者各有側重,彼此合爲統一的整體。《法華玄義》說:
(法華)經曰:十方谛求,更無余乘,唯一佛乘。一佛乘即具叁法,亦名第一義谛,亦名第一義空,亦名如來藏。此叁不定叁,叁而論一;一不定一,一而論叁,不可思議,不並不別,伊字天目。故《大經》雲:佛性者,亦一非一,非一非非一。亦一者,一切衆生悉一乘故,此語第一義谛;非一者,如是數法故,此語如來藏。非一非非一,數非數法不決定故,此語第一義空。而皆稱“亦”者,鄭重也,只是一法亦名叁耳,故不可單取不可複取,不縱不橫而叁而一。(卷五下)
《法華文句》還有一段頗爲類似的話,叁法分別是:如來藏、第一義空、中道法性。他說:
如是相者,一切衆生皆有實相,本自有之,乃是如來藏之相貌也;如是性,即是性德智能第一義空也;如是體,即是中道法性之理也。(卷叁下)
《摩诃止觀》裏也有幾段話頗爲類似:
若根若塵並是法界,並是畢竟空,並是如來藏,並是中道。雲何即空?並從緣生,緣生即無主,無主即空;雲何即假?無主而生即是假;雲何即中?不出法性並皆即中。
當知一念即空即假即中,並畢竟空,並如來藏,並實相。非叁而叁,叁而不叁。(卷一下)
達于實相、如來藏、第一義谛,無二無別,名即中觀。(卷九下)
以上幾段引文出現的叁法,如來藏與其他諸法的關系可以下表說明:法華玄義卷五下第一義谛第一義空如來藏法華文句卷叁下如來藏第一義空中道法性摩诃止觀卷一下畢竟空如來藏中道同上畢竟空如來藏實相摩诃止觀卷九下實相如來藏第一義谛在這些段落裏,智顗都在解說法華圓教,因此頗能反映他的圓教如來藏思想。在《玄義》卷五下的引文裏,如來藏的意義側重于“能攝藏”,如來藏攝受無量無數的功德;在《文句》卷叁下的引文裏,如來藏的意義側重于“所攝藏”,顯示衆生與如來的關系。《摩诃止觀》的叁段引文,並沒有明確地表現如來藏的具體含義,而是站在圓教的立場上,把它等同于實相、中道,乃至畢竟空、第一義谛。在這些段落裏,智顗從整體上分析了“即空即假即中”的意義,圓教如來藏因此奠基于空假中叁谛的圓融。從這張統計表格來看,智顗的圓教如來藏,與“第一義空/畢竟空”、“中道/第一義谛”共同構成了圓教的叁法。圓教叁法本身並不是要說明叁者的等同關系,而是要揭示彼此之間的不一不異、互相依存。單獨說來,圓教如來藏是在“即假”(假谛)的層面上的假名施設,但與此同時,它能直達叁谛圓融的諸法實相。
2.從叁軌來看,如來藏爲資成軌
一佛乘或圓教的叁法,既可以用“第一義谛”、“第一義空”與“如來藏”表達,也可以用“真性軌”、“觀照軌”與“資成軌”來表述。《法華玄義》卷五下說:“言叁法者即叁軌也。軌名軌範,還是叁法可軌範耳。”
智顗立足于“畢竟空”或“中道”來講如來藏,這與《涅槃經》從空性的角度解釋如來藏佛性的思路完全一致。但是,如來藏並不只是代表隱覆的空如之理,還要對萬法作出“根源的”說明,所以,智顗從“性具”而不是“性起”的立場表示如來藏含藏一切佛法,認爲它可以“資成”無量法門的生起。他在論“圓教叁法”一節裏說:
圓教叁法者:以真性軌爲乘體,不僞名真,不改名性,即正因常住。諸佛所師謂此法也。一切衆生亦悉一乘。衆生即涅槃相,不可複滅,涅槃即生死無滅不生。故《大品》雲:是乘不動不出。即此乘也。觀照者,只點真性寂而常照,便是觀照,即是第一義空。資成者,只點真性法界含藏諸行無量衆具,即如來藏。叁法不一異,……不可思議之叁法也。若迷此叁法即成叁障:一者界內界外塵沙障如來藏;二者通別見思障第一義空;叁者根本無明障第一義理。若即塵沙障達無量法門者,即資成軌得顯;若即見思障達第一義空者,觀照軌得顯;若即無明障達第一義谛者,真性軌得顯。真性軌得顯名爲法身,觀照得顯名爲般若,資成得顯名爲解脫。(《法華玄義》卷五下,第742頁中下)
顯然,真性軌對應于第一義谛、法身,觀照軌對應于第一義空、般若,而資成軌則對應于如來藏、解脫。所以,單獨來看,如來藏可被視爲“資成軌”,但在圓教裏,如來藏是叁谛圓融的整體,亦是“叁軌圓融”的整體,可被視爲最究竟的境界,與畢竟空、中道、實相等概念並列互用。
3.從佛性來看,如來藏爲秘密藏
在一般的情況下,如來藏就被當作“佛性”的同義詞,有時也用“如來藏性”來表達。《如來藏經》說“一切衆生有如來藏”,《涅槃經》則明確地說“我者,即是如來藏義;一切衆生悉有佛性,即是我義。”但兩者顯然又有差別。在智顗那裏,佛性主要指《涅槃經》所講的“叁因佛性”:正因佛性、了因佛性、緣因佛性,而如來藏又常被看作是《涅槃經》所講的“叁德秘密藏”:法身、般若、解脫。根據《涅槃經》“圓伊叁點”的說法,他把叁因佛性、叁德秘密藏看作是不縱不橫的圓教叁法。
在《涅槃經》裏,如來藏也被稱爲“如來秘藏”。秘密,是就“隱覆”而言。隱則名爲如來藏,同于“佛性”;顯則轉名爲法身,同于“佛果”參見牟宗叁:《佛性與般若》,第190頁。。《涅槃經》以“如來藏”來解釋佛性,叁因佛性轉化爲“叁德秘密藏”,也就是從因位到果地的轉換,也就是隱覆的如來秘藏得以開顯的過程。他說:
今遠論其本,即是性德叁軌,亦名如來之藏;極論其末,即是修德叁軌,亦名秘密藏。本末含藏一切諸法。(《法華玄義》卷五下,第741頁下)
在此,我們發現,智顗是從整體上來說“叁軌”,而不把如來藏視爲其中的資成軌。無論是先天的性德叁軌,還是後天的修德叁軌,都是“如來之藏”或“秘密藏”,都能“性具”地含藏一切諸法。秘密藏是指修成了法身正果,具備法身、般若、解脫叁德,對應于真性、觀照、解脫叁軌,究竟圓滿。而如來藏是這個秘密藏的“遠本”,最終會開顯爲叁德秘密藏。衆生往往只看到叁德圓滿的如來法身,卻忽略自己本具的作爲這個秘密藏“遠本”的如來藏。
在這一點上,智顗充分體現如來藏作爲“隱覆藏”的含義,解釋從“叁因佛性”到“叁德秘密藏”的轉化。他說:“真性軌即是正因性,觀照軌即是了因性,資成軌即是緣因性。”並說:
《大經》叁德共成大涅槃,此經(指《法華經》)叁軌共成大乘。彼明法身德,此雲實相。彼雲佛性者亦一,一切衆生悉一乘故,亦是指實相爲一乘。彼處明般若德,此經明其智能門難解難入,我所得智能微妙最第一,乃至決了聲聞法,是諸經之王,皆是般若。彼經明解脫德,此經明數數示現現生現滅,隨所調伏衆生之處,自既無累令他解脫,乃至收取萬善事中功德,悉得證果,豈非解脫?(《法華玄義》卷五下,第745頁下~746頁上)
在智顗看來,“叁佛性,一一皆常樂我淨,與叁德無二無別。”(《金光明經玄義》卷上,《大正藏》第39卷,第4頁上)正因佛性是中道第一義空,對于十界衆生來說,體悟到“性空”以後,顯現爲“法身”;緣因佛性是開發一切善根功德,一切衆生籍此獲得“解脫”,獲得斷德;了因佛性是照了真如性空之理,一切衆生藉此獲得般若智慧,顯現爲“般若”,獲得智德。法身、解脫、般若,指涅槃時呈現出來的叁種德相,稱爲“涅槃叁德”、“如來藏”或“秘密藏”。所以,如來藏雖與佛性名異實同,但前者可從果地上立義,而佛性主要是說衆生的因位。一切衆生本具叁德秘密藏,遠接作爲因位的叁因佛性。
四、結論
在別教那裏,如來藏或被作爲自性清淨心,緣起萬法;或被作爲自性清淨理,成爲經過正聞熏習而轉依的依據。但在圓教這裏,如來藏等同于實相,其自性清淨的“我”相可從“即空、即假、即中”叁方面來理解,與畢竟空、中道第一義谛構成不一不異、不縱不橫、不可思議的叁法,而如來藏理、如來藏智統一于“一念無明法性心”,從而與外道的“我”論、別教的偏頗之論劃清界限。智顗所說的如來藏,並非直指“如來藏心”,如來藏本身並不具備心的主體能動性,但爲一念心本具而有。雖然亦可說“心是如來藏”灌頂(561—632)在注釋老師智顗的臨終遺教《觀心論》時,認爲該論“始終唯令觀心者,只爲心是如來藏,具足一切佛法,而衆生不覺內有無價寶珠。”《觀心論疏》卷一,《大正藏》第46卷,第594頁上。,但這並不是指一念心等同于如來藏,而是指“一念心即如來藏理”,一念心能認識如來藏理而生起如來藏智。在他看來,如來藏理是本性清淨的,也可說是“真常”的,但圓教如來藏未必真常,它是“空假中”叁谛圓融的整體。他的思想,我們說是“唯心但不真常”,所唯之心不是真心,而是無明與法性染淨和合的一念心。
過去總有人批評中國佛教過于依賴真常的如來藏思想,現在看來,至少以此來說天臺宗是不夠准確的。其實,這對禅宗與華嚴宗恐怕也不會太准確。中國佛教宗派確實包含了豐富的如來藏思想,且發展了印度如來藏系經典的思想,將之與其他大乘思想融會貫通,展現了中國佛教的創造力,並不能被視爲是對印度佛教的歪曲。
(作者:北京大學哲學系副教授)
《天臺智顗的如來藏思想述評(李四龍)》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