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天台智顗的如来藏思想述评(李四龙)▪P3

  ..续本文上一页《佛性论》“如来藏品”提出如来藏的三层含义:所摄藏、隐覆藏、能摄藏,这是最具影响的如来藏解释,也是贯通如来藏论典与唯识学论典的共同理论。所摄藏,是说一切众生都有如来藏;隐覆藏,是说如来藏为烦恼所缠或所覆,众生发现不了它的存在;能摄藏,是说如来藏摄受无量无数的功德参见《佛性论》“如来藏品”,《大正藏》第31卷,第795页下~796页上。。《佛性论》由真谛译出,智顗是接触过的;此前已由勒那摩提(Ratnamati,北魏)译出的《宝性论》,该论卷三也讲了如来藏的三义:如来法身遍众生,如来真如无差别,众生有真如佛性(gotra,指“如来种性”)。这与《佛性论》的三义是可以相通的。如来法身彻入一切众生,通于“所摄藏”;能使众生成为如来种性,自具成佛的性能,通于“能摄藏”,“如来种性”其实是“如来藏”的同义词。“隐覆藏”与《宝性论》所说的“真如无差别”看似不同,但其内在的旨趣也是相通的:如来藏虽为客尘、烦恼所覆,但就其自性、真性而言,众生与如来无二无别。总的来说,《宝性论》对智顗的影响十分有限,甚至可能毫无影响。印顺认为,《佛性论》之所以改为“隐覆藏”,是因为受了《摄大乘论》的影响参见印顺:《如来藏之研究》,台湾正闻出版社,1981年,第210页。印顺认为,如来藏三义可以贯通如来藏论典与唯识学论典。他在比较《佛性论》与《宝性论》的如来藏三义之后,强调《佛性论》已经融合了唯识学所说的“隐覆藏”,从而和《宝性论》有所不同。。智顗后期颇受摄论师的思想影响,《佛性论》、《摄大乘论》同为真谛所译,他对如来藏的理解因循《佛性论》而不是《宝性论》,这是完全可能的。表现在智顗的撰述里,他的如来藏偏重于“隐覆藏”:若从空假中三谛来看,智顗的如来藏侧重“即假”、“不空”的层面;若从“真性、观照、资成”三轨来看,他的如来藏侧重“资成”、“含藏”的意义;并依据《涅槃经》把如来藏看作隐覆不显的秘密藏。

  1.从三谛来看,如来藏为假谛

  智顗毕生的宗教诉求,是推崇《法华经》的一佛乘思想。他认为,一佛乘具足三法,可被称为“第一义谛”、“第一义空”、“如来藏”,三者各有侧重,彼此合为统一的整体。《法华玄义》说:

  (法华)经曰:十方谛求,更无余乘,唯一佛乘。一佛乘即具三法,亦名第一义谛,亦名第一义空,亦名如来藏。此三不定三,三而论一;一不定一,一而论三,不可思议,不并不别,伊字天目。故《大经》云:佛性者,亦一非一,非一非非一。亦一者,一切众生悉一乘故,此语第一义谛;非一者,如是数法故,此语如来藏。非一非非一,数非数法不决定故,此语第一义空。而皆称“亦”者,郑重也,只是一法亦名三耳,故不可单取不可复取,不纵不横而三而一。(卷五下)

  《法华文句》还有一段颇为类似的话,三法分别是:如来藏、第一义空、中道法性。他说:

  如是相者,一切众生皆有实相,本自有之,乃是如来藏之相貌也;如是性,即是性德智能第一义空也;如是体,即是中道法性之理也。(卷三下)

  《摩诃止观》里也有几段话颇为类似:

  若根若尘并是法界,并是毕竟空,并是如来藏,并是中道。云何即空?并从缘生,缘生即无主,无主即空;云何即假?无主而生即是假;云何即中?不出法性并皆即中。

  当知一念即空即假即中,并毕竟空,并如来藏,并实相。非三而三,三而不三。(卷一下)

  达于实相、如来藏、第一义谛,无二无别,名即中观。(卷九下)

  以上几段引文出现的三法,如来藏与其他诸法的关系可以下表说明:法华玄义卷五下第一义谛第一义空如来藏法华文句卷三下如来藏第一义空中道法性摩诃止观卷一下毕竟空如来藏中道同上毕竟空如来藏实相摩诃止观卷九下实相如来藏第一义谛在这些段落里,智顗都在解说法华圆教,因此颇能反映他的圆教如来藏思想。在《玄义》卷五下的引文里,如来藏的意义侧重于“能摄藏”,如来藏摄受无量无数的功德;在《文句》卷三下的引文里,如来藏的意义侧重于“所摄藏”,显示众生与如来的关系。《摩诃止观》的三段引文,并没有明确地表现如来藏的具体含义,而是站在圆教的立场上,把它等同于实相、中道,乃至毕竟空、第一义谛。在这些段落里,智顗从整体上分析了“即空即假即中”的意义,圆教如来藏因此奠基于空假中三谛的圆融。从这张统计表格来看,智顗的圆教如来藏,与“第一义空/毕竟空”、“中道/第一义谛”共同构成了圆教的三法。圆教三法本身并不是要说明三者的等同关系,而是要揭示彼此之间的不一不异、互相依存。单独说来,圆教如来藏是在“即假”(假谛)的层面上的假名施设,但与此同时,它能直达三谛圆融的诸法实相。

  2.从三轨来看,如来藏为资成轨

  一佛乘或圆教的三法,既可以用“第一义谛”、“第一义空”与“如来藏”表达,也可以用“真性轨”、“观照轨”与“资成轨”来表述。《法华玄义》卷五下说:“言三法者即三轨也。轨名轨范,还是三法可轨范耳。”

  智顗立足于“毕竟空”或“中道”来讲如来藏,这与《涅槃经》从空性的角度解释如来藏佛性的思路完全一致。但是,如来藏并不只是代表隐覆的空如之理,还要对万法作出“根源的”说明,所以,智顗从“性具”而不是“性起”的立场表示如来藏含藏一切佛法,认为它可以“资成”无量法门的生起。他在论“圆教三法”一节里说:

  圆教三法者:以真性轨为乘体,不伪名真,不改名性,即正因常住。诸佛所师谓此法也。一切众生亦悉一乘。众生即涅槃相,不可复灭,涅槃即生死无灭不生。故《大品》云:是乘不动不出。即此乘也。观照者,只点真性寂而常照,便是观照,即是第一义空。资成者,只点真性法界含藏诸行无量众具,即如来藏。三法不一异,……不可思议之三法也。若迷此三法即成三障:一者界内界外尘沙障如来藏;二者通别见思障第一义空;三者根本无明障第一义理。若即尘沙障达无量法门者,即资成轨得显;若即见思障达第一义空者,观照轨得显;若即无明障达第一义谛者,真性轨得显。真性轨得显名为法身,观照得显名为般若,资成得显名为解脱。(《法华玄义》卷五下,第742页中下)

  显然,真性轨对应于第一义谛、法身,观照轨对应于第一义空、般若,而资成轨则对应于如来藏、解脱。所以,单独来看,如来藏可被视为“资成轨”,但在圆教里,如来藏是三谛圆融的整体,亦是“三轨圆融”的整体,可被视为最究竟的境界,与毕竟空、中道、实相等概念并列互用。

  3.从佛性来看,如来藏为秘密藏

  在一般的情况下,如来藏就被当作“佛性”的同义词,有时也用“如来藏性”来表达。《如来藏经》说“一切众生有如来藏”,《涅槃经》则明确地说“我者,即是如来藏义;一切众生悉有佛性,即是我义。”但两者显然又有差别。在智顗那里,佛性主要指《涅槃经》所讲的“三因佛性”:正因佛性、了因佛性、缘因佛性,而如来藏又常被看作是《涅槃经》所讲的“三德秘密藏”:法身、般若、解脱。根据《涅槃经》“圆伊三点”的说法,他把三因佛性、三德秘密藏看作是不纵不横的圆教三法。

  在《涅槃经》里,如来藏也被称为“如来秘藏”。秘密,是就“隐覆”而言。隐则名为如来藏,同于“佛性”;显则转名为法身,同于“佛果”参见牟宗三:《佛性与般若》,第190页。。《涅槃经》以“如来藏”来解释佛性,三因佛性转化为“三德秘密藏”,也就是从因位到果地的转换,也就是隐覆的如来秘藏得以开显的过程。他说:

  今远论其本,即是性德三轨,亦名如来之藏;极论其末,即是修德三轨,亦名秘密藏。本末含藏一切诸法。(《法华玄义》卷五下,第741页下)

  在此,我们发现,智顗是从整体上来说“三轨”,而不把如来藏视为其中的资成轨。无论是先天的性德三轨,还是后天的修德三轨,都是“如来之藏”或“秘密藏”,都能“性具”地含藏一切诸法。秘密藏是指修成了法身正果,具备法身、般若、解脱三德,对应于真性、观照、解脱三轨,究竟圆满。而如来藏是这个秘密藏的“远本”,最终会开显为三德秘密藏。众生往往只看到三德圆满的如来法身,却忽略自己本具的作为这个秘密藏“远本”的如来藏。

  在这一点上,智顗充分体现如来藏作为“隐覆藏”的含义,解释从“三因佛性”到“三德秘密藏”的转化。他说:“真性轨即是正因性,观照轨即是了因性,资成轨即是缘因性。”并说:

  《大经》三德共成大涅槃,此经(指《法华经》)三轨共成大乘。彼明法身德,此云实相。彼云佛性者亦一,一切众生悉一乘故,亦是指实相为一乘。彼处明般若德,此经明其智能门难解难入,我所得智能微妙最第一,乃至决了声闻法,是诸经之王,皆是般若。彼经明解脱德,此经明数数示现现生现灭,随所调伏众生之处,自既无累令他解脱,乃至收取万善事中功德,悉得证果,岂非解脱?(《法华玄义》卷五下,第745页下~746页上)

  在智顗看来,“三佛性,一一皆常乐我净,与三德无二无别。”(《金光明经玄义》卷上,《大正藏》第39卷,第4页上)正因佛性是中道第一义空,对于十界众生来说,体悟到“性空”以后,显现为“法身”;缘因佛性是开发一切善根功德,一切众生籍此获得“解脱”,获得断德;了因佛性是照了真如性空之理,一切众生藉此获得般若智慧,显现为“般若”,获得智德。法身、解脱、般若,指涅槃时呈现出来的三种德相,称为“涅槃三德”、“如来藏”或“秘密藏”。所以,如来藏虽与佛性名异实同,但前者可从果地上立义,而佛性主要是说众生的因位。一切众生本具三德秘密藏,远接作为因位的三因佛性。

  四、结论

  在别教那里,如来藏或被作为自性清净心,缘起万法;或被作为自性清净理,成为经过正闻熏习而转依的依据。但在圆教这里,如来藏等同于实相,其自性清净的“我”相可从“即空、即假、即中”三方面来理解,与毕竟空、中道第一义谛构成不一不异、不纵不横、不可思议的三法,而如来藏理、如来藏智统一于“一念无明法性心”,从而与外道的“我”论、别教的偏颇之论划清界限。智顗所说的如来藏,并非直指“如来藏心”,如来藏本身并不具备心的主体能动性,但为一念心本具而有。虽然亦可说“心是如来藏”灌顶(561—632)在注释老师智顗的临终遗教《观心论》时,认为该论“始终唯令观心者,只为心是如来藏,具足一切佛法,而众生不觉内有无价宝珠。”《观心论疏》卷一,《大正藏》第46卷,第594页上。,但这并不是指一念心等同于如来藏,而是指“一念心即如来藏理”,一念心能认识如来藏理而生起如来藏智。在他看来,如来藏理是本性清净的,也可说是“真常”的,但圆教如来藏未必真常,它是“空假中”三谛圆融的整体。他的思想,我们说是“唯心但不真常”,所唯之心不是真心,而是无明与法性染净和合的一念心。

  过去总有人批评中国佛教过于依赖真常的如来藏思想,现在看来,至少以此来说天台宗是不够准确的。其实,这对禅宗与华严宗恐怕也不会太准确。中国佛教宗派确实包含了丰富的如来藏思想,且发展了印度如来藏系经典的思想,将之与其他大乘思想融会贯通,展现了中国佛教的创造力,并不能被视为是对印度佛教的歪曲。

  (作者:北京大学哲学系副教授)

  

《天台智顗的如来藏思想述评(李四龙)》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