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澄觀的佛性思想▪P4

  ..續本文上一頁T35.503A )《演義鈔》解釋這段話:

  “疏:“真妄交徹,即凡心而見佛心”下,融真妄也。文有二對,初對正明雙融,後對不礙雙現。今初“真”謂理也,佛也;“妄”謂惑也,生也,亦生死、涅槃。言交徹者,謂真該妄末,妄徹真源,故雲交徹。如波與濕,無有不濕之波,無有離波之濕。若論交徹,亦合言:即聖心而見凡心,如濕中見波。故如來不斷性惡,又佛心中有衆生等。”(T36.8A-B)綜合疏、鈔來看,我們可以理解到,澄觀所謂的真妄交徹即意味理事無礙,佛心與凡心互融,就像沒有不濕之波,也沒有離波之濕一樣。但是澄觀的思想和法藏思想,至少有兩項差異,一者是對“心”的重視,二者澄觀重視理事無礙法界更勝事事無礙法界。法藏的新十玄,將“唯心回轉成善門”特意改作“主伴圓明具德門”,就表示法藏曾經刻意消除他的思想中“唯心”的成分(注25),這與澄觀高舉“唯心”思想的旗幟有明顯的差異。對于理事無礙法界的重視,則就如同澄觀《華嚴經疏》:“真妄交徹,即凡心而見佛心;事理雙修,依本智而求佛智。理隨事變,則一多緣起之無邊;事得理融,則千差涉入而無礙。”(T35.503A )由澄觀用理事交融來解釋用真妄交徹,與認爲“心、佛、衆生”皆具:染-妄-事,淨-真-理,等兩件事上面,我們可以知道澄觀的诠釋,的確特別著重理、事二端。澄觀的“心”觀念是染淨俱具的“心”,是真妄交徹的“心”,然則心體自身究意是怎樣的性質?是本體心?是一念心?關于澄觀“心”觀念的性質,我們可以從其分辨法相宗和法性宗之“唯心”差別的文字略窺一二。《華嚴經行願品疏》:“第叁唯心真妄別者。權宗所明叁界唯心,八識皆是生滅之法,皆爲業惑之所辦生,一期報盡便歸壞滅,以其識種引起後識,依生滅識建立生死及涅槃因。若實教中所辯,唯心八識皆通如來藏性隨緣成立,不生不滅與生滅和合非一非異,名阿賴耶識。不生滅者即如來藏,生滅之者,業惑所生體不相離,故非一異,如大海水因風波動,水相風相不相舍離。”(卍7.242B-C)

  澄觀在這段文字中所敘述的實教唯心義,其實幾乎就是《起信論》所說的如來藏心:

  “心生滅者,依如來藏故有生滅心,所謂不生不滅與生滅和合,非一非異,名爲阿黎耶識。”(T32.576B)

  把《起信論》的唯心義當作是實教的唯心義,這和法藏不判《起信論》爲圓教,但兼始、終、頓教的說法(注26)並不一致。但是在此有一點必須注意,《起信論》的“心”,是自性清淨心,這和澄觀這兒所主張的具有染淨二義的“心”,似乎並不一致。然而這是否是說,澄觀雖然借用了《起信論》的唯心義,但是在解釋上郤和《起信論》有一定程度的差距,便如同湛然那樣。是故我們一樣必需再進一步地來探討澄觀的唯心義。大乘佛教唯心思想的重要源頭,可說源自《十地經》或《華嚴經》<十地品>第六現前地的cittamatram idam yad idam traidhatukam. 唯心偈(注27),這一偈頌的漢譯有如下幾種:1.竺法護,《漸備一切智德經》:“其叁界者,心之所爲。”(T10.476B)

  2.佛陀跋陀羅,《六十華嚴》:“叁界虛妄,但是心作。”( T9.558C)3.菩提流支,《十地經論》:“叁界虛妄,但是一心作。”( T296.169A)4.實叉難陀,《八十華嚴》:“叁界所有,是一心。”( T10.194A)5.屍羅達磨,《十地經論》:“所言叁界,此唯是心。”( T10.553A)

  鐮田茂雄認爲這五種翻譯中,竺法護的翻譯較爲忠實,因爲“心之所爲”一句表達出一般人的心,而沒有菩提流支“但是一心作”那樣的形而上的意味。(注28)但我以爲,實叉難陀的“唯是一心”及屍羅達磨的“此唯是心”,反而在某方面來說,更接近梵文原意。因爲cittamatram idamyad idam traidhatukam 這個句子並沒有“心作”或“心之所爲”這樣的具有動作的含義,而是直接指出“叁界就是心”,而且梵文 cittamatram一字是單數,所以實叉難陀譯作“一心”,並無錯謬。由于澄觀的思想所依據的經典,是實叉難陀所譯的《八十華嚴經》,所以在解析澄觀的唯心義時,我們也應當注意《八十華嚴》“叁界所有,唯是一心。”的譯文。事實上,從這一譯文,我們可以理解到澄觀何以提出心具染淨二義的理由。因爲叁界之中有染有淨是一項事實,而叁界之中所有的一切諸法,既然唯是一心,則除非心具染淨二義,否則不能窮盡叁界。可是當澄觀說一心具染淨二義時,染、淨究竟是心之用,抑或是染心、淨心各有不同的本體?《演義鈔》:“如《十地經》說:“叁界虛妄但是一心作”故心意與識及了別等,如是四法義一名異,此依相應心說非不相應心,說心有二種:一相應心,所謂一切煩惱結使、受、想、行等,皆心相應,以是故言心意與識及了別等,義一名異故。二不相應心,所謂第一義谛,常住不變,自性清淨心故。言叁界虛妄但一心作是相應心,今依法性故雲第一義心以爲能作。”(T36.525B)

  澄觀將一心分爲二層:一爲相應心,指心、意、識、了別等和煩惱、受、想行等相應之心,這相應心也可以說是染心;其次爲不與煩惱等相應之不相應心,此心常住不變自性清淨,同時也是作爲一切存在的最後之依據,所以才說“今依法性故雲第一義心以爲能作。”

  澄觀分辨相應心和不相應心的作法,依然是與《起信論》的說法如出一轍:“心生滅者,依如來藏故有生滅心,所謂不生不滅與生滅和合,非一非異,名爲阿黎耶識。”(T32.576B)

  他在《華嚴經疏》以叁義解釋“叁界一心”時,更可以證明澄觀的“心”觀念,即是如來藏自性清淨心:“雲何一心而作叁界,略有叁義:一、二乘之人謂有前境,不了唯心,縱聞一心,但謂真谛之一,或謂由心轉變非皆是心。二、異熟賴耶名爲一心,揀無外境故說一心。叁、如來藏性清淨一心,理無二體故說一心。”(T35.806B)澄觀認爲叁義之中,如果主張“實有外境”的,就不是唯心說。他以爲像唯識之心外無境,和如來藏之唯一心體說,才屬唯心。然而唯識與如來藏說之“唯心”,仍有層級差異,所以他利用法藏的十重唯識觀,以及判教的手法來展開其“唯心”說:1.假說一心, 2. 相見俱存故說一心,3.攝相歸見故說一心,4.攝數歸王故說一心, 5. 以本歸本故說一心, 6.攝相歸性故說一心, 7. 性相俱融故說一心, 8. 融事相入故說一心, 9.令事相即故說一心, 10. 帝網無礙故說一心。(注29)澄觀:“上之十門初一小教,次叁涉權,次叁就實,後叁約圓中不共。”(《華嚴經疏》 T35.807A )《演義鈔》對此加以詳述:“疏:“上之十門”下,二約教分別,即具五教。“涉權”是始教,“就實”通二,一即終教,終教亦名實教,故其攝相歸性亦通頓教,以後叁教皆同一乘,並揀于權,故頓亦名實。後叁圓融即是圓教,而言“不共”者,圓教有二:一同教,二別教。別即不共,不共實頓故。二同教者,同頓同實故。今顯是別故名不共。”(T36.527A)就五教來判的話,第一門爲小教,二、叁、四門爲始教,五、六、七門爲終教,其中第六門通頓教,八、九、十叁門則爲別圓教,也是實頓之圓教。而單舉其第十帝網無礙故說一心門來看,便可知道澄觀的確是以如來藏自性清淨心爲圓教之一心。《華嚴經疏》便說:“謂一中有一切,彼一切中複有一切,重重無盡皆以心識如來藏性無盡故。”(T35.807A)

  從種種迹象我們可以看出,澄觀對于《起信論》“唯心”說重視的程度,而他自己也坦言:

  “《起信》雖明本(覺)始(覺)不二,叁大(體、相、用)攸同,而是自心各各修證,不言生佛二互全收,是則用《起信》之文,成華嚴之義,妙之至也。”(《華嚴玄談》卍8.298B-C)

  澄觀雖重視《起信論》,畢竟其思想並不完全等同于《起信論》。雖然如此,澄觀對于如來藏自性清淨心的性質的認定,幾乎全部引用《起信論》的說法,有一段我們曾經在本章第一節所引用過的話,應當加以重視,《華嚴經疏》:“知即心體。了別即非真知,故非識所識;瞥起亦非真知,故非心境界。心體離念,即非有念可無,故雲:性本清淨。衆生等有或翳不知,故佛開示,皆令悟入。即體之用,故問之以知,即用之體,故答以性淨。知之一字,衆妙之門,若能虛己以契,便會佛境。”(T35.612B-C)

  《演義鈔》對這段文字是這樣解釋:

  ““知即心體”者,此句標示上智即對所證之法,明能證之智。今直語靈知真心,異乎木石者,通能所證也。疏:“了別則非真知”下,雙會南北禅以通經意,此句遣南宗病也,謂識以了別爲義,了見心性亦非真知,……真知唯無念方見。疏:“瞥起亦非真知”者,此遣北宗之病也,北宗以不起心爲玄妙故,以集起名心,起心看心即是妄想,故非真知。故真知必忘心遺照,言思道斷矣。……疏:“心體離念非有念可無”者,雙會二宗釋叁句,以北宗宗于離念,南宗破雲:離念即有念可離,無念即本自無之。離念如拂鏡,無念如本淨。今爲會之,《起信》既雲:“心體離念”,亦本自離,非有念可離,亦同無念,即性淨也,非看竟方淨。若無看之看,亦猶無念,念者則念真如也。”( T36.261B )

  澄觀認爲南北宗禅各有缺失:1.南禅的“了見心性”,此一“了見”的動作,也是心念;2.北宗宗于離念,要讓心念不起,但這仍還是留個心念在那兒,而想令它不要生起。過相較而言,澄觀還是較傾向南禅的說法,這從他引用南宗的“無念”來對破北宗的“離念”便…

《澄觀的佛性思想》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