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T35.503A )《演义钞》解释这段话:
“疏:“真妄交彻,即凡心而见佛心”下,融真妄也。文有二对,初对正明双融,后对不碍双现。今初“真”谓理也,佛也;“妄”谓惑也,生也,亦生死、涅槃。言交彻者,谓真该妄末,妄彻真源,故云交彻。如波与湿,无有不湿之波,无有离波之湿。若论交彻,亦合言:即圣心而见凡心,如湿中见波。故如来不断性恶,又佛心中有众生等。”(T36.8A-B)综合疏、钞来看,我们可以理解到,澄观所谓的真妄交彻即意味理事无碍,佛心与凡心互融,就像没有不湿之波,也没有离波之湿一样。但是澄观的思想和法藏思想,至少有两项差异,一者是对“心”的重视,二者澄观重视理事无碍法界更胜事事无碍法界。法藏的新十玄,将“唯心回转成善门”特意改作“主伴圆明具德门”,就表示法藏曾经刻意消除他的思想中“唯心”的成分(注25),这与澄观高举“唯心”思想的旗帜有明显的差异。对于理事无碍法界的重视,则就如同澄观《华严经疏》:“真妄交彻,即凡心而见佛心;事理双修,依本智而求佛智。理随事变,则一多缘起之无边;事得理融,则千差涉入而无碍。”(T35.503A )由澄观用理事交融来解释用真妄交彻,与认为“心、佛、众生”皆具:染-妄-事,净-真-理,等两件事上面,我们可以知道澄观的诠释,的确特别著重理、事二端。澄观的“心”观念是染净俱具的“心”,是真妄交彻的“心”,然则心体自身究意是怎样的性质?是本体心?是一念心?关于澄观“心”观念的性质,我们可以从其分辨法相宗和法性宗之“唯心”差别的文字略窥一二。《华严经行愿品疏》:“第三唯心真妄别者。权宗所明三界唯心,八识皆是生灭之法,皆为业惑之所办生,一期报尽便归坏灭,以其识种引起后识,依生灭识建立生死及涅槃因。若实教中所辩,唯心八识皆通如来藏性随缘成立,不生不灭与生灭和合非一非异,名阿赖耶识。不生灭者即如来藏,生灭之者,业惑所生体不相离,故非一异,如大海水因风波动,水相风相不相舍离。”(卍7.242B-C)
澄观在这段文字中所叙述的实教唯心义,其实几乎就是《起信论》所说的如来藏心:
“心生灭者,依如来藏故有生灭心,所谓不生不灭与生灭和合,非一非异,名为阿黎耶识。”(T32.576B)
把《起信论》的唯心义当作是实教的唯心义,这和法藏不判《起信论》为圆教,但兼始、终、顿教的说法(注26)并不一致。但是在此有一点必须注意,《起信论》的“心”,是自性清净心,这和澄观这儿所主张的具有染净二义的“心”,似乎并不一致。然而这是否是说,澄观虽然借用了《起信论》的唯心义,但是在解释上郤和《起信论》有一定程度的差距,便如同湛然那样。是故我们一样必需再进一步地来探讨澄观的唯心义。大乘佛教唯心思想的重要源头,可说源自《十地经》或《华严经》<十地品>第六现前地的cittamatram idam yad idam traidhatukam. 唯心偈(注27),这一偈颂的汉译有如下几种:1.竺法护,《渐备一切智德经》:“其三界者,心之所为。”(T10.476B)
2.佛陀跋陀罗,《六十华严》:“三界虚妄,但是心作。”( T9.558C)3.菩提流支,《十地经论》:“三界虚妄,但是一心作。”( T296.169A)4.实叉难陀,《八十华严》:“三界所有,是一心。”( T10.194A)5.尸罗达磨,《十地经论》:“所言三界,此唯是心。”( T10.553A)
镰田茂雄认为这五种翻译中,竺法护的翻译较为忠实,因为“心之所为”一句表达出一般人的心,而没有菩提流支“但是一心作”那样的形而上的意味。(注28)但我以为,实叉难陀的“唯是一心”及尸罗达磨的“此唯是心”,反而在某方面来说,更接近梵文原意。因为cittamatram idamyad idam traidhatukam 这个句子并没有“心作”或“心之所为”这样的具有动作的含义,而是直接指出“三界就是心”,而且梵文 cittamatram一字是单数,所以实叉难陀译作“一心”,并无错谬。由于澄观的思想所依据的经典,是实叉难陀所译的《八十华严经》,所以在解析澄观的唯心义时,我们也应当注意《八十华严》“三界所有,唯是一心。”的译文。事实上,从这一译文,我们可以理解到澄观何以提出心具染净二义的理由。因为三界之中有染有净是一项事实,而三界之中所有的一切诸法,既然唯是一心,则除非心具染净二义,否则不能穷尽三界。可是当澄观说一心具染净二义时,染、净究竟是心之用,抑或是染心、净心各有不同的本体?《演义钞》:“如《十地经》说:“三界虚妄但是一心作”故心意与识及了别等,如是四法义一名异,此依相应心说非不相应心,说心有二种:一相应心,所谓一切烦恼结使、受、想、行等,皆心相应,以是故言心意与识及了别等,义一名异故。二不相应心,所谓第一义谛,常住不变,自性清净心故。言三界虚妄但一心作是相应心,今依法性故云第一义心以为能作。”(T36.525B)
澄观将一心分为二层:一为相应心,指心、意、识、了别等和烦恼、受、想行等相应之心,这相应心也可以说是染心;其次为不与烦恼等相应之不相应心,此心常住不变自性清净,同时也是作为一切存在的最后之依据,所以才说“今依法性故云第一义心以为能作。”
澄观分辨相应心和不相应心的作法,依然是与《起信论》的说法如出一辙:“心生灭者,依如来藏故有生灭心,所谓不生不灭与生灭和合,非一非异,名为阿黎耶识。”(T32.576B)
他在《华严经疏》以三义解释“三界一心”时,更可以证明澄观的“心”观念,即是如来藏自性清净心:“云何一心而作三界,略有三义:一、二乘之人谓有前境,不了唯心,纵闻一心,但谓真谛之一,或谓由心转变非皆是心。二、异熟赖耶名为一心,拣无外境故说一心。三、如来藏性清净一心,理无二体故说一心。”(T35.806B)澄观认为三义之中,如果主张“实有外境”的,就不是唯心说。他以为像唯识之心外无境,和如来藏之唯一心体说,才属唯心。然而唯识与如来藏说之“唯心”,仍有层级差异,所以他利用法藏的十重唯识观,以及判教的手法来展开其“唯心”说:1.假说一心, 2. 相见俱存故说一心,3.摄相归见故说一心,4.摄数归王故说一心, 5. 以本归本故说一心, 6.摄相归性故说一心, 7. 性相俱融故说一心, 8. 融事相入故说一心, 9.令事相即故说一心, 10. 帝网无碍故说一心。(注29)澄观:“上之十门初一小教,次三涉权,次三就实,后三约圆中不共。”(《华严经疏》 T35.807A )《演义钞》对此加以详述:“疏:“上之十门”下,二约教分别,即具五教。“涉权”是始教,“就实”通二,一即终教,终教亦名实教,故其摄相归性亦通顿教,以后三教皆同一乘,并拣于权,故顿亦名实。后三圆融即是圆教,而言“不共”者,圆教有二:一同教,二别教。别即不共,不共实顿故。二同教者,同顿同实故。今显是别故名不共。”(T36.527A)就五教来判的话,第一门为小教,二、三、四门为始教,五、六、七门为终教,其中第六门通顿教,八、九、十三门则为别圆教,也是实顿之圆教。而单举其第十帝网无碍故说一心门来看,便可知道澄观的确是以如来藏自性清净心为圆教之一心。《华严经疏》便说:“谓一中有一切,彼一切中复有一切,重重无尽皆以心识如来藏性无尽故。”(T35.807A)
从种种迹象我们可以看出,澄观对于《起信论》“唯心”说重视的程度,而他自己也坦言:
“《起信》虽明本(觉)始(觉)不二,三大(体、相、用)攸同,而是自心各各修证,不言生佛二互全收,是则用《起信》之文,成华严之义,妙之至也。”(《华严玄谈》卍8.298B-C)
澄观虽重视《起信论》,毕竟其思想并不完全等同于《起信论》。虽然如此,澄观对于如来藏自性清净心的性质的认定,几乎全部引用《起信论》的说法,有一段我们曾经在本章第一节所引用过的话,应当加以重视,《华严经疏》:“知即心体。了别即非真知,故非识所识;瞥起亦非真知,故非心境界。心体离念,即非有念可无,故云:性本清净。众生等有或翳不知,故佛开示,皆令悟入。即体之用,故问之以知,即用之体,故答以性净。知之一字,众妙之门,若能虚己以契,便会佛境。”(T35.612B-C)
《演义钞》对这段文字是这样解释:
““知即心体”者,此句标示上智即对所证之法,明能证之智。今直语灵知真心,异乎木石者,通能所证也。疏:“了别则非真知”下,双会南北禅以通经意,此句遣南宗病也,谓识以了别为义,了见心性亦非真知,……真知唯无念方见。疏:“瞥起亦非真知”者,此遣北宗之病也,北宗以不起心为玄妙故,以集起名心,起心看心即是妄想,故非真知。故真知必忘心遗照,言思道断矣。……疏:“心体离念非有念可无”者,双会二宗释三句,以北宗宗于离念,南宗破云:离念即有念可离,无念即本自无之。离念如拂镜,无念如本净。今为会之,《起信》既云:“心体离念”,亦本自离,非有念可离,亦同无念,即性净也,非看竟方净。若无看之看,亦犹无念,念者则念真如也。”( T36.261B )
澄观认为南北宗禅各有缺失:1.南禅的“了见心性”,此一“了见”的动作,也是心念;2.北宗宗于离念,要让心念不起,但这仍还是留个心念在那儿,而想令它不要生起。过相较而言,澄观还是较倾向南禅的说法,这从他引用南宗的“无念”来对破北宗的“离念”便…
《澄观的佛性思想》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