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六祖慧能的佛性論思想(業露華)▪P2

  ..續本文上一頁,也就是迷和悟的不同。“不悟即是佛是衆生,一念若悟,即衆生是佛。”(30)“自性迷佛即衆生,自性悟衆生即是佛。”(35)迷和悟的區別,決定了衆生和佛的不同。佛就是悟了自性的衆生,衆生就是還未啓悟自身的佛性,還未觀照自性所具有的般若之智者。那麼,怎麼會造成這種“迷”和“悟”的區別的呢

  慧能是通過“心”和“性”的不同屬性來加以說明的。他認爲“心”是妄,“性”是淨,這虛妄之心就是還未悟其本性的衆生所具之心。衆生不悟,使心貪著于外境,從而引起“妄念浮雲蓋覆”本心,使本來清淨具足,如日月常明之自性不能自明,因而墮入迷妄之中。如果一旦“吹卻迷妄,內外明徹”,那麼就能“于自性中,萬法皆見,”就能明了“一切法自在性”,徹見自身所具“清淨法身”。(20)于是衆生即爲佛。因此他認爲,佛與衆生,在本質上並沒有什麼差別,差別只是在于對佛性的認識上。“菩提般若之知,世人本自有之,即緣心迷,不能自悟。”(12)如果悟了,衆生就是佛。“佛性本亦無差別,只緣迷悟。迷即爲愚,悟即爲智。”(12)而迷、悟只是一念之別。一念之迷悟,決定了佛與衆生的區別。只要一念能悟,當下衆生就可成佛。由此,慧能的佛性論,爲頓悟成佛說奠定了基礎。

  從來修行成佛,要經過漫長的修行過程。小乘佛教修行的最高目標,只是證得羅漢,即使要想成佛,也需經過累劫修行才有可能。大乘佛教雖然將成佛作爲自己的修行目標,但要想成佛,也要經過累世修行,而且要經過許多階段,才有可能,而其中的艱難,當然更不用說了。但如今慧能創立的禅宗南宗學說,不僅提出了衆生成佛的可能性,而且還將成佛的過程大大簡化,既不需要累世修行,也不必經過許多階段,只要一念覺悟,當下即能成佛,自然受到大家歡迎。中唐以後,南宗能夠取得禅宗的正統地位而廣爲流行,應該說與六祖所創的這種頓悟成佛說有很大關系。

  慧能強調“佛性本來具有,本自具足”。亦就是說,成佛的根據,本來就在各人自性中,衆生的自性中就具備了成佛的依據。因而“佛是自性作,莫向身外求”,要想成佛,只能依靠自己,要從內心發現自己的自性,因此他提出成佛應當“自度”。他說,衆生應當“各于自身自性自度”(21)。什麼叫“各于自身自性自度”呢

  他解釋道,“白色身中,邪見煩惱,愚癡迷妄,自有本覺性,將正見度。既悟正見,般若之智,除卻愚癡迷妄,衆生各各自度”。(21)在這裏,慧能強調修行成佛,只能依靠自己,依靠自己自性所具有的般若智慧,除卻愚癡迷妄,證得覺悟的本性,這就叫“于自身自性自度”。

  相傳慧能從五祖得法後,當夜離開黃梅。五祖送至九江驿,並要搖橹渡他過江。慧能對五祖說,請和尚坐著,應當由我來搖。弘忍對他說,應當是我渡你。這時慧能回答道:迷時師度,悟了自度。慧能生在邊遠地區,因語音不正,所以蒙師傳法。今已得悟,就應當自性自度。五祖聽了他一番話,邊說是啊是啊。這一則故事也說明了慧能一直強調體悟自性,必須依靠自己,即所謂自性自度。

  爲了強調必須自身自性自度,慧能還提出“大善知識”的說法,來強調成佛證悟必須依靠自己。佛教所說的所謂“善知識”,並不僅僅指具有廣博知識的人,而往往是指那些能夠指導和幫助別人認識佛教之道,並能使別人在佛教修行方面有所得益者。如《法華經》中說,所謂善知識,是能化導衆生“令得見佛,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因此《法華文句》中解釋:“是人益我菩提之道,名善知識。”故而在佛教經典中,善知識有些又稱作善友。但是,慧能所說的“大善知識”,並不是指這個意思。他所謂的“大善知識”,又叫“自心內善知識”。其實這個“自心內善知識”,或者叫做“大善知識”,就是衆生本具之般若智慧,也就是清淨具足之自性,或者說是衆生本具之佛性。慧能對弟子們解釋說:我在五祖弘忍處,“一聞言下大悟,頓見真如本性”,現在要將所悟之法流行後代,使後來學道者能頓悟菩提,使自本性頓悟。如果學者不能自悟的話,就要尋找“大善知識”示道見性。

  什麼是“大善知識”呢,慧能解釋說,能夠解得最上乘法,直示正路的,即是大善知識。接著慧能解釋說,叁世諸佛,十二部經,本來就在衆生本性中都具有的,如果能夠“識自心內善知識,即得解脫”。由此可見,所謂“大善知識”,實際上就是衆生本來就有的自性清淨具足之本心,亦就是佛性。“汝若不得自悟,當起般若觀照,刹那間妄念俱滅,即是真正善知識”。這裏更是明白無誤地表示他所說的大善知識,就是般若智慧。他還說“自性心地,以智慧觀照,內外明徹,識自本心。若識本心,即是解脫”。爲了強調自性自度,強調覺悟自性必須依靠自己,他還警告說,“若取外求善知識,望得解脫,無有是處。”(31)這就是說,如果誰希望不依靠自性具足之智慧來頓悟自己的真如本心,那就永遠不可能得到覺悟。他說,如果自心處于迷妄狀態的話,不是依靠自性去悟得本性,即使另外有善知識來幫助,也無法獲得自悟,“若自心邪迷,妄念顛倒,外善知識,即有教授,救不可得”。

  慧能關于自性自度的主張,他以自性本具之般若智慧爲自心內善知識的說法,可從兩方面加以分析:一方面,這種主張強調在宗教修行方面人的主觀能動作用,從而大大加強了人的主體意識,強調了個人自我在宗教修行中的作用和地位。這一點在當時是很了不起的。佛教傳人中國,學佛者總是被告知,如要修行,必須依靠佛、法、僧,必須經過長期的誦經禮佛,必須守持各種清規戒律,必須經過種種修造階段,等等。至于以簡便易行爲特點的淨土宗,更是主張他力往生,認爲在此五濁惡世,無法依靠自己的力量獲得解脫。但慧能卻在此宣稱,成佛之道,不能依靠外在的因素,只能通過自心的領悟,由自心本來所具的般若智慧去體悟自己所有的清淨圓滿自性,只要一悟,即能當下即刻成佛,而不必通過繁瑣的修行,更不必借助他力。此說無疑對當時的佛教修行者具有振聾發聩的作用,而且對以後中國佛教的發展産生廠重大的影響。

  另一方面,慧能的這一主張強調,覺悟自性必須依靠自心中本來具備的般若智慧,宗教的修行實踐,只是需要認識和發現自己的圓滿具足之本性,而要認識和發現自己的本性,又需要由自性所具之般若智慧。也就是說,慧能所說的識見本心,或者說體悟自性,是一個自性體悟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並不需要外界的參與,也不需要對外在的客觀世界進行認識,而僅僅是一個內心自我認識和自我體悟的過程,是自己本身所具的佛性的自我認識體悟過程。其體悟的主體和對象都是自性,也就是佛性本身。這樣,他在認識和實踐方面形成了一個自我內在的體系。

  慧能的佛性論思想,是他整個禅學思想體系中一個重要的部分。他主張人人都有佛性,佛性平等,心、性、佛、人生沒有差別。人生修行成佛的過程,也就是體悟自身所具有的佛性的過程,他還強調在體悟佛性過程中個人的主觀能動作用。所有這一切,都成了他禅學思想的重要內容,也對中國佛教的發展産生了重大的影響。

  

《六祖慧能的佛性論思想(業露華)》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